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各位佛學先進,若我平日播放佛經時有在做別的事,可能在看書、做作業、折衣或甚至人並不在播放佛經的房間。有時還會因聽佛經,身心感到放鬆而自然入睡,請問這樣會不會是對佛門不敬的舉動呢?

另外還想再請教,最近心生困頓想藉唱頌"悉發菩提心"向佛祖求取智慧,但我記得以前在寺裡唸此經文的時候會向菩薩行跪拜禮,然而現在只能在家中唱誦,該如何解決跪拜的問題呢?亦或只須唱誦經文即可呢?

感謝您的解答。

2006-10-01 13:03:33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3 個解答

佛法最主要的是心清淨︰大德平日播放佛經時只要心能平淨,對身心就能放鬆。只要心就能放鬆,雖然在做別的事,亦不礙心清淨。
學佛的目的就是心清淨.事實上要達到心清淨,也不是要有一定的準則去行.而是要有實質上行持。因此在聞經時能全接納,就是把身心放空,如此獲益是可觀的。最怕的是挑剔經文的是非。因此只要身心放空,能聽多少就受益多少,如此漸漸聞思修薰習,必定成就。

經文的唱誦也能夠帶引出我們的佛性的。能引出佛性就是智慧。佛菩薩不是外在的,而是你內心的覺醒。因此只要能憾動我們的法身慧命的,都是學佛,不一定有形式的作功課。
向菩薩行跪拜禮,在家中乃至一切處都可以行。要知道禮佛是由身、口、意三業在行。如果家中有空地,可以身口意同時禮佛,當然不成問題.如果坐公車可以觀想天上有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坐在蓮花臺上,此時就用意識想像自己在禮敬盡虛空遍法界的佛菩薩.這稱意業禮佛法。口禮佛菩薩就是唱誦。

然而禮佛菩薩只是藉佛菩薩的性德,來引出自己的性德。例如觀音菩薩是表大慈大悲.當我們禮觀音菩薩時要向觀音菩薩學習大慈大悲的性德。也就是藉禮佛菩薩,再把它的性德轉成自己的性德。這才是真正的禮佛。不是禮雕刻的相。

佛法是要解脫的,你不必加上框框把自己匡住.身心感到放鬆就入睡吧!佛菩薩是大慈大悲的,他們視一切眾生如己之子,他要保護你都來不及,怎麼會有不敬的想法呢?

雖然佛菩薩是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我們為了報答他們的恩惠,自己要知道精進。目前網站上本人設有網站︰大方廣佛新華嚴經:離世間品。
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可以作聞思修,不仿多接觸,必定有大收穫的。

