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給我司馬遷的相關事物 ,
例如 : 生平 , 事蹟 ,
他是怎麼要的人 ~ 蝦米的都好 !

2006-09-21 12:57:38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梓梓 2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5 個解答

http://www.greatchinese.com/famous/schooler/simaqian.htm
因該對你有所幫助

2006-09-21 13:04:1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Flossie 2 · 0 0

司馬遷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b/Si_maqian.jpg/180px-Si_maqian.jpg
(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二月初九/前135年—前90年/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爲史遷、太史公。生平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謂其子曰:「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者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曆」。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並施以腐刑,對此他曾表示「禍莫大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出獄後,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於是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來也稱《太史公記》為《史記》。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公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也有由於《報任安書》的直抒胸臆,引起武帝不滿,將司馬遷處死。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塬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塬上高門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塬一帶同姓、馮姓的人,可能是他的同族後裔。主要作品《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有《報任安書》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8%E9%A6%AC%E9%81%B7&variant=zh-tw

2006-09-21 14:27:4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貞宜 6 · 0 0

司馬遷(前一四五 -- 前約八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
)人。父親司馬談,學問淵博,精通天文星曆和黃老之學,武帝時,
移居長安,任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跟父親到長安,在思想、人格
及治學態度上,均受父親影響很大。到長安後,向經學大師董仲舒學
習,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從二十歲起,開始漫遊大江南北。歸後『
仕為郎中』,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卻]將谷改工)、笮、
昆明』。這些活動,對他完成《史記》這部著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元封元年(前一一零年),漢武帝封襌泰山,司馬談因病不能相
從,憂憤而死,臨死,把自己著述歷史的理想和願望遺留給司馬遷。
三年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開始搜集整理史科,並在太初元年(前一
零四年)主持改曆工作後,開始寫作《史記》,時年四十二。天漢二
年(前九九年),李陵案件爆發,司馬遷因上書救李獲罪,次年下獄
受『腐刑』。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恥辱。他曾想到自殺,又想到著
述未完成,不應輕於一死,他終於從許多古代聖賢的苦難中看到出路
,決心完成自己寫成《史記》的宏願。後二年出獄,遷為中書令,但
無心仕進,積極著述,大約在征和二年(前九一年),《史記》終於
寫成,司馬遷的事不可考,大概逝世於武帝末年。

司馬遷的《史記》,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完成的偉大歷史巨著。所
記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總結了中國三千年歷史的發
展。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十二篇,是按帝王的世系和年代記述政
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跡。《表》十篇,是排比並列歷代帝王和侯國間的
一些大事。《書》八篇,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書論述。《世家》三十
篇,是記敘諸侯王國和輔漢功臣的。(孔子非王侯,列入《世家》是
例外)《列傳》七十篇,是一般人物傳記。全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
字。
生平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歷」。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

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並施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發憤撰寫史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於是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來也稱《太史公記》被簡化稱為《史記》。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公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也有由於《報任安書》的直抒胸臆,引起武帝不滿,將司馬遷處死。

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塬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塬上高門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塬一帶同姓、馮姓的人,可能是他的同族後裔。



公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也有由於《報任安書》的直抒胸臆,引起武帝不滿,將司馬遷處死。

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塬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塬上高門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塬一帶同姓、馮姓的人,可能是他的同族後裔。

主要作品
《史記》
《報任安書》

2006-09-21 13:46:4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1 · 0 0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謂其子曰:「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者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曆」。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

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並施以腐刑,對此他曾表示「禍莫大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出獄後,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於是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來也稱《太史公記》為《史記》。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公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也有由於《報任安書》的直抒胸臆,引起武帝不滿,將司馬遷處死。

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塬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塬上高門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塬一帶同姓、馮姓的人,可能是他的同族後裔。

2006-09-21 13:11:5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Pegasus 2 · 0 0

大略介紹:
司馬遷(前一四五 -- 前約八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
)人。父親司馬談,學問淵博,精通天文星曆和黃老之學,武帝時,
移居長安,任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跟父親到長安,在思想、人格
及治學態度上,均受父親影響很大。到長安後,向經學大師董仲舒學
習,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從二十歲起,開始漫遊大江南北。歸後『
仕為郎中』,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卻]將谷改工)、笮、
昆明』。這些活動,對他完成《史記》這部著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元封元年(前一一零年),漢武帝封襌泰山,司馬談因病不能相
從,憂憤而死,臨死,把自己著述歷史的理想和願望遺留給司馬遷。
三年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開始搜集整理史科,並在太初元年(前一
零四年)主持改曆工作後,開始寫作《史記》,時年四十二。天漢二
年(前九九年),李陵案件爆發,司馬遷因上書救李獲罪,次年下獄
受『腐刑』。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恥辱。他曾想到自殺,又想到著
述未完成,不應輕於一死,他終於從許多古代聖賢的苦難中看到出路
,決心完成自己寫成《史記》的宏願。後二年出獄,遷為中書令,但
無心仕進,積極著述,大約在征和二年(前九一年),《史記》終於
寫成,司馬遷的事不可考,大概逝世於武帝末年。

----------------------
生平: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歷」。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

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並施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發憤撰寫史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於是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來也稱《太史公記》被簡化稱為《史記》。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公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也有由於《報任安書》的直抒胸臆,引起武帝不滿,將司馬遷處死。

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塬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塬上高門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塬一帶同姓、馮姓的人,可能是他的同族後裔。
-----------------

因為字數限制2000字。所以我將他的著作介紹貼到意見欄

2006-09-21 17:06:12 補充:
史記↓
司馬遷的《史記》,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完成的偉大歷史巨著。所
記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總結了中國三千年歷史的發
展。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十二篇,是按帝王的世系和年代記述政
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跡。《表》十篇,是排比並列歷代帝王和侯國間的
一些大事。《書》八篇,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書論述。《世家》三十
篇,是記敘諸侯王國和輔漢功臣的。(孔子非王侯,列入《世家》是
例外)《列傳》七十篇,是一般人物傳記。全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
字。

2006-09-21 17:07:02 補充:
報任安書賞析↓
中國古代散文是一個內容非常豐富的寶庫,其精神營養價值之大,令其他文體望塵莫及。在這些散文之中,以情感人,催人淚下,具有強大感染力的首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這是一篇用血淚寫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淚,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噓欲絕,它是被侮辱被損害者的血淚控訴,是不屈不撓者對黑暗社會聲討的檄文,是偉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殘處穢中關於人生觀、世界觀的宣言。

2006-09-21 13:05:51 · answer #5 · answered by -恩-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