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學校的報告要用
想要一些關於藤原效應的資料
請各位大大幫忙
謝謝^^

2006-09-16 15:59:45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2 in 科學 氣象

5 個解答

 藤原效應:二個颱風靠近時,它們將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的位置,依兩個颱風的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之強度來決定。旋轉時通常較小的一個走得快些,較大的走得慢些,有時亦可能合而為一。日本氣象學家藤原最早研究此種雙颱風旋轉現象,故稱為藤原效應。見圖由日本氣象學家籐原櫻平在1921年發現的「雙台效應」,就是當兩個颱風靠近時,會繞著相同的軸線,相互作用,並以反時針方向旋轉,位於西側的颱風會向南,位於東側颱風會往北,氣象局預報課長蔡甫甸說:影響程度的多寡,就要看兩個颱風距離有多近,兩個颱風的強度,大小,以及範圍,通常是較強的颱風拖住較弱的颱風,如果非常靠近,小颱風甚至被有被大颱風吃掉的案例。如果越靠近,例如相距一千五百公里以內,相互作用就會越明顯! 所謂「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ts),是指當兩個熱帶氣旋的中心距離在少於1200公里內(但出現藤原效應的實際距離要視乎兩股熱帶氣旋的大小和強度)時,由於熱帶氣旋本身的渦旋流場的相互影響,使得兩個熱帶氣旋的中心路徑出現相互反時針方向旋轉和相互接近的趨勢(北半球的情況)。這個現象,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博士(Sakuhei Fujiwhara 1890-1965)於1923年在水流實驗中首先觀測到的。雖然藤原效應的定義是兩股熱帶氣旋繞著共同中心旋轉,但是,藤原效應卻可以是千變萬化,並不一定是兩股熱帶氣旋繞著共同中心旋轉:它可以是其中一股熱帶氣旋完全支配另一股的移動方向,或兩股熱帶氣旋互相排開,或一個跟隨一個移動,甚至它們之間不發生藤原效應。因此,每當兩股熱帶氣旋互相靠近時,預測熱帶氣旋的路徑往往會變得十分困難。
圖片參考:http://home.pchome.com.tw/net/carzon/teacher/maria_papian.JPG
2000 派比安VS 瑪莉亞  http://home.pchome.com.tw/net/carzon/fujiwara.htm

2006-09-22 07:16:4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ao Jason 7 · 0 0

藤原效應 Fujiwara effect
--------------------------------------------------------------------------------
以下資料為近20年來實際觀察資料,純粹僅供參考。(不過請注意,真正藤原效應發生率偏低) 

判定 二個TD / 熱帶風暴以上等級的氣旋。還是普通擾動的話,第一關就出局了。
二個氣旋中心距離平均是1000km以內,超過1200km(除戶斥外)就更別說了。
二個氣旋的路徑已經有明顯的不規律運動,並以一中心相互旋轉 (互旋或互斥)。

環境場 副高強度偏弱或位置偏北,另外西南季風槽活躍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通常是右邊影響左邊的氣旋,北邊影響南邊的氣旋。
由大型氣旋配合副高風場引導小型氣旋運動,小拉大幾乎為零。
除互旋以外,在其他情況下,極可能至少會有一個氣旋減弱。

結果 1 互旋 1994 派 特VS露 絲
2000 派比安VS瑪利亞
二個氣旋範圍強度都要相當,繞著一中心互旋,直到一方減弱或離開 ( 二個若都為大型氣旋就會自相殘殺,若為中小型或許能維持強度 )。不過一般來說,西北太平洋颱風互旋時間持續不長,很容易演變成下面大吞小或小跟大的情形。
大吞小 2000 桑 美吞寶 發

