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啥時候出現地球ㄉ,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又未啥會有生物
誰.....可以跟我說阿??
2006-08-31 14:27:30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澤澤 1 in 科學 ➔ 天文與太空
地球的形成(一)2004.09.27◎小天下.發明100地球是龐大的球形岩塊,以每秒約三千公尺的速度在太空中運行。地球的重量是六十億兆(6.0×10 21)公噸,地表約三之分二的面積被水覆蓋,這些水構成了海和大洋,沒有被水覆蓋的岩面構成陸地。地球的四周被氣體包圍,叫做大氣。從地表到距離地表七百公里的高度之間都屬於大氣層,七百公里以上的高度才是太空。地球如何形成─地球是由太空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學家認為,地球是大約四十五億年前從一個龐大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當時附近有一顆恆星爆炸了,使得氣體和塵埃開始旋轉。當氣體和塵埃旋轉時,氣體會聚集在一起,於是形成太陽。塵埃則在太陽的四周飛轉,並且逐漸凝聚成岩石團塊。後來岩塊又相互碰撞,構成許多行星,地球就是眾多行星中的一顆。地球剛形成時,非常熾熱。由於岩塊相互碰撞,彼此產生熱,等到地球形成後,地球內部的岩石開始熔化。新形成的地球是液態岩石構成的球團,表面有一層薄而堅實的殼。大量大隕石撞擊地球。這些隕石撞擊後,在地表形成坑洞,這些坑洞叫做隕石坑。由於月球也是在同一個時期被隕石擊中,所以只要用望遠鏡觀察月球表面,就可以看到很久以前形成的隕石坑。地球冷卻後,逐漸形成海和各大洋。火山爆發時,從地球內部噴出蒸氣、氣體和岩石。地球開始冷卻時,蒸氣變成水滴形成雲。當地球進一步冷卻,雨開始從雲層降落。雨一直下了幾百萬年,就慢慢形成海和各大洋。http://www.wfdn.com.tw/9309/040927/news/092714-1.htm
2006-09-01 22:40:00 補充:
To:小秦你說的是太陽系的形成耶!你完全都沒提到重點!
2006-09-01 05:58:2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ao Jason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4-11-04 22:07:4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一、地球的誕生
大約五十億年前,一個由塵埃與氣體形成的星團,在太空中緩慢地旋轉著。由於本身引力的緣故,這些物質便漸漸凝聚起來。當雲團愈縮愈小時,旋轉速度便愈快,中心部分的溫度也變得愈高。
這個溫度極高的核心,形成了一個熾熱的星球,它就是我們的太陽,而在核心的外圍,塵埃和氣體聚集成岩塊和各種石頭。
同時,這些岩塊和石頭也和太空中剩餘的氣體結合,逐漸演變成太陽系中的各顆行星,而「地球」便是其中之一。
原始地球和現在地球大不相同,形狀像個馬鈴薯,後來在小行星、小隕石的撞擊下,逐漸變大,並產生高溫,將地表熔成岩漿。
不過,原本含在小行星內的水分也因而散逸出來,凝結成雲,替地球帶來蘊育生命的海洋。
降雨前的岩漿高溫,使得地球內部熔化,所以像鐵、鏻等較重金屬朝內部集中,形成了地心,而較輕的鈣、鎂矽化物則向外,形成地函,地函在熱對流作用下,產生岩漿,再浮出地表,冷卻後就變成了地殼。
二、大氣與海洋的起源
大氣的起源
大量的氣體包圍地球形成大氣層,最初,這些氣體由氮氣和二氧化碳組成,但是當構造簡單的生物形成之後,它們就把二氧化碳轉變成供我們呼吸用的氧氣,而人類和動物呼氣的時候,又會把二氧化碳排入空氣中。
