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煩請告知何人曾建議明太祖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日後打敗雄奠定了基礎?

2006-09-21 10:50:45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6 個解答

朱升(1299-1370) 元末明初學者。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章克徽州。召見問時務,獻“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為朱元章所採納。精於經學,著《周易旁註圖說》。

至正十七年,在成功攻占徽州之後,朱元璋曾親自來到石門山拜訪老儒朱升,討教治國平天下之策。朱升高瞻遠矚,送了他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說,要擴充兵力,鞏固後方;發展生產,儲備糧食;不圖虛名,暫不稱王,以減小受攻擊的目標。朱元璋聽後連連點頭。朱升的話雖然不多,但卻成了指導朱元璋奪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行動綱領。

轉貼自 http://www.booklife.com.tw/athena/200609.asp

朱升(1299年~1370年)明朝徽州休寧(今屬安徽)人,字允升,學者稱楓林先生。 1341年中舉,任職池州學正,後辭官隱居石門。因為他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而聞名。
1367年被授侍講學士、知制誥 ,同修國史。1368年進翰林學士,定宗廟時享齋戒等禮,預修《女誡》。1369年,辭官隱退。朱升治學嚴謹,存世僅《前圖》2卷、《楓林集》10卷,併為多部經典旁注。

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硃升)時務。(硃升)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
——《明史·硃升傳》卷一百三十六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硃(同朱)升之言,可謂知勢,太祖善之,此太祖所以能起于群雄而御宇天下也。孟森先生論此,云:“高築牆,則非流轉飄忽之劫盜;廣積糧,即非妨農曠土隨地因糧之饑軍,必如此而後可以救離亂;再以緩稱王爲不竊名號之表示。”先生之言,可謂明史。
此九字真經,大之,可行于國;小之,可推於身,可謂至理名言。

據《明史》記載,西元1356年,朱元璋召見隱居老儒朱升,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朱元璋欣而採納並實施。

轉貼自網站

2006-09-22 16:28:29 補充:
朱元璋按照朱升的策略,首先加強軍隊建設,注意軍事訓練,提高義軍將士作戰的本領。同時,在戰事頻繁的空隙中,加強糧食生產。在義軍中第一次設置了營田司,任命康茂才為營田使,專門負責興修水利和屯田等項農業生產的事宜。並且還抽出一些將士,利用戰爭的空閒時間開荒種田。幾年的工夫,不僅解決了軍隊戰時糧食困難的問題,而且還有了大量的剩餘,改變了歷來軍隊靠吃軍糧的習慣。這樣就大大減輕了自己勢力範圍內農民的負擔,軍民皆大歡喜,起義軍得到了百姓的歡迎。

2006-09-22 16:29:15 補充:
為了避免樹大招風、提早暴露自己,以防止在力量脆弱時被吃掉,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對小明王保持臣屬關係,用宋政權的龍鳳年號,打紅巾軍的紅色戰旗,就是鬥爭的口號也與宋政權一致不二。朱元璋經過數年積蓄力量、開拓疆土的努力,鞏固的根據地終於建立起來了,不知不覺中崛起為一支足以與元末其他義軍和元軍匹敵的強大勢力。

2006-09-22 16:29:55 補充:
戰爭的形勢瞬息萬變。當朱元璋占據應天府周圍地區的時候,雄踞東方的張士誠占據了以平江(今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和長江三角洲的廣大富庶地區。獨霸西方的徐壽輝以武昌為中心,控制了湖廣、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昔日還是左右逢源的朱元璋此時卻處於兩面夾擊之中,局勢相當嚴峻。同時,隨著朱元璋軍事勢力的日益增強,他與各個義軍割據政權的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至此,群雄逐鹿中原、決戰天下的時機終於來到了。 以上轉貼自 http://www.booklife.com.tw/athena/200609.asp

2006-09-22 12:20:2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隨緣 5 · 0 0

