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關於太上清靜經的翻譯
熟知古書經文的前輩們
是否可以PO上來給小弟呢?

2006-09-24 14:11:26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CPUHD 1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2 個解答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解:無極生太極。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解:無為無不為。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解:無物生有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解:道辵為道,先天地而行生者也,雖曰強名,亦同自然。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解:清與動為本,濁與靜為末,一降一流,一施一受也。清濁相容,動靜交媾,則萬物於此滋生矣。

清者濁之源。
解:無生有。

動者靜之基。
解:有反無。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解:天清地靜,同返入於無矣。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解:擾神之心,妄心也。

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解:好靜之心,真心也。

若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
解:遣慾者,必先捨事。靜心者,必先遣慾。

澄其心,而神自清。
解:澄心者,洗心退藏於密。心如止水,其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解:無眼、耳、鼻、舌、身、意,自無色、聲、香、味、觸、法。
三毒者,陰神害人性,陰精害人命,陰氣伐人五臟,即三屍也,三屍皆人身陰賊。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解:神不能清,先由慾不能遣。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解:知三心(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可得也。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解:知四相(人、我、眾生、壽者)之俱為空。

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解:返照入空矣。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解:觀空至無能所之地,空斯大矣。若有能所則不成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解:觀空至無能所之地後,空亦無矣。若有空則不能無,無之又無,無亦不立。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解:萬法皆空矣。

寂無所寂,慾豈能生?
解:寂之又寂,何慮何思?

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解:此靜之所以先宜遣慾。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
解:真靜無常,則曰真常。吾師云:真常能應物,應物目不迷,不迷則自性在。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解:定觀云: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名為得道。
解:人無妄心,則有真心。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解:沖而用之,不目假滿。涵虛曰:無所得並非無有,此乃入道返觀,講究本來 妙訣。

為化眾生,名謂得道。
解:去妄歸真,可稱道人。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解:性功既悟,命功乃傳。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解:無爭則無欲,好爭則多欲,不德乃有德,執德便無德,人無至德,至道不凝, 執德者不弘也,安能具虛靈廣大之德,以合我虛靈廣大之道呼。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解:此節反言,以申上文清靜入真道之意,抑有可歎者,以不靜之妄心,驚至清之真神,著物妄想,心不能靜,眞神反化為妄心也,安能得道乎?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解:悟道之人,終不外乎清靜,清靜之法,終不外乎遣慾,遣慾乃一章吃緊處, 況心靜則火降,神清則氣慧,定中生慧,本命自來,更有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者。

以上出自道家西派大宗師-李涵虛真人註的太上十三經中。
此經於文始真經中謂之玄門必讀,乃道家修仙上乘心法,請善加體悟。
其中,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此二句乃工夫之重點。
閣下若為佛家,當以天台宗《摩訶止觀》內觀心法行之較恰當,此為小弟一點愚見。若有誤還望閣下賜教。

2006-09-28 06:16:2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馬克 2 · 0 0

關於太上清靜經的翻譯
文章太長,請自行上網查閱:

http://www.kmuh.org.tw/www/drgga/tu/d/d2-5.htm

2006-09-24 15:42:1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mf159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