2006-10-01 16:01:4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樓主您真的很有智慧, 發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恭錄以下文章與您分享~======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正祺—所謂「菩提」依《大寶積經》卷27解釋為:「覺無我、無有眾生、無命、無人,丈夫體性是名菩提」,就字面上解釋,是覺悟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也沒有眾生存在,也沒有生命,也沒有人,這個稱之為丈夫體性,這就叫「菩提」。實際上「菩提」真實的意思是「覺」,覺的本體稱為「如來藏」,又稱「阿賴耶識」,這「如來藏」、「真如」、「菩提」、「涅槃」或「阿賴耶識」,祂沒有形象、色彩、味道,猶如虛空,卻非虛空;雖然畢竟空,卻非如虛空一無所有,這才是真實的有;雙具空有,於真空中能生妙有、染有,所以是圓成實性。祂從來沒有變異,自無量無數生之前,到無量無數生之後,始終都是這個「菩提」。我們發心要成就這個境界,要證入這個境界,就稱之為「發菩提心」。《楞嚴經》中 佛又說:「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經文中告訴我們「修行的人不能成就無上的佛道,而變成聲聞緣覺、天魔或魔子魔民,皆由不知二種根本——妄本與真本。妄本,是依意識心境界所脩;依意識心境界脩行,是煮沙欲成佳餚。真本則是依菩提心來脩行,即是深入了知『阿賴耶識』、『如來藏』的內涵。」發菩提心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對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寶,在佛前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發菩提心。第二個層次的發菩提心是:真正的發成佛的心,而成佛是從明心見性開始,所以發求悟的心,就是發菩提心。第三個層次:是願明心見性,並開始去修行、去體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見了佛性,這才是真發菩提心。生命根源的實相就是「菩提」,「覺」就是「菩提」,所以《大寶積經》又說:「如實覺知如是諸法,是名菩提。」我們從以上解釋中就知道,「發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見生命的實相,也就是要親證「般若實相智慧」、「如來藏」、「涅槃」、「阿賴耶識」。若忘失菩提心,相對的就是不知道生命的實相,或以色身、意識心為真我,甚至否定「如來藏」及「阿賴耶識」,認為「如來藏」及「阿賴耶識」是世尊方便善巧所建立[1],或以學術研究推斷「如來藏」僅是「後期大乘」(經)的主流,是經「初期大乘」的演化而來[2]。印順法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所推崇的「人菩薩」,是「不求急證」,亦「不修禪定,不得解脫」,同時強調「不證涅槃」、「留惑潤生」、「不斷煩惱」。相反地,「要三大阿僧祇劫,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在生死中打滾,利益眾生」。同時印順法師將佛法侷限在人間,既不能求證涅槃(生命之實相)又不能求證解脫,亦不修證禪定,那於四弘誓願中惟能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一願了。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一願,「人間佛教」中積極修行十善業的「人菩薩行」,已明顯變成「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的行為了。可是積極努力行善的人,捨報後將感應到人天福樂果報,如果沒有正確佛法知見與發菩提心,他將會往生欲界六天,成為他化自在天主(天魔)統轄下的子民。如此「人間佛教」中積極修行十善業的「人菩薩行」,明顯變成「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的魔業了。-----近年來慈濟功德會在國內九二一地震、國外南亞海嘯,甚至最近美國紐奧良颶風災難,均可看到慈濟人非常發心的投入救災活動。這種慈悲心、布施的精神非常值得尊敬與讚歎。然而每次想到佛於《華嚴經》所告誡「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便會為這些慈濟人擔心,一生努力行善,如果沒有佛法正確知見,會不會因為此生累積的福德,得到往生他化自在天當他化自在天主(天魔)魔子魔民的果報,或者來世大富大貴而造惡業的果報?俗語說「富貴學佛難」,甚至有權有勢的人家,如果沒有正確佛法知見攝受,是很容易造作惡業而墮落三惡道的。這種果報應該不是大部分慈濟人所樂見的。另外 佛於《菩薩優婆塞戒經》卷5說「善男子!智有三種,一者能捨外物、二者捨內外物、三者施內外已兼化眾生。云何教化?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依於三寶不?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以齋戒,後則施物。若言不能,復應語言:『若不能者,汝能隨我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復當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說二事,唯不能說諸法無我,復應語言:『汝若不能說諸法無我,能說諸法是無性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眾生及諸怨親無所選擇,名大施主。」從經文中 佛明顯的告訴我們,對於貧窮眾生應該方便教化他們,然後再行布施,如此,才能名為大施主。能夠教化眾生,使能三皈及持戒,乃至理解、言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或「諸法無性」,如此,才能使沉溺的眾生因為種下佛法種子,於未來世因緣成熟時,得以修行佛道,得到真正解脫。否則,得到了救濟,暫時的脫離物質或精神上的困苦,但終將因福德的不足及欠缺佛法正確知見,而不斷的在貧窮與困苦中生死輪迴。因此,如法的布施應該要兼行教化的功能,如此才能真正解脫眾生苦難。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5001/5001-29-R.htm#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 

2006-10-01 20:24:3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4 · 0 0

悉發菩提心是向自心起發,
而不是向外求取。
要隨文入觀,
而不是口誦經文即可。

2006-10-01 13:59:2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mf159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