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話說這具諺語時常聽到可是漢高祖殺了韓信那還殺些名將呢?曹參 以及 英布 後來有叛變嗎??

2006-09-30 03:58:48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Sk-Pitas 6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我問什麼你回答什麼=.=

2006-09-30 04:19:07 · update #1

我問的問題 只有一個回答者針對問題而回答
另外兩個...還是謝謝了

2006-09-30 10:22:05 · update #2

4 個解答

王名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封地領有太原郡31縣領有淮北領有魏國故地領有趙國故地領故九江王地領有燕國故地又併有遼東領有燕國故地又併有遼東領有長沙等郡都邑馬邑(今日山西馬邑)下邳(今日江蘇邳縣)定陶(今日山東定陶)襄國(今日河北邢臺)六安(今日安徽六安)薊(河北薊縣)薊(河北薊縣)臨湘(湖南長沙)事由匈奴圍攻馬邑會諸侯於陳逮捕楚王韓信因稱病不隨高祖討伐陳豨捲入謀反事件謀反繼位燕王,而後謀反臧荼造反…時間西元前201年9月西元前201年西元前196年西元前198年12月西元前195年10月西元前195年12月西元前202年7月…結果降匈奴夷三族〈西元196年正月〉夷三族張耳死,子張敖嗣,敖被廢誅戮亡入匈奴俘虜被殺倖存至文帝時,無後除國只要是封王的異姓諸侯劉邦幾乎是不會放過的只有封侯或封將軍的才可倖免於難因此英布是因為叛變被殺的而曹參才沒有叛變呢他之後的地位是繼承蕭何的丞相地位傳下蕭規曹隨的成語

2006-09-30 11:49:1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世民 7 · 0 0

其實 狡兔死走狗烹 飛鳥盡良弓藏
這句話 我曾在資治通鑑看到過
第一次出現在史書裡
是范蠡 警告 文種 要小心越王句踐
因為 句踐是一各能共患難的國君
而不能一同享樂的國君 勸文種要小心

而再來 才是韓信說出這句話
因為他是漢初 三傑之一
所以人們會以為 此話 是韓信所說的

其實劉邦這個人 只能算是很會懂得各個將軍的心
藉由統馭各個將軍
劉邦本人嚴格來說 在我看來算是各幫派老大而已
在漢朝初期天下平定之後
便開始有計畫的 誅殺異姓王
進而把足以威脅他的地位的將軍削權
所以劉邦殺的將軍是滿多的
好像只有樊噲沒有被殺的樣子

2006-09-30 05:25:2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後,在洛陽南宮招待列侯諸將,問他們說:「你們可知道為何我能取得天下,項羽卻失去了天下?」有大臣回答:「陛下性情傲慢會侮辱人,項羽個性仁厚而愛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的城池就賞給他,與人共享利益;項羽卻妒嫉賢能的人,傷害有功的人,打了勝仗不論功,奪取土地不行賞,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劉邦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謀略,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應糧草做好後勤補給,我不如蕭何;領百萬大軍,攻必克、戰必勝,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夠任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反觀項羽有一個范增,卻不能信任他,所以就栽在我的手裡頭。」

  這番話說明偉大的領袖,最重要的特點在於懂得用人,甚至用比自己傑出的人。但是這些傑出的人,一旦聲勢如日中天,領袖就害怕起來了。誰知他們可否有「大丈夫當如此也」的雄心壯志,認為帝王也「彼可取而代之」,野心勃勃覬覦帝位,領導者面對這樣的下屬,那就得除之而後快了。韓信是個典型的例子,他不知該收斂自己的鋒芒,劉邦在朝廷上問他:「你覺得朕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頂多十萬吧。」「那你能帶多少呢?」「多多益善!」劉邦本來就覺得軍事才能比不上韓信,韓信這回答想必刺傷他的痛處,劉邦就諷刺他:「多多益善!那麼你為何會落在我手中呢?」韓信也算機智,隨口說:「陛下不善帶兵,卻善於帶將,這就是我受您掌控的原因。」韓信最終還是遭了劉邦毒手,躲不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命運。

  劉邦取得天下後,大殺功臣名將是有名的。韓信之前的陳豨,之後的彭越、英布等都以叛亂罪名被劉邦消滅。因為他們「功高震主」,又是「人中豪傑」,威脅到漢朝帝國的統治。蕭何也是劉邦自認不如的人,他一個小小的縣吏出身,對典章制度卻有深刻的認識,別人進咸陽是爭相搶奪金銀財寶,他卻拚命蒐集律令圖書、檔案圖冊,把秦朝土地、戶口徹底了解一番,奠定後來打勝仗的基礎。光憑這點見識,蕭何確實有過人之處。

