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長濱文化和大坌坑文化和十三行文化有什麼不同
急需

2006-09-11 20:49:34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5 個解答

§長濱文化
位於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已經有5000~15000年的歷史

生活:
男人負責捕魚,打獵,女人小孩則負責採集野菜和水果,就是採集食物。都生活在一個小團體,那些團體至少有二十到三十人,人數不少。四處流浪,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營地是大家分享食物、烤火、聊天及睡覺的地方。常為了找食物而遷移,所以,當要捕魚時,會暫時住在海邊的洞穴。

使用器具:
他們所使用的工具很簡單,把天然的石頭打破,用碎掉的石片的鋒利邊緣,來切肉、割魚、刮掉獸皮上的脂肪、砍樹及削木頭等工作。他們也會把動物的骨頭削尖磨利,作成魚叉與釣鉤來捕魚,或者用動物骨頭做的針縫衣服。

文化的結束:
大約在一萬年前,長濱人遇到冰河期結束,海水上漲淹沒台灣海峽,台灣又變成了一個島嶼,長濱人就跟世界分離了。

§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距今的年代大約是在七千年到五千年之間。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在台北縣八里鄉大坌坑做考古工作時,確認這個台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由於最初在大坌坑發現的,因此而命名。

人的來源:
在六千多年以前,有一群擅長航海技術的人,陸續從中國大陸南方沿海地區,坐船來到台灣及澎湖,於是就在這裡生活起來,孕育出這個時代的文化。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他們是最早到台灣的南島民族!

居住的地點:
大坌坑人居住於台北八里,他們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的村落都建立在海邊及河邊的小山坡上,而這樣使他們的船隻方便來往與停泊;而他們居高臨下,便容易瞭望、防守。

生活的方式:
~食~
大坌坑人十分聰明,他們懂得種植芋頭、山藥之類的根莖作物,
他們種植根莖作物的方法:
找山坡地→用石斧砍樹並拖走→放火燒樹根、雜草→用石鋤在地上挖洞→種發芽的根莖作物→完成
由於這種耕作方式不能產生足夠的糧食,所以也要打獵及捕魚。
~衣~
大坌坑人會製作衣服,方法是先剝去樹皮,再用樹皮布打棒打樹皮布,並漂洗、晾乾,接下來用陶紡輪紡線,最後是織布、製衣,便完成。
~住~
住的地方大多是在海邊或河邊的小山丘上,因為這樣容易防守瞭望,保護居民的安全。

消失的大坌坑人:
由於當時有兩個族群存在,一個是長濱人,另個是大坌坑人,兩個文化開始接觸、來往時,會影響到兩個族群,之後,就會慢慢淡忘自己的語言及文化,於是大坌坑人就因此消失了。

§十三行文化
位於淡水河的十三行文化距今約1800~500年前,這個文化是較進步的文化,已有煉鐵技術,以鐵器為生產工具,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

主要分布於台北盆地及其它附近地區,在台灣東北海岸地區及東部的花蓮地區都有發現。主要遺址有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小基隆,台北市西新庄子、社子,台中縣大甲番仔園、外埔鄉麻頭路、大肚鄉龍泉村,彰化八卦山,苗栗縣苑裡,台南縣永康鄉蔦松,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院等。

雖然會使用鐵器,仍以農業、漁獵維生,但由於他們的生活技術進步因此也發展出較大的部落。一般皆認為他們是後來台北盆地「凱達格蘭族」的祖先。居住在台灣北部和東北部的凱達格蘭族,仍然使用裝飾印紋的陶器,而凱達格蘭族的分布也與十三行文化的分布相當一致,所以學者認為十三行文化的主人應該是凱達格蘭人的直接祖先。

食:
十三行位置背山面海,山珍海味當然少不了!烹調的工具當然也非常齊全!十三行文化人以稻米為主食,除了種稻外,他們也到森林裡捕捉獵物、到淡水河邊捕捉魚蝦或採集貝類,充分的利用水和森林的資源。
魚類也是重要的營養來源,根據陶器上的方格網紋,以及少量的石網墜,可以推知他們會使用漁網捕魚,可能是用大石頭代替網墜。

衣:
考古學家在十三行遺址上發現了史前人用來織布的陶紡輪,由此可知十三行文化人應該會用簡單的工具來做衣服,但是因為這些衣服埋在地下太久而腐爛,所以沒有辦法知道它的顏色或樣式。或許衣服也是和台灣原住民一樣!

住:
十三行文化人住在由木頭架高的屋子,用來避免潮濕,並防止野獸的侵襲,學者通稱此為「干欄屋」,台灣大部份原住民的部落都有類似的建築。

行:
十三行文化人和台灣島內、大陸東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應都有相當密切的往來,才會在遺址上發現這麼多樣的文物。再根據十三行文化人的骨頭來看,似乎常划槳,或許常在河海上來去!