範圍廣大的巨型颱風,其西面的風場環流會破壞小型氣旋的結構,令其減弱而逐漸把它吃掉。
小跟大
1997 卡 斯跟安 珀
2002 鳳 凰跟風 神
併吞不成就變成這種結果。小的氣旋繞完一圈後,最後還是受到北方高壓駛流場,跟隨大的步伐。
2 互斥
1986 韋 恩VS薇 拉
1991 耐 特VS密瑞兒
此例特色都是左方較小的氣旋路徑變化多端,走的也慢,而位於右方主導的大型氣旋,最後都因為副高減弱而偏北移出而造成互斥。藤原結束後,原來位於左邊的小氣旋又開始受到華中的中或低層系統主宰,走自己的路。
3 拉伸
1994提 姆拉伸范妮莎
1998瑞 伯拉伸亞力士
增強中的大型擾動本身的風場邊緣,又有發展旺盛的雲系獨立旋轉出來,但仍與較強颱風有一空檔間隔。隨著較強擾動的增強,較弱小的擾動環流被拉長,只維持短時間後即被併入環流雲帶。 不過瑞伯與亞力士位置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例。
PS. 2001 納莉(NARI) 由於路徑特殊,後期轉西南原因歸類於華中副高脊場影響。

2006-09-17 17:30:3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淳惠 1 · 0 0

藤原效應 Fujiwara effect
判定 二個TD / 熱帶風暴以上等級的氣旋。還是普通擾動的話,第一關就出局了。
二個氣旋中心距離平均是1000km以內,超過1200km(除戶斥外)就更別說了。
二個氣旋的路徑已經有明顯的不規律運動,並以一中心相互旋轉 (互旋或互斥)。

環境場 副高強度偏弱或位置偏北,另外西南季風槽活躍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通常是右邊影響左邊的氣旋,北邊影響南邊的氣旋。
由大型氣旋配合副高風場引導小型氣旋運動,小拉大幾乎為零。
除互旋以外,在其他情況下,極可能至少會有一個氣旋減弱。

結果 1 互旋 1994 派 特VS露 絲
2000 派比安VS瑪利亞
二個氣旋範圍強度都要相當,繞著一中心互旋,直到一方減弱或離開 ( 二個若都為大型氣旋就會自相殘殺,若為中小型或許能維持強度 )。不過一般來說,西北太平洋颱風互旋時間持續不長,很容易演變成下面大吞小或小跟大的情形。
大吞小 2000 桑 美吞寶 發

範圍廣大的巨型颱風,其西面的風場環流會破壞小型氣旋的結構,令其減弱而逐漸把它吃掉。
小跟大
1997 卡 斯跟安 珀
2002 鳳 凰跟風 神
併吞不成就變成這種結果。小的氣旋繞完一圈後,最後還是受到北方高壓駛流場,跟隨大的步伐。
2 互斥
1986 韋 恩VS薇 拉
1991 耐 特VS密瑞兒
此例特色都是左方較小的氣旋路徑變化多端,走的也慢,而位於右方主導的大型氣旋,最後都因為副高減弱而偏北移出而造成互斥。藤原結束後,原來位於左邊的小氣旋又開始受到華中的中或低層系統主宰,走自己的路。
3 拉伸
1994提 姆拉伸范妮莎
1998瑞 伯拉伸亞力士
增強中的大型擾動本身的風場邊緣,又有發展旺盛的雲系獨立旋轉出來,但仍與較強颱風有一空檔間隔。隨著較強擾動的增強,較弱小的擾動環流被拉長,只維持短時間後即被併入環流雲帶。 不過瑞伯與亞力士位置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例。
PS. 2001 納莉(NARI) 由於路徑特殊,後期轉西南原因歸類於華中副高脊場影響。

註:1.TD =熱帶性低氣壓
2.熱帶風暴=輕度颱風、熱帶性低氣壓

颱風圖片在http://home.pchome.com.tw/net/carzon/fujiwara.htm

註:雙颱效應=藤原效應

2006-09-17 05:43:5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阿博 3 · 0 0

知識+已經有相關資料很多了

請先看一下再來發問

2006-09-16 19:34:5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近藤靜也 7 · 0 0

藤原效應:

二個颱風靠近時,它們將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的位置,依兩個颱風的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之強度來決定。旋轉時通常較小的一個走得快些,較大的走得慢些,有時亦可能合而為一。日本氣象學家藤原最早研究此種雙颱風旋轉現象,故稱為藤原效應。

2006-09-16 18:44:0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小佩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