  漢高祖底定天下後,開始論功行賞,群臣爭論著自己功勞最大、該賞最多,竟然拖了一年多無法下決定。這種「只知道自己強,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恐怕是人性普遍的弱點。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某些功臣很不滿。他們說:「臣等身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到處攻城略地。蕭何沒立過什麼汗馬功勞,只會持筆墨議論,功勞卻在我們之上。為什麼?」劉邦受到質疑,拿打獵作比喻:「獵追到獸兔的是獵狗,但是指揮如何捕捉的是獵人。今天你們獵取獸兔,只是狗功;蕭何做的事,則是人功。」群臣奏論還是希望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略地最多的曹參能功居第一,漢高祖顯然面有難色。關內侯善於察言觀色,進諫說:「你們的議論都錯了。曹參攻城略地只是一時的事,皇上和楚國對峙五年來,不知失利了多少次,若不是蕭何從關中補給,又怎能有今日。這可是奠定萬世基業的功勞啊!」就這樣,蕭何列為漢代第一功臣,賜帶劍履入殿,入朝不趨。

  韓信被誅之後,蕭何被拜為相國,加封五千戶,增衛士五百人,所有賓客都向蕭何祝賀。惟獨召平這個人,人家在喜氣洋洋,他卻獨澆冷水,告訴蕭何別高興得太早,大禍恐怕就要臨頭!蕭何雖然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這個「唱衰」的召平不僅不生氣,還靜下心來聽他的建議:「皇上才是受攻擊的目標,你人守在朝廷裡面,那會有什麼刀槍之災。韓信不久前造反,皇上反而增派侍衛給你,是他對你起了疑心,並非表示寵信啊!勸你切勿受封賞,把家財捐出來當軍餉,皇上一定會龍心大悅的。」召平可以說是個洞悉人性心理的智士,蕭何則因聽取召平的建議,才躲過一劫。
  英布造反的時候,漢高祖領兵作戰,常常派人探查蕭何在朝中做了些什麼事?使者回答:「相國因為皇上領兵作戰,他勤政愛民、安撫百姓,更竭盡所能補給軍需。」有人聽了,便對蕭何說:「恐怕你被滅族的日子近了。」蕭何驚恐的聽其解釋:「你身居宰相高位,又功勞第一,已經沒有升官晉爵的空間。當初入關中時,你很得民心,十幾年來頗受人民愛戴。皇上出征還老是問你做些什麼,是怕你擁關中民心自重。我看你不如買些田產,強迫百姓賤價出售,讓自己行為有了汙點,皇上才會安心。」

  蕭何開始搜括民田,終於引發了民怨。劉邦得勝回來,百姓們擠滿道路上書陳情,控訴相國的罪狀。這些罪狀讓劉邦內心偷笑,把人民上書的事全告訴蕭何,表面上責怪幾句,其他就交給蕭何自己去處理。我們可知蕭何又躲過了一劫,指點他的高人頗了解劉邦,更懂得權力結構的遊戲,才能在最危險的時機,拉蕭何一把。我們看受圯上老人天書,具備運籌帷幄天分的張良,受封為留侯後,整天躲在府中,稱說身體虛弱,必須修鍊神仙丹藥之術,方可延年益壽,從此不過問國家大事,終於明哲保身而善終,在這點上,張良猶勝蕭何一籌。

  古代君王擁有絕對的權威,卻同樣具備人性的弱點,這些弱點包括「妒賢嫉能」的心態,以及害怕別人「取而代之」的恐慌。曹操算得上是三國一等一的人才,然而楊修老是猜對他的心意,把曹操的聰明才智比下去,令他惱羞成怒,終於找個「惑亂軍心」的罪名把他殺了。在君王身旁不能鋒芒太露,否則屆時他內心受創,而你「功高震主」,就容易惹來殺身之禍。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就是這個道理。

  蕭何在劉邦打天下時,發揮了令劉邦自歎弗如的後勤補給功力,穩定了民心士氣,這樣的功勞,卻也帶來劉邦對他的猜忌。他及時退回賞賜,顯示出卑微的態度;更自汙操守,解除劉邦認為他籠絡民心的猜疑,才能保全性命。這種政治權力運作,將使優秀的人才無法出頭,只求明哲保身而不犯錯。之後,奴才就橫行了。每個朝代由盛轉衰的關鍵,不都是這個局面?執筆至此,不禁為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中豪傑的不同遭遇及下場,同聲為之一歎。

2006-09-30 05:10:3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阿皮皮 3 · 0 0

狡兔死 走狗烹
春秋時越王句踐復國後,范蠡功成身退,留書給文種: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後稱病不上朝,然遭人讒言,言其意欲作亂,越王便賜劍予種,種自殺而亡。典出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比喻天下既定,功臣已無利用價值,因此遭到殺戮。

所以是出至於范蠡給的文種信
而文種備越王殺了

2006-09-30 08:04:22 補充:
種是指文種

2006-09-30 04:03:3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Mark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