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覺知』的『覺』,和,『悟道』的『悟』,是否相同?或不同?可否詳細解釋?阿彌陀佛。

2006-09-09 06:40:05 · 13 個解答 · 發問者 廣結善緣 6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13 個解答

「覺」是高度的警覺性與敏銳的觀察力,就如貓捉老鼠,全神貫注般。這種高度的警覺性與敏銳的觀察力,當因緣聚合就能穩穩契合。此時必須放下一切萬緣,覺性與敏銳就能罩住,就如襌行者全心投入在參「念佛者是誰」般。

「悟」就是當下,也就是意會到本體。悟的境界甚至連意會都不行,只能去領受。它是在當下的一念中,領會到我們本來面目.也就是領納到本體。如公案中有一位襌師問雪巖襌師「什麼是本來面目」?雪巖襌師說「本來面目是不可說」,如果要問的話,你自己先講一下。這位襌師才要開口時,雪巖襌師當下喝斥「你還要再安個什麼頭」。意思是說「頭就已經存在」,你還要安什麼頭呢?這就告訴我門,本體是不可討論及言說的,當下即是。所以在悟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由於我們習慣用語言文字作表達,語言文字本身就是知識性.知識即非佛法。悟不是從外追求來的。從外追求的都屬於識性。識性均歸屬於阿賴耶識,它是生滅法,這些一旦死亡即消失。

「覺悟」是體會到我們生命中最深層、最高級的部份,它稱為「法身慧命」。如果在文字上解釋,是對我們的生命品質毫無受用,更無法提昇生命中的光彩。這種是內在的覺知性‧這個覺知性是至高無上的,是正確的覺知性。

覺悟的最高境界就是佛法所講的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般稱為「真如、實相、法性、佛性.本體.性空.等等」,它就是我們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這些名相我們很難感受得到,事實上它是眾生本自具足的。如果能領納到,進而能令大眾也能感受與領納,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更是回入娑婆度眾生。

因此要能在覺知性與敏銳的觀察力去深入,就如「花」的展開是一種境界,若以語言文字稱讚花的美,都不是花的事實存在。當你感受到花的美,且能在你內心產生憾動激盪,有一股能量流入你的生命內心深處.如此才是你與花相應之處,如何形容都是多餘的.是在藉著花來激盪我們本身生命與花相應。所以覺悟所指的就是領納真理。因此警覺性敏銳性是展現我們法身慧命的基礎。若無覺知性,我們的生命只是一種物理現象,只是四大五蘊和合而相應外在塵境自然反應而已。只是福報俱足而得此身,但過的是如畜生的生活,是無意義的。那只有六道一再頭出頭沒而已。學佛最大的福報,就是能讓我們覺知到生命的存在,因為警覺到生命存在讓我們的生命無限的展開。

2006-09-09 16:13:3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13 12:18:3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KGXSQWMDQPJK 1 · 0 0

覺.悟2字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分別.
有高低.有分別就不覺不悟了.

阿彌陀佛就是眾生
眾生就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抽絲剝繭到最後只是阿彌陀佛!!!

2006-09-12 08:14:1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BRUCE】 7 · 0 0

「覺」和「悟」是各一的兩種狀態:當我們受到外在環境的影嚮,所牽動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一種自然反應的生理狀態,稱之為「覺」;再透過自然反應到達中樞神經,彙集諸多反應而形成思考模式,而所得到的心理狀態,稱之為「悟」。
「覺」和「悟」,雖是各一的兩種狀態,卻是一體的;覺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本來的面目,經由本來的面目,所得到的悟,那就是佛。
萬物皆有佛性,也因為萬物有這個佛性,這個世界才能以萬紫千紅的姿態,呈現在我們眼前。
佛陀是一位偉大的人間覺悟者和高超的人格者。
佛陀觀察人生,是從實際的生活中所得到的親身體驗,從而「覺悟」到人的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一種法則,同時也體會到人的一生有太多的羈絆和苦痛。
為了能夠脫離這些羈絆和痛苦,如何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安身立命」,就離家修行,出走訪道,尋求解脫的方法,最後終於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菩提。
從以上就可以輕易得知,佛陀所注重的思想重心,就是人的現世世界,是色、受、想、行、識的世界,是色、聲、香、味、觸、法的世界,離此一世界,便是進入無生無滅,寂靜涅槃的世界。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才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所在,也才能符合佛陀「原來」之所說。
因此,「三世因果」是沒有的事,「六道輪迴」也是沒有的事,「西方淨土」更是沒有的事;若有的話,那只是一種幻化的境地;再者,即便是在「現世」的人世間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屬於一種「墮落」的享樂主義的世界,並非佛陀所追求的「中道思想」的現世安樂的世界。

2006-09-10 06:26:5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淺見:
.
.
.
.
覺如發現疑問
悟如解了問題

2006-09-09 23:25:0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如是我聞&文 7 · 0 0

覺是怎會如此~~~釋迦牟尼初遊四門~~~

悟是緣來如此~~~釋迦牟尼夜睹明星~~~

2006-09-09 22:11:22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7 · 0 0

末學認為.阿賴耶識(自性)是不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無蹤的.

