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誰能幫我查管鮑之交和刎頸之交的由來
我們老師要我們查的
能說明清楚一點的嗎???
拜託!!!拜託!!!

2006-09-27 11:42:24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珊珊 1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5 個解答

※管鮑之交  管仲,名夷吾,是戰國時齊國的宰相。他小的時候,跟鮑叔牙很要好,鮑叔牙也最欣賞他的才氣。當時,管仲家境比較清寒,需要用錢,所以經商分紅時,常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很瞭解他的處境,因此裝做若無其事,始終待他非常友善,沒發半句牢騷。  過了不久,齊君被殺,鮑叔牙事奉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糾,互相爭奪王位。管仲與小白交戰,幾乎把他射傷了。後來小白即了王位,就是齊桓公,於是把公子糾殺了,也把管仲囚禁起來。鮑叔牙向桓公推薦說:「管仲這個人很能幹,可以幫助你治理天下。」桓公說:「他是我的仇人,我決定把他殺掉。」鮑叔牙勸道:「我聽說:一位賢明的君主,不計較個人的私怨。如果君王想稱霸諸侯,匡救天下,那就非靠管仲的輔佐不可。君王您就赦免了他吧!」桓公聽了鮑叔牙的建議,不但赦免了管仲,還任命他當齊國的宰相。果然不負所望,管仲為相沒有幾年,齊國大治,富強康樂。桓公稱霸諸侯,阻擋了野蠻的南方氏族入侵。所以孔子稱讚他道:「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將要淪為夷狄之邦了。」的確,管仲的功勞應該歌頌,而鮑叔牙的知人推薦,功更不可沒。  以後鮑叔牙生了病,管仲難過得吃不下飯,很感慨地說:「我少年窮困時,曾經跟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利潤時,我時常多拿一些,鮑叔牙不認為我貪得無厭,而是瞭解我的家境貧窮的緣故。我曾經跟鮑叔牙一起做事情,卻把事情弄糟了。鮑叔牙不認為這是我的愚笨使然,他很瞭解:做事的時機,有時對我有利,有時對我不利。我曾經多次出來做官,多次被罷免,鮑叔牙不認為我不行,知道我沒有碰到好的時機。我曾經多次參加戰爭,多次失敗逃竄,鮑叔牙不認為我畏怯,知道我尚有老母,需要我奉養的緣故。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他的大臣召忽為他殉職,而我被囚禁,忍辱偷生;鮑叔牙不以為我寡廉鮮恥,以姓名不顯揚於後世為恥。生養我的,是我的父母;可是真正瞭解我的,這世界上恐怕只有鮑叔牙一個人了,萬一鮑叔牙有個三長兩短,那這世界上再也沒有人瞭解我了。」說罷傷心地哭了。  管仲與鮑叔牙的交情,如此深厚,後世因稱朋友之間能有相互深刻瞭解者,為「管鮑之交」。(據《列子》「力命篇」、《韓詩外傳》、《史記》「管晏列傳」改寫)參考資料http://s1.grjh.tnc.edu.tw/~tj2/test1.htm 刎 頸 之 交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被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後,就處處避著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裏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為,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後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這個故事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於改過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參考資料http://www.clse.tpc.edu.tw/newstory/story2/newpage834.htm

2006-09-27 11:44:2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品陞 7 · 1 0

答案都一樣....
乾脆選第一個吧...
爾且這些問題已經問很多次了...

2006-10-02 18:18:5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好奇 7 · 0 0

管鮑之交

“管鮑”,是指西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裏年老的母親。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王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王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王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王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王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王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後來,小白當上了國王,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王,就讓魯國把王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丞相,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丞相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範的國家制度,還善於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丞相。”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麼還能讓他當丞相?”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王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丞相,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鮑叔牙死後,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援,他感嘆說:“當初,我輔佐的王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願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刎頸之交

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被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後,就處處避著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裏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為,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後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這個故事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於改過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2006-09-29 11:21:5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Estela 2 · 0 0

你是不是重復發問了

2006-09-27 15:57:00 補充:
據《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少年時就與鮑叔牙交好,鮑叔非常瞭解他的賢能。管仲家境貧困,還常常欺負鮑叔,鮑叔始終善待他,不曾有怨言。

後來,管仲侍奉齊國的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小白。

前686年,齊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孫無知篡位。前685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廩殺了公孫無知。當時公子糾在魯國,公子小白在莒國,在臣們決定迎接公子糾回國當國君。

魯國派人送公子糾回國,莒國派人送公子小白回國。管仲怕小白先回國,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管仲,然後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即齊桓公。

