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學日前觀看淨土法門的華藏電視台節目
法師提到如果學佛卻沒有法喜充滿 那就是走偏了
那麼 該如何學習?
總覺得被戒律約束得罪惡感很重 如何才能達到法喜?
2006-09-26 04:25:04 · 11 個解答 · 發問者 張應 6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如果沒時間或者沒機會
去親近善知識或者法師
在家裡面觀看佛教節目也可以修行嗎?
2006-09-27 14:54:14 · update #1
所謂的法喜就是聽聞佛法後,因而生起對佛法的信任,隨之而起的歡喜心。充滿是指全部的意思,也就是將內心的空虛處給填滿了。要如何才能得到法喜呢?基本上第一個條件要聽的懂佛法;第二是去細細的嚼味,思維法義與其相應,也就是要了解佛法與生活的息息相關處;第三是好好的運用它。譬如,我們還沒學佛時,可能面對逆境時會起嗔恚心,也造成很多煩惱,學佛之後,聽佛經上說萬法皆是空性,不可能永恆存在。因此,透過觀一切法空的方式讓內心得到安寧得到平靜,接著就會產生出智慧,此時,法喜也就隨之而現了。所謂走偏,其實只是尚未找到相應的學習法門而已,只要透過善知識的引導及自己發心學習,相信很快就會進入狀況的。戒律本身不是要約束我們,而是指引我們"是非"的方向,也就是戒防非止惡的功能。重點是我們必須去了解戒的內容才不會誤會,如戒有開、遮、持、犯,有戒體、戒相、戒行、戒法等等。因此,只要去認識它,我們就不會恐懼它;只要去了解它,我們就能好好的運用它。戒會帶給我們無比的快樂及功德的。【法喜】佛光大辭典 又作法悅。指聽聞佛陀教法,因起信而心生喜悅。舊譯華嚴經卷二(大九·四○三中):「佛音能起歡悅心,普令眾生得法喜。」〔讚阿彌陀偈〕【戒】佛光大辭典 音譯尸羅。意指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為三學之一,六波羅蜜之一,十波羅蜜之一。廣義而言,凡善惡習慣皆可稱之為戒,如好習慣稱善戒(又作善律儀),壞習慣稱惡戒(又作惡律儀),然一般限指淨戒(具有清淨意義之戒)、善戒,特指為出家及在家信徒製定之戒規,有防非止惡之功用。 據菩提資糧論卷一所載,尸羅共有習近、本性、清涼、安穩、安靜、寂滅、端嚴、淨潔、頭首、讚歎等十義。其中,自「清涼」以下為淨戒之再轉釋。戒為實踐佛道之基礎,故與定學、慧學共稱三學。又為五分法身之一,稱戒身、戒品、戒蘊(身、品、蘊三者係表示複數)。同時,大乘佛教舉之為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而稱為戒波羅蜜(又作持戒波羅蜜)。 戒,原係佛陀住世時,舉外道所作之非行來教誡佛教徒者。適用於出家、在家二眾,並非如律之隨犯隨製,故於犯戒時不伴以處罰之規定,而是由自發之努力為其特徵。據此,則戒與律本應有所區分,但後人往往將此二者混用。一般謂戒為三藏中之律藏所說者,以戒為律之一部分,而以律為詮說戒之典籍。
2006-09-26 06:35:1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龍哥 6 · 0⤊ 0⤋
很歡喜喔!
很多善知識齊聚ㄧ堂
法喜充滿
2006-09-27 13:41:0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落葉歸根 3 · 0⤊ 0⤋
所有的戒是為了息滅貪、瞋、癡、慢、疑而做的先前準備而已,
專注洞察自己身、心變化是否有這五毒因子,
從中滅除憂悲苦惱而得到心清淨,便能與法相應而法喜充滿。
2006-09-27 10:46:1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呂太豪 5 · 0⤊ 0⤋
知足常樂就能夠法喜充滿了...
如果一個人的慾望太深..那一生要追求的東西可多了...那也不可能知足常樂!也沒辦法去了解到法喜充滿的感覺....
有戒律才好!這樣才不想偏了!被戒律約束得罪惡感很重~~那是因為你的心中不想被約束所以才會覺得罪惡感很重吧!!
把執著的心放下來..好好做人、好好修行...就不會有被戒律約束得罪惡感很重的那種心態了啦!!
2006-09-26 16:05:4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柔禎 6 · 0⤊ 0⤋
我只想多學點知識改變命運 知識改善健康 多學點常識
2006-09-26 11:53:1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2 · 0⤊ 0⤋
您好,雖然您的問題我不知道該如何用言語跟您回答,但是因為我發現一個滿不錯的佛學網站,然後我便將您的問題留在該網站的留言板上,他們的版主應該會回答您,煩請您撥空過去看看囉,希望能夠幫的上您
http://www.soulpivot.net
他們的版主不一定什麼時間會回,但是看他的書我覺得滿棒的,所以您可能要多撥空過去看看他是否回應囉,我想您的問題也可以讓許多喜愛佛學的人多增加一份善知識呢
2006-09-26 06:42:42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聖尊感嘆的說:「很多修法的人,表面上在修法;但骨子裡保持著凡夫的心態;每天都想佔有、想鬥爭,想踢倒別人,自己佔地為王,自己跟自己都鬥不完了,怎麼回得到佛國淨土?修行証悟的人,很自然的會產生平等心了,凡事都會為別人著想;但每天在團體裡面吵的人,如何有資格進到淨土?貢高我慢、放不下身段的人,又哪裡了解佛菩薩、眾生平等的心?」南摩阿彌陀佛!
2006-09-26 06:23:03 · answer #7 · answered by 小祥 7 · 0⤊ 0⤋
戒律是在碰到逆緣時,警惕自己,不要犯,戒幫助解脫,
因為有戒才能得定,有定才能生慧,有慧就身心輕安,
輕安就心生法喜。
盡量少攀緣(六根對六塵),才能得定,得定就有智慧,
斷煩惱,開智慧,內心法喜充滿。
2006-09-26 06:14:27 · answer #8 · answered by mf159 7 · 0⤊ 0⤋
學佛的過程若不見法喜充滿,恐怕是還有執著尚未放下,所以法師才會說走偏了。那麼,到底什麼煩惱沒有放下呢?佛家說,煩惱來自無明,無明就是惑,就是尚未徹底清楚瞭解。基本的惑可以分為十種:包含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樓主所說的「總覺得被戒律約束得罪惡感很重」,可能就是有「戒禁取見」。戒禁取見,係指將不正確的戒律、禁制等,誤認為是可以達到涅槃的戒行。例如:看到牛死後生天,就推論牛是因為吃草才可以生天,所以就學著牛吃草,期望也能夠因而生天。其實,吃草和生天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這種將非因、非道的行為,據而努力勤修的虛妄見解,就叫做戒禁取見。如果樓主確有這樣的困擾,建議樓主能夠找一個正信的佛教道場,多親近法師,漸漸薰習,長養正知正見,會有大助益。祝福樓主能夠早日感受法喜充滿。
2006-09-26 06:06:07 · answer #9 · answered by ? 7 · 0⤊ 0⤋
守戒不應是沉重的,心情愉悅的守戒,自然就會法喜充滿
2006-09-26 04:55:01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