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著麼形成的?
何黑洞形成會發生什麼是?
白洞是著麼形成的?
何白洞形成會發生什麼是?
黑洞何白洞有什麼關析?
2006-09-09 18:21:59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未經雕琢的石碑 3 in 科學 ➔ 天文與太空
黑洞的起源:「黑洞」的觀念並不特別新奇,早在1798年,有名的學家拉步拉斯已察覺出因為無法射出光線於宇宙而被看成「黑洞」的星球之可能性。該想法在牛頓的重力理論的範圍內,極為簡單。此及縱然某種物體由行星、恆星、月球等彈出或射出。已知除非該物體具有比「逃離速度」更快的速度,它就不可能擺脫重力的引力脫離到宇宙空間。假如物體的速度比逃離速度慢,它不是掉回原位,就是像人造衛星那樣維繫其軌道運動。但拉步拉斯的構想被埋沒許久,因為一般認為不可能存在與太陽同一密度、半徑與地球的軌道半徑相同的星球,就算有也會因黑洞效果而不能觀測。可是到了1917年,黑洞終於以異於前述的方式被再提出討論。那是因為愛因斯坦的一般相對論出現而劃時代地改變重力的概念,使人們欲研究由此理論可預料的現象趨勢成熟。另外一提,關於“黑洞”這個名稱的由來,雖然天文學家 Karl Schwarzschild在1916年就發現了廣義相對論中非旋轉黑洞的解,但是一直到1967年它才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John Wheeler正式定名為“黑洞”(black hole)。什麼是黑洞:什麼是黑洞呢?簡單的說,黑洞就是一個其逃離速度超過光速的空間區域。大家知道,由於地球的引力,任何從地面發射的火箭如果沒有足夠的速度,就無法掙脫地球引力,最終會返回地面。換言之,如果火箭因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小於它在引立場中所具有的位能的話,它就不能逃離。這些逃離速度我們都可以用牛頓力學公式求出。值的注意的是,不管脫離地球、脫離太陽或者脫離任何一個星體所需的逃離速度,不僅與該天體的質量有關,還與它的半徑(或密度)有關。這是因為引力不僅與質量有關還與距離有關,密度越大就越密集,天體表面也就越靠近它的中心,表面及其附近的引力就越強,因此,質量與太陽相近而半徑與地球差不多的白矮星,其逃離速度為6450公里每秒;質量與太陽相近,半徑只有10公里左右的中子星,其逃離速度竟達16萬公里每秒之巨。由此推論,隨著天體質量和密度的增加,逃離速度也不斷增加,終於會達到需要具有光的速度才能從相應的引力場中逃逸出去。但是,被越來越多的實驗證實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指出,沒有任何一種東西的運動速度能超過光速。因此,逃離速度為光速的天體,就是使任何東西(包括光)都不能從其中逃逸的天體,這就是黑洞。黑洞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獨立宇宙,任何東西都不能從中逸出,但是外部的東西卻可以不斷進入,正像一個深不見底的漆黑洞穴,黑洞的名稱正是由此得來的。所以亦有人形容黑洞是只「吃」不「吐」的漆黑無底洞。 白洞起源: 白洞學說出現已有一段時間,1970年捷爾明便提出它們存於類星體、劇烈活動的星系中的可能性。相對論和宇宙論學者早已明白此學說的可能性,只是這與一般正統的宇宙觀不同,較不易獲得承認。某些理論認為,由於宇宙物體的激烈運動,或者星系一部噴出的高能小物體,它們遵守著克卜勒軌道運動。這是一種高度理想化的推測,亦即一個地方有幾個白洞,在星系核心互相旋轉,偶然噴出滿天星斗。噴出的白洞演化成新星系。而從星系團的照片中可觀察到一系列的星系由物質連接起來。這顯示它們是由一連串劇烈噴射所形成的。照此來說,白洞可能會像阿米巴原蟲一樣分裂生殖,由分裂而形成星系。然而這又和目前的理論相違背。從此看來,就是星系生成也有不同見解。有的天文學家便提出並接受宇宙之初便有不均勻物質的結塊,而其中便包含了白洞。宇宙向最初奇點收縮,星系、星系群都同一動作,這當然和黑洞的奇點相似。宇宙的不同區域,其密度皆不同,收縮時首先在高密度的地方,達到了黑洞的臨界密度,從此消失在事界之後,宇宙不斷收縮,使不斷出現高密奇點。