雖然沒有文字記錄十三行文化人與外地接觸的情形,但是從遺跡中卻發現大量都不屬於當地生產的金、銀、銅、瓷、玻璃等器物,甚至還有許多唐、宋時期的銅錢,從這裡證明十三行文化人和外地的來往非常的頻繁,甚至還有相當優秀的航海技術。

習俗:
十三行文化人於死去的人,他們也表現出相當慎重的態度,埋葬方式大多是他們通常將死者肢體彎曲,呈現半捲縮的姿勢,頭部大多朝向西南方並以陶器、珠飾、金屬器等陪葬。更奇妙的是他們埋葬時不用棺,直接放入墓穴,還有很多陪葬品。

工藝:
相當發達,不僅會煉鐵,還會用鐵製作各類生活用品,並拿來和其他族群交換物品,此外,他們會燒製精美而細緻的陶瓶、陶罐等,在空餘的時間,會利用陶土製作精美的人或動物形象的陶偶。

2006-09-11 22:07:1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Eva 2 · 0 0

大坌坑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有7000年 長濱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 有5萬年歷史 是台灣史前文化最久的 而十三行文化是屬於金屬器時代 有2000年 是最新ㄉ

2006-09-15 15:25: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子皓 2 · 0 0

大坌坑文化已有陶器--粗繩紋陶,所以不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喔。所以編號001的說法有點錯誤。

2006-09-14 16:46:24 補充:
以考古學的命名方式,大坌坑文化最早是在大坌坑被發現的,故名之。但相同類型的文化,在全台各地,甚至大陸東南沿海均有所發現,學者均歸類為大坌坑文化,這必須要以整理視之,而非單一地區的文化,並非如編號003所說,只出現在北部。

2006-09-14 16:51:58 補充:
「十三行文化的年代約在紀元前後各一千年之間」,恐有待商榷。應是距今400-1800年前左右,或有誤差,但不致到西元前後各一千年。否則,宋元錢幣做何解釋?西元前1000年,即3000年前,中國尚在青銅器時代,而十三行的鍊鐵技術是外來的,如何在3000年前就進入鐵器時代?

2006-09-14 12:36:3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Chrislee 2 · 0 0

首先,這三個史前文化均屬台灣。

長濱文化:舊石器晚期
大坌坑文化:新石器早期
十三行文化:金屬器早期

註:1.台灣史前文化沒有舊石器早期。
2.新石器中期、晚期分別為圓山文化以及卑南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三者差異為其出現時間。

我用雙比較法提出「指標差異」。

(1)長濱文化 V.S. 大坌坑文化
兩者皆知用火
前者打製石器;後者磨製石器
後者有陶器出現,大坌坑文化又稱粗繩紋陶文化
(2)大坌坑文化 V.S. 十三行文化
兩者皆位於北部
前者雖有根莖作物出現,但仍以漁牧為主要生活方式,聚落較小
後者出現鐵器,延續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穀類作物使之更為成熟,聚落變大。

2006-09-12 14:14:5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lian 7 · 0 0

  台灣的史前史依據住民的生活方式及生產工具的變化,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一、以「長濱文化」為代表的先農業文化階段,其年代距今約五萬年一直延續到五千年前,其遺址以台東長濱八仙洞為主。

二、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根栽農業階段,其年代距今約五千年到七千年,其遺址主要分布在台灣西北和西南部沿海地帶以及澎湖群島。

三、「初期穀類農業階段」,其年代大約距今四千五百年延續到二、三千年前,像東北部海岸和台北盆地的圓山文化、芝山巖文化,澎湖群島的細繩紋陶文化。

四、鐵器文化階段,年代大約距今二、三千年前後,延續到數百年前。像「十三行文化」、中部的番子園和大邱園文化、西南部的蔦松文化、東部的阿美文化。這些文化的人民,很可能即是今日南島語族各族群的直接祖先。

- - - - -
「長濱文化」:台東八仙洞的海蝕洞穴發現史前人類的遺跡,其年代呈梯狀分布,最下層的海階石洞遺跡約有5000年歷史,往上一層約有15000年,最上層約30000到50000年前的遺跡。

台北八里「十三行文化」:十三行文化的年代約在紀元前後各一千年之間,約當春秋戰國或歐洲的希臘時代,從出土的遺物裡,找到煉鐵爐、水井、銅器、銀器、幾何印文陶器等,推斷這是北部凱達格蘭平埔族的遺址,他們可能在漢唐時代就與大陸有所來往。

2006-09-12 00:56:47 補充:
前兩個是舊時器時代十三行是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

2006-09-11 20:55:55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