否則因果業報由何而來?若無因果業報.輪迴何用?

能否請華嚴善知識為末學解惑?

阿彌陀佛.

2006-09-09 17:28:58 · answer #7 · answered by 雲樹之間 5 · 0 0

都是洞啦,衣服開洞分大小,頭可伸,腳可伸,至於雙手的洞開哪裡,視身材體型開洞?不過總是離頭近才正常。始覺在頭,悟後須行???

2006-09-10 00:33:23 補充:
似乎有相關,有緣請順便解這題。感恩。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6090405440

2006-09-09 11:13:47 · answer #8 · answered by 再想想 7 · 0 0

悟 是 本體

覺 是 運用

不知各位行者是否認同

2006-09-09 09:06:48 · answer #9 · answered by Raymond 5 · 0 0

一、悟悟,生起真智,反轉迷夢,覺悟真理實相。悟,有證悟、悟入、覺悟、開悟等名詞。佛教修行之目的在求開悟,菩提和涅槃為所悟之智和理;菩提為能證之智慧,涅槃為所證之理,佛及阿羅漢為能證悟者。佛教由於教理之深淺不同,悟之境界亦有區別;小乘斷三界之煩惱證擇滅之理,大乘唯識宗說悟入唯識之性,三論宗倡至不可得空之域,華嚴證入十佛之自境界,天台證諸法實相,禪宗則主見性成佛。總之,大乘之悟界乃是證見真理,斷除煩惱之擾亂,圓具無量妙德,應萬境而施自在之妙用。從悟之程度而言,悟一分為小悟,悟十分為大悟。若依時間之遲速,可分漸悟、頓悟。依智解而言,解知其理,稱為解悟;由修行而體達其理,則稱證悟。 二、覺1. 覺,梵語 bodhi,音譯菩提,即證悟涅槃妙理之智慧。2. 覺,梵語 buddha,音譯佛、佛陀,又作覺者。3. 「覺」與「不覺」相對:覺指心性遠離妄念而照用朗然。4. 覺,梵語 vitarka,新譯作尋,心所之名,即尋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對事理之粗略思考;僅限於色界之初禪及欲界。依據大乘起信論載,阿賴耶識(萬有之本體)有覺與不覺二義,而覺又有本覺、始覺之別。其中,以萬有之本體本為清淨之覺體(本覺),然無始以來為無明妄念所覆,故依現實狀態,而稱不覺;若依修行觀智即可達覺了心源,則稱始覺。依據慧遠之觀經義疏卷本載,覺有二義:1. 覺察之義,係相對於「煩惱障」而言。煩惱之侵害如賊,僅聖者能覺知而不受其害,故謂之覺。2. 覺悟之義,係相對於「所知障」而言。無明之昏闇如睡眠,然聖慧一起則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謂之覺。又凡夫之人,了無覺義;聲聞、緣覺等二乘之人,僅具自覺;而菩薩雖能自覺、覺他,然覺行未滿;唯獨有佛,為自覺、覺他,而又覺行圓滿者。依覺之程度,始覺復分為如下四位:1. 究竟覺,意謂無上之覺知,係指菩薩修行階位中第十地菩薩之覺知,然一般以佛之覺知方為究竟覺、無上覺、正覺、大覺等。2. 隨分覺,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薩之覺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3. 相似覺,指十住、十行、十迴向之菩薩及二乘之覺知,以其相似於覺,然非真覺。4. 不覺,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覺知業果之理,如知惡業能招感苦果等,雖不造惡業,然仍未起斷惑之智慧,是為不覺。

2006-09-09 11:45:48 補充:
於諸經論中,因其性質之善、惡,分為善覺與惡覺:1. 欲覺(貪覺)、瞋覺(恚覺)、害覺(惱覺)等三者,稱為三惡覺,或三不善覺;若再加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族姓覺(利他覺)、輕他覺(輕侮覺),則稱八覺。2. 離欲覺(遠離覺、出離覺、出覺)、無瞋覺(無恚覺)、無害覺(無惱覺)等三者,稱為三善覺(其中後二者為安穩覺)。菩薩、緣覺、聲聞等聖者為入菩提道而覺知、思念之八種覺,稱為八大人覺,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覺、知足覺、遠離覺、精進覺、正念覺、正定覺、正慧覺、不戲論覺等八者,皆屬於善覺類。

2006-09-09 07:44:08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