宇宙成為大量黑洞及周圍物質的集合體。然而事實上,宇宙是膨脹而非收縮的,因此它是白洞而不是黑洞。在宇宙整體性源始的大奇點中存在著密度高的小質點,它們隨著膨脹向四面八方擴散,大白洞大量爆發生出小白洞。星系等不均勻物體,正是由它生成的。不均勻物體之所以易和黑洞拉上關係,皆是因為它和膨脹現狀相對稱的宇宙中局部收縮的過程。目前宇宙中黑洞和白洞的存在是並行不悖的,是過程的兩個端點而已。黑洞奇點是物質末期塌縮的終點,白洞物質的奇點是星系的始端。只不過各過程不是同時,而是先後交錯的。 宇宙中真的有白洞存在嗎? 到目前為止,『白洞』還只是個理論名詞,科學家並未實際發現。 在技術上,要發現黑洞、甚至超巨質量黑洞,都比發現白洞要容易的多。也許每一個黑洞都有一個對應的白洞?!。但就我所知,我們並不確定是否所有的超巨質量"洞"都是"黑"洞,也不確定白洞與黑洞是否應成對出現。但就重力的觀點來看,在遠距離觀察時兩者的特性則是相同的。 我們知道,由於黑洞擁有極強的引力,能將附近的任何物體一吸而盡,而且只進不出。如果,我們將黑洞當成一個『入口』,那麼,應該就有一個只出不進的『出口』,就是所謂的『白洞』。黑洞和白洞間的通路,也有個專有名詞,叫做『灰道』(即『蟲洞』)。
2006-09-24 09:23:4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Jenny Wu 4 · 0⤊ 0⤋
黑洞:能吸收一切物質 包括光
而白洞 則是因為有人覺得既然黑洞能一直吸收物質,那那些物質又跑去哪裡了
所以才有能提出白洞
不過確實 黑洞是真的存在 而白洞只是人的幻想
所以我覺得可能因為人們觀察的時間還是太短了
(比起幾億年的天體運行)
所以研究黑洞 確實應先當作白洞不存在
免得受到主觀因素 而有所以影響
2006-09-17 14:33:0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月行者 6 · 0⤊ 0⤋
ㄟㄟ,樓上那位"知識長-天文知識DJ",虧你還是天文知識DJ勒,講出這種無聊的話,人家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你卻這樣潑人家冷水,真不知道你這個"知識長-天文知識DJ"是怎麼當的= ="。
2006-09-11 17:13:3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4 · 0⤊ 0⤋
想了解黑洞的話
起初最好當作
自始至終沒有白洞這個名詞
2006-09-11 14:15:3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黑洞是著麼形成的?
一個光亮的恆星為什麼會變成黑洞?答案是恆星衰老了。恆星的成份多為氫氣,也就是讓興登堡號這樣的飛船飄浮不墜的輕質物質。氫就是讓恆星發光的燃料。每個恆星的內部都在進行核融合反應,有點像連續引爆氫彈那樣,將氫氣轉化為能量:光與熱。恆星在「燃燒」氫氣時,必得面對一場拉鋸戰:一方面恆星內部的熱壓力會促使恆星擴張,就像把氣球吹大那樣:另一方面,恆星本身重力的拉扯力又促使恆星縮回來。因此恆星在發熱時,這場拉鋸戰是陷於膠著狀態的,恆星的大小也不會起變化。但一旦核反應停止,恆星就得對重力讓步,因而整個崩潰下來,就像氣球洩了氣一樣。
不過恆星年紀一大就開始變冷。由於沒有了熱能,這個老邁的龐然大物無法產生足夠的內部壓力以抵抗重力的收縮,因此開始崩潰並縮小。但恆星雖然在縮小,卻沒有損失任何物質;氫仍舊在,只是被極力壓縮而已。這意味著恆星所有的質量都向中心趨進許多,也就是將重力集中於一個小地方。小型的恆星會縮小成所謂的「白矮星」,與地球大小相當,但已停止核融合的恆星。較大的恆星則在一抹耀眼的華光,所謂的「超新星」爆炸中自我毀滅殆盡,原來的質量幾乎被轟得一點不剩。
但如果恆星的剩餘質量夠大(約達我們的太陽質量的一點四倍)那麼這些僅存的物質可能會變成黑洞。以下圖為例,這個恆星被壓縮到直徑只有一英哩。此時表面上的重力強得連它自己的光都無法逃脫。那個天體還在原地,再也看不到它了。任何接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吸進去,然後消逝在「黑洞」中。
黑洞形成會發生什麼是?