朱升(1299年~1370年)明朝徽州休寧(今屬安徽)人,字允升,學者稱楓林先生。 1341年中舉,任職池州學正,後辭官隱居石門。因為他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而聞名。1367年被授侍講學士、知制誥 ,同修國史。1368年進翰林學士,定宗廟時享齋戒等禮,預修《女誡》。1369年,辭官隱退。朱升治學嚴謹,存世僅《前圖》2卷、《楓林集》10卷,併為多部經典旁注。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硃升)時務。(硃升)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 ——《明史·硃升傳》卷一百三十六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硃(同朱)升之言,可謂知勢,太祖善之,此太祖所以能起于群雄而御宇天下也。孟森先生論此,云:“高築牆,則非流轉飄忽之劫盜;廣積糧,即非妨農曠土隨地因糧之饑軍,必如此而後可以救離亂;再以緩稱王爲不竊名號之表示。”先生之言,可謂明史。 此九字真經,大之,可行于國;小之,可推於身,可謂至理名言。據《明史》記載,西元1356年,朱元璋召見隱居老儒朱升,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朱元璋欣而採納並實施。

2006-09-21 16:21:1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秋山REIKA 7 · 1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11 10:39:1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05 08:34:1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朱升(1299-1370) 元末明初學者。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章克徽州。召見問時務,獻“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為朱元章所採納。精於經學,著《周易旁註圖說》。

梁寅(1309-1390) 元末明初學者。學者稱為梁五經,又稱石門先生。說《易》以程頤《伊川易傳》主理,以朱熹《周易本義》主條,稍有異同,即融會參酌,合以為一,又旁採諸儒之說而闡發之。其詮釋經義,以示進退得失之機,故簡切詳明,與他家迥異。有《周易參義》、《禮書演義》、《周禮考註》、《春秋考義》、《石門集》等。

劉伯溫劉基(1311-1375) 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年間舉進士,為江西高安縣丞,後任江浙儒學副提舉。至正六年(1346年)任浙江元師府都事,因反對招安方國珍,棄宜歸鄉。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應朱元璋的邀聘,赴應天府(今江蘇南京)為謀士。用易學數術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滅掉元朝,建立明朝。乃一代實用易學大師。

萬民英 字育吾,明大寧都司人,嘉靖進士,歷官河南道御史,出為福建布政司古參議。除著有《三命通會》外還有《星學大成》等命理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

張楠 號曰神峰子。命號著作《神峰通考》命理正宗。研命立論推崇“蓋頭說”、“病藥說”、“雕枯旺弱生長”、“五害正謬說”、“子平諸格正謬說”、“動靜”、“六親”等八法,其命學理論對後人頗有影響。

來知德(1525-1604) 明代易學家。其學以致知為本,盡倫為要,尤精於《易》學,主張“理、氣、象、數”四者的統一。其易學著作有《周易來註‧來瞿唐先生圓圖》《周易來註‧易學啟蒙》等。

張介賓(1562-1639) 明醫學家,易學家。幼聰慧,通易學、天文,兵法,精於醫術。早年學醫於金英,壯歲從戎,身處幕府,遊歷北方,後回鄉專心醫學,從事臨床及著述,以《內經》為宗,融貫《易》理,並擷取諸醫家之長,而自成一家之說。

陸夢龍 明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論《易》頗融會宋儒諸說,參以史事,推尋文句。惟不取河圖、洛書之說,頗有卓見。著有《易》《梃擊始末》。

卓爾康 明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附會河洛,推衍奇偶,著作有《易學殘本》、《詩學》、《春秋辨義》等。

喻國人 明代易學家。字春山,郴州(今屬湖南)人。著作有《周易辨正》、《河洛定議讚》、《全易十有八變成卦定議》、《周易對卦數變合參》、《河洛真傳》、《周易先生真傳》等。

2006-09-21 10:57:1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雲雨 5 · 0 0

朱升(1299-1370) 元末明初學者。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章克徽州。召見問時務,獻“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為朱元章所採納。精於經學,著《周易旁註圖說》。

2006-09-21 15:00:01 補充:
至正十七年,在成功攻占徽州之後,朱元璋曾親自來到石門山拜訪老儒朱升,討教治國平天下之策。朱升高瞻遠矚,送了他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說,要擴充兵力,鞏固後方;發展生產,儲備糧食;不圖虛名,暫不稱王,以減小受攻擊的目標。朱元璋聽後連連點頭。朱升的話雖然不多,但卻成了指導朱元璋奪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行動綱領。http://www.booklife.com.tw/athena/200609.asp

2006-09-21 10:55:40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