魯莊公聽說公子小白當了國君,十分生氣,就派兵攻打齊國,結果大敗而還。在齊國的壓力之下,魯國殺了公子糾,把管仲送回齊國。

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來鮑叔牙,讓他做宰相。但是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還囚在牢中的管仲。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請管仲來做宰相。後來管仲在齊國執政,使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都是因為管仲的謀略。

管仲後來回憶道:「我貧窮時,與鮑叔一道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從不以為我貪,他知道我是因為貧窮的緣故。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有時不順。我曾經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肖,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因小節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管仲,鮑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說不行,認為鮑叔牙善惡分明,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果把政權交給他,既害了你齊桓公,又害了他自己。鮑叔牙知道這件事後,不但沒有因為管仲不推薦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滿,反而高興,只有管仲最瞭解他。

司馬遷有讚: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身置於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其中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知道管仲之賢的不多,而都知道鮑叔能識別人才。

成語「管鮑之交」 形容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http://www.epochtimes.com/b5/5/8/1/n1004591.htm

**刎頸之交.典故說明~
據《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載,戰國時代,趙國有藺相如和廉頗兩個賢臣。藺相如因為在與秦國的兩次外交攻防戰中,憑藉著勇氣與機智使趙國處於不敗之地,所以升任為上卿,朝廷朝會時的位置還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因而十分不滿。他認為自己一直以來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屢屢建功,而藺相如只不過是逞逞口舌之能,便從一個出身卑賤的門客高升至上卿,實在讓人無法忍受。廉頗於是宣稱:一定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聽說了以後,便刻意迴避廉頗,常常以生病為由不出席朝會。在路上遠遠地看到廉頗,也要車夫先把車拉開躲到一邊。結果,大家都認為藺相如畏懼廉頗,廉頗因此十分得意。藺相如雖然不以為意,但他的門客、親信卻對他怯懦的行為感到不滿,引以為恥,紛紛求去。這時藺相如才解釋說:「我敢公然地在朝廷上叱責秦王和羞辱他的臣子,又怎麼會怕廉將軍呢?只是想到秦國之所以至今不敢出兵攻打趙國,是因為對我們兩個人有所顧忌。如果我們互相爭鬥,有任何一方傷亡,都可能會使國家遭致兵禍。國家的安危當然重於私人的恩怨,所以我才會不斷地忍讓啊!」後來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讓他覺得非常慚愧,於是脫了上衣,背負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認錯,請求原諒。寬宏大量的藺相如並不怪罪他,反而與他結交,兩人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後來原文中的「刎頸之交」就用來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

2006-09-27 11:57:0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管鮑之交

在春秋戰國時代,齊國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叫管仲,因為他輔佐齊國的君王齊桓公,所以讓齊國的文治武功都大盛,孔子更說了這樣的話:「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早就被夷狄征服,變成披髮的野人了!」

  我們今天要說的故事,是管仲與他的好朋友鮑叔牙的故事,也是因為有鮑叔牙,所以管仲才有機會輔佐齊桓公,使齊國稱霸。

  管仲年輕時和好朋友鮑叔牙一同做生意,每次只要是賺了錢,管仲總是分的比鮑叔牙多,鮑叔牙認為管仲家裡窮,又有老母親要奉養,所以從來不計較,管仲做生意總是失敗,鮑叔牙也從不認為他愚蠢,覺得他只是時運不濟。

  管仲做官時,曾三度被君王驅逐,鮑叔牙並不認為管仲無能,反而認為他是生不逢時;打仗的時候,管仲曾戰敗逃跑,鮑叔牙替他說話,說他是因為家有年邁母親要照顧,而不是因為怕死;鮑叔牙總認為管仲只是未顯大志,並不是無能。

  齊國的國君齊襄公當政時荒淫無道,管仲和召忽輔佐投奔到魯國的公子糾,而鮑叔牙則輔佐投奔到莒國的公子小白,後來,齊襄公被殺,齊國大亂,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急著趕回來要繼承王位,魯國先派管仲帶兵守在莒國回齊國的通路上,以免公子小白先趕回齊國,管仲與士兵守候在路旁不久,就見到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向齊國前進,管仲拿起弓箭往小白射去,小白應聲倒地。

管仲很高興,以為殺死小白,就通知公子糾放心,不用急著趕路,沒想到管仲射中的竟只是公子小白的帶鉤,而公子小白裝死騙過管仲,並急忙趕回齊國,所以等到公子糾回到齊國時,公子小白早已繼承王位,成為齊國的新國君,也就是後來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

  當然,後回國的公子糾被殺,輔佐他的召忽也自殺,管仲卻不肯死,被關在監牢裡忍受屈辱,於是鮑叔牙向齊桓公進言:

  「您若只是想治理好齊國,有我鮑叔牙為您做事就夠了;但如果您想稱霸天下,就一定要重用管仲不可!」

  後人也就以「管鮑之交」來形容朋友間的真正友誼。

  齊桓公一開始還不願意,想封鮑叔牙做宰相,但鮑叔牙心意堅決,並極力向齊桓公推薦管仲,齊桓公終於答應放了管仲,並封他為宰相,鮑叔牙雖屈居於下位,但一點都不在意,管仲非常感激,總是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

  管仲做了齊國的宰相,就開始展現抱負,整理貨幣、測定田賦、任用賢能,並利用齊國濱海的漁鹽之利,使齊國兵強民富,在他認為:「倉庫裝滿了糧食,人民才會注重禮節;有保暖的衣物,人民才會有榮譽感,也才會知廉恥;國家有了制度規矩,政治才能穩定,這就是禮義廉恥的意義。」

  由於管仲使齊國富強,他的對外政策「尊王攘夷」:尊重周天子,使諸侯不會起無謂的爭端;征伐外族夷、狄,聯合諸侯們抵制夷、狄的侵略,使得外族無法影響到華夏民族,無怪乎連孔子都如此稱讚他。

刎頸之交

典出 ﹤廉 頗 藺 相 如 列 傳 ﹥

戰國時秦以其強大,欲奪趙之國寶「和氏璧」,趙國大臣藺相如冒生命危險,奉命帶璧入秦,單身進秦國宮中,憑勇氣和機智,保住玉璧,得以「完璧歸趙」。

後來,藺相如隨著趙王,應秦王的邀請出席了澠音敏池會,在這由強秦設計屈辱趙王的宴會上,頂住秦國蠻橫的氣燄,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

藺相如一再抗拒強秦,成績顯著,自然得到很高的評價,拜為上相,地位在軍功極高的廉頗之上。廉頗是趙國一位很出色的大將,很能用兵,在藺相如一再出使之前,他的戰功大,地位高,封為上卿。可能長期居於崇高的地位,不知覺中有了一種高傲的心理。他本來在戰爭中運籌定策,很能夠冷靜,但這時卻因藺相如的地位在自己之上,竟偏執起來,忿忿不平,說道:「 藺相如徒以口舌微勞靠一點口舌功勞,位居吾上。且彼乃宦者舍人宦官的左右隨從,出身微賤,吾豈甘為之下乎?今見相如,必擊殺之! 」廉頗連藺相如的出身都表示不滿,顯示了一股強烈的怨氣藺相如聽到廉頗的話,就開始避他。「每遇公朝出席朝廷會議,托病不往。」有一次乘車出行,遠遠見廉頗的車隊,馬上叫御者把自己的車子轉入橫巷,等廉頗的車子過了才出來。


他的門客都很不服氣,以為藺相如太懦弱,紛紛表示要離去。藺相如對他們說,秦王這麼橫暴,他不怕,當庭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他也不怕,怎會單單怕一廉將軍?只是因為「強秦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勢不俱生,秦人聞之,必乘間而侵趙。吾所以強顏引避者,國仇為重,而私仇為輕也。」這話令所有聽的人感動,最後傳到了趙王那裏,趙王於是委託一位叫虞卿的去拜謁廉頗,先頌讚廉頗的軍功,再道:「論功則無如將軍矣,論量則還推藺君。」平心靜氣,為他述說了藺相如的話,廉頗大大的慚愧起來,覺得「吾不及藺君遠矣。」


廉頗本來不是一個斤斤計較的小人,他有愛國的忠心,有遠思近慮的胸懷,對藺相如的怒火,只是一時沖動。藺相如對他不計較,只考慮國家的利益,一番話傳到他那裏,啟發起他內心本來存在的感情,明白藺相如很顧全大局,難道自己就沒有這種胸襟?感動起來,他覺得自己簡直不是人,犯了很大的罪過。壯士知過即改,於是要用強烈的行動來表示改過,這就發生成語「負荊請罪」:「因使虞卿先道意,頗肉袒負荊,自造於藺氏之門,謝曰:鄙人志量淺狹,不知相國能寬容至此,死不足贖罪矣!因長跪庭中。」


自古至今,知錯能改已難得,能夠直認自己的錯更難得,跑去對方那裏,赤了背,帶著木杖,跪著請罪,這更是出於至誠了。因此廉頗這一行為,成為千古的改過典範。

藺相如當下趕過來把他扶起,大家表達了共同的心願:「比肩事主 團結在一起,事奉君主,為社稷臣 為國家的忠臣」,互相體諒。廉頗更表示「從今願結為生死之交,雖刎頸不變
即至死不變!」這就是「刎頸之交」的由來。

2006-09-27 11:53:4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