參加30年戰爭的國家中,瑞典與哈布斯堡家族是新教還是舊教?
還有請問這場戰爭中是新教獲勝了嗎?
2006-10-03 20:14:12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花小米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三十年戰爭主要參戰國:反哈布斯堡聯軍:薩克森選侯國──新教‧路德派丹麥王國──新教‧路德派瑞典王國──新教‧路德派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新教‧喀爾文派、路德派瑞士邦聯──新教、舊教均有,依各州不同巴拉丁那選侯國──新教‧喀爾文派巴登公國──新教布倫什維克公國──新教勃蘭登堡選侯國──新教‧路德派法蘭西王國──天主教(舊教)哈布斯堡聯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支)──天主教(舊教)西班牙王國(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支)──天主教(舊教)巴伐利亞公國──天主教(舊教)法蘭什-孔泰──天主教(舊教)戰爭結果:雖然說哈布斯堡方面失敗了,但真正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敗的原因,是同為天主教國家的法蘭西王國參戰。整場戰爭,最大的輸家是巴拉丁那選侯國與丹麥王國,在其次就是西班牙王國。而最大的收益者為勃蘭登堡選侯國、瑞典王國與巴伐利亞公國。法蘭西王國雖然收獲不豐,但也為日後的國際局勢,取得不少有利的戰略要點。嚴格的說來,新教方面並非勝利,這場國際大戰並沒有真正的勝利者。
2006-10-04 17:24:31 補充:
雖然說,三十年戰爭是因為宗教而起,但到後期,與其說各國的參戰是因為宗教問題,不如說是各自的王朝利益。
2006-10-04 06:13:0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柯達 7 · 0⤊ 0⤋
瑞典出兵戰爭第二階段由神聖羅馬帝國獲勝後,華倫斯坦便計劃在波羅的海建立一支強大的艦隊,瑞典國王害怕從此神聖羅馬帝國會超越瑞典,取得在波羅的海的優勢地位。因此瑞典在法國的資金援助下,於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亞登陸,從而開始了戰爭的第三階段 - 瑞典階段。[編輯]大敗皇帝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632年11月16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於呂岑會戰陣亡的情景瑞典軍隊由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領,與勃蘭登堡和薩克森選帝侯聯合,在1631年9月17日,於布賴滕費爾德會戰打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佔領了波美拉尼亞。1632年初,神聖羅馬帝國軍的統帥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戰敗身亡,瑞典軍佔領美因茨,在4月再攻陷奧格斯堡和慕尼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這危急存亡之際,再度起用原而被貶斥的華倫斯坦為統帥,在該年11月與瑞典軍進行呂岑會戰,可是瑞典再度獲勝,但同時瑞典軍的主帥古斯塔夫二世國王亦陣亡,從此瑞典軍喪失進攻能力,而華倫斯坦則退回波希米亞,後來因為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所猜妒,遭到其派剌客暗殺。[編輯]再度反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籍此機會聯合西班牙盟軍,在1634年9月於納德林根會戰大敗瑞典軍,逼使瑞典軍撤回波羅的海沿岸。薩克森與勃蘭登堡則於1635年5月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簽訂《布拉格和約》。戰爭第三階段 - 瑞典階段以哈布斯堡皇帝獲勝而告結束。
2006-10-04 14:48:5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yuwen598 6 · 0⤊ 0⤋
參戰者新教國家︰瑞典、丹麥、法國(其是天主教國家)、蘇格蘭及新教德意志國家,例如薩克森天主教國家︰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指揮官古斯塔夫二世斐迪南二世位置: 整個歐洲(起源於神聖羅馬帝國) 結果: 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戰爭原由: 在查理五世後,神聖羅馬帝國漸漸衰落,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當時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全歐分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而德意志內部諸侯則在信仰上出現了嚴重歧見,同樣地分裂為天主教與新教兩派。歐洲列強均想插手德意志事務,以獲取利益。他們分為兩派,其中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由奧地利、西班牙與德意志的天主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羅馬教宗及波蘭的支持;而另一方為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由法國、丹麥、瑞典、荷蘭及德意志新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英國、俄國的支持。戰爭導火線是1618年的波希米亞(即今捷克)人民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民族及宗教起義。而整場戰爭共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捷克階段(1618年 - 1624年)、丹麥階段(1625年 - 1629年)、瑞典階段(1630年 - 1635年)及全歐混戰階段(1636年 - 1648年),最後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團戰敗,參戰各國於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止,共達30年之久。瑞典出兵戰爭第二階段由神聖羅馬帝國獲勝後,華倫斯坦便計劃在波羅的海建立一支強大的艦隊,瑞典國王害怕從此神聖羅馬帝國會超越瑞典,取得在波羅的海的優勢地位。因此瑞典在法國的資金援助下,於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亞登陸,從而開始了戰爭的第三階段 - 瑞典階段。瑞典軍隊由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領,與勃蘭登堡和薩克森選帝侯聯合,在1631年9月17日,於布賴滕費爾德會戰打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佔領了波美拉尼亞。1632年初,神聖羅馬帝國軍的統帥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戰敗身亡,瑞典軍佔領美因茨,在4月再攻陷奧格斯堡和慕尼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這危急存亡之際,再度起用原而被貶斥的華倫斯坦為統帥,在該年11月與瑞典軍進行呂岑會戰,可是瑞典再度獲勝,但同時瑞典軍的主帥古斯塔夫二世國王亦陣亡,從此瑞典軍喪失進攻能力,而華倫斯坦則退回波希米亞,後來因為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所猜妒,遭到其派剌客暗殺。戰爭結束1645年3月,瑞典軍在波希米亞大敗神聖羅馬帝國軍,而該年8月法軍又於納林根會戰擊潰神聖羅馬帝國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德意志領土大部份被佔領。1648年,法瑞兩國聯軍再在處斯馬斯豪森會戰及蘭斯會戰完勝神聖羅馬帝國軍。但戰至此時,雙方都已元氣大傷,結果於該年10月雙方達成和解協議,締結了兩個和約 - 《奧斯納布呂條約》與《明斯特和約》,合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至此三十年戰爭完全結束。按我瀏覽1648年的歐洲地圖。灰色的地區代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德意志城邦。按我瀏覽1631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布賴滕費爾德會戰時的神采
2006-10-04 14:26:2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Peter Hare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