黑洞可以吞嚥任何東西,甚至地球!!
http://financenews.sina.com/sinacn/304-000-106-109/2006-08-29/1710213050.html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t/2004-05/31/content_1499354.htm
白洞是著麼形成的?
到目前為止,『白洞』還只是個理論名詞,科學家並未實際發現。 在技術上,要發現黑洞、甚至超巨質量黑洞,都比發現白洞要容易的多。也許每一個黑洞都有一個對應的白洞?!。但就我所知,我們並不確定是否所有的超巨質量"洞"都是"黑"洞,也不確定白洞與黑洞是否應成對出現。但就重力的觀點來看,在遠距離觀察時兩者的特性則是相同的。
我們知道,由於黑洞擁有極強的引力,能將附近的任何物體一吸而盡,而且只進不出。如果,我們將黑洞當成一個『入口』,那麼,應該就有一個只出不進的『出口』,就是所謂的『白洞』。黑洞和白洞間的通路,也有個專有名詞,叫做『灰道』(即『蟲洞』)。雖然白洞尚無發現,但在科學探索上,最美的事物之一就是許多理論上存在的事物,後來真的被人們發現或證實。因此,也許將來有一天,天文學家會真的發現白洞的存在。
白洞形成會發生什麼是?
根本找不到白洞,所以科學家無法研究,根本不可能知道。
黑洞何白洞有什麼關析?
雖然目前為止,沒有發現白洞,但是黑洞作為一個發展終極,必然引致另一個終極,就是白洞。
所以白洞與黑洞的關係,一定會像磁鐵一樣,互相排斥,這樣才可以維持宇宙的合諧。
希望以上對您有幫助
2006-09-10 08:47:38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吳宛昀 5 · 0⤊ 0⤋
黑洞 :
黑洞是根據現代的物理理論和天文學理論,所預言的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天體區域。黑洞是由一個質量相當大的天體,在核能耗盡死亡後發生引力塌縮後形成。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理,由於黑洞的第一宇宙速度過大連光也逃逸不出來,故名黑洞.在此區域內的萬有引力非常強大,任何物質都不可能從此區域內逃逸出去,甚至光線都被它強大的引力拉回,因此黑洞不會發光,不能用天文望遠鏡看到,是黑漆漆的天體,但天文學家可藉觀察黑洞周圍物質被吸引時的情況,找出黑洞位置。
黑洞是由大約大於太陽質量的3.2倍的天體發生引力坍塌後形成的(小於1.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變成白矮星)。天文學的觀測表明,在很多星系的中心,包括銀河系,都存在超過太陽質量上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
白洞 :
白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種與黑洞相反的特殊天體,是大引力球對稱天體的史瓦西解的一部分。白洞僅僅是理論預言的天體,到現在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白洞的存在。有人認為,白洞是宇宙大爆炸的延遲,是奇點未膨脹完全的部分。目前這種假說已經基本被否定,因為即使存在這種奇點,由於真空量子效應和光堆積效應,它們也應該早已經變成黑洞了。
2006-09-10 05:12:5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2 · 0⤊ 0⤋
黑洞形成的原因:
黑洞主要是來自死去的恆星,不並非所有過的恆星都會成為黑洞。這要視它能否抵抗重力的壓縮而定,當恆星還有碳氫燃料時,恆星利用核心的熱核反應所抗生的輻射力來對抗重力。但是碳氫燃料一旦用盡,重力便主導局面,恆星開始崩潰。質量小於太陽1.4倍的恆星,它的物質會形成電子簡並態來抗拒過度壓縮,使恆星在半徑6000km處停止崩潰,形成白矮星。而質量在太陽1.4~5倍間的恆星,因質量太大,崩潰的力量太大,電子無力阻止,於是坍縮直到電子被壓到和質子結合而形成中子時才停止,所以在半徑10km處停止,成為中子星。但質量若超過太陽4倍,那電子中子都無法抵抗重力,恆星就會繼續壓縮,黑洞也就出現了。
http://www.tacocity.com.tw/ckac/newread1.htm
白洞:
其實簡單的來說,白洞可以說是時間呈現反轉的黑洞,進入黑洞的物質,最後應會從白洞出來,出現在另外一個宇宙。由於具有和「黑」洞完全相反的性質,所以叫做「白」洞。目前天文學家已經實際找到黑洞,但白洞並未真正發現,還只是個理論上的名詞。所以白洞的存在性還有待商確。
http://blog.webs-tv.net/uru8g1p20/article/553929
2006-09-09 18:49:18 · answer #7 · answered by 暱稱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