在原始的大氣中,氧的含量很少,二氧化碳則非常多。因為氧的含量極少,所以地球表面,風化侵蝕作用中的氧化作用並不太多。後來氧含量之所以大量增加,必是因為綠色植物出現於陸地上的緣故。
由於藻類的光合作用,造成空氣中二氧化碳分解,而使氧含量增加。相反地,大量的二氧化碳,除了因光合作用被分解外,並沉澱成為碳酸化合物,形成石灰岩或白雲石。
至於目前包圍著地球的空氣,是由一些固定氣體、變動氣體及固態或液態微粒混合而成,最主要的成份是氮和氧,幾乎占全部空氣的百分之九十九,其餘是少量的氬及含量變化較大的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氣。
現在的大氣層可以保護我們避免受到陽光中紫外線的直射,以及流星墜地時所造成的傷害〈流星大部分都在外層的大氣中燒燬〉。
海洋的起源
地球形成早期還不穩定,地殼還很薄,且時常會有岩漿活動或火山活動發生,原本在岩石中的結晶水和吸附水因受熱而離開礦物,經由岩漿活動或火山活動變成溫泉湧出至地面或成為火山氣體中的水汽湧出地表,然後再經由凝結降水到地面並匯聚成海。
海水有鹹味是因為含有大量的鹽分,有一種說法是原始的海中已含有鹽分,然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開始時海水並沒有鹽分,但是,河流溶解了陸地上的鹽分,並將之帶入海水中經年累月下來,海水才有了鹹味。部分人認為,原始海的海水量和現在的海水量差不多,然而有人則以為遠在古生代或自中生代之後,海水才突然增加。
若由生活在海裡的古生物生理及身體構造來推測,則海水鹽分的濃度及海水量,在原始海時即已大致決定。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鹽分及海水量自然慢慢地增加。
海水中所含各種鹽類的總量,稱為鹽度。目前一般海水的鹽度為35 0/00 ,也就是每千克海水中約含35克的鹽類。各地海水的鹽度雖然各有不同,但其中所含各種主要鹽類對總鹽量的比例卻大致相同。
2006-09-10 05:36:5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小葉子 5 · 0⤊ 0⤋
天文的直接觀察和證據顯示在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龐大雲團中有些行星正在成長。銀河星間的正常氣體密度約為每立方公分只含0.1個氫原子,但在這些雲團中每立方公分所含氫原子可以高達1000個。從天文觀察實例的推理,我們推想太陽系很可能是由一些隨著銀河星間運轉的微粒與塵埃逐漸聚集而成的。它的成份主要是氫、氦、水、氨和少量的矽鐵、鎂的氧化物以及其他的元素化合物,大致和現在太陽組成元素的成份差不多。這些塵埃逐漸聚集可以發展成為比現在太陽系大幾千倍或幾萬倍的雲團。當雲團的密度增加到每立方公分約20個氫原子時,雲團中分子之間的引力作用超過了外界引力的影響,於是雲團開始收縮,因而位能不斷地轉變為動能,使得溫度漸漸增加。剛開始密度比較小,所產生的熱能容易散失到太空裡去,這種情形近於氣體的等溫收縮。隨著密度不斷地增加,雲團收縮所產生的熱能越來越不容易逃逸,這就像氣體絕熱收縮一樣,於是雲團內部的溫度不斷地增加,以至於中心部份溫度可以高達數千萬度。這時氫融和為氦的核子反應可能產生,使得溫度繼續增加。
原來這些星間物質隨著銀河系慢慢地旋轉,在雲團裡它們的角動量還是保持著不減(角動量守恆定律)。當雲團不斷地收縮,結果轉動慣量隨著減小,因此雲團旋轉的速度就越來越快。因為離心力的作用是隨雲團的旋轉速度而增加的,所以使雲團不斷的扁平化,於是形成了一個旋轉的碟狀物(參考圖八)。在這碟狀物的中央是一個原始的太陽,溫度極高。即使在碟狀物邊緣的溫度可能也高達數千度,因此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被氣化或離子化。同時碟狀物中有熱對流作用發生,將其中的物質混合均勻。當這個碟狀物收縮到接近目前太陽系的大小時,受到旋轉時離心力的限制,因而停止繼續收縮,也就是說這時引力和離心力平衡。
由於熱能不斷地散逸到太空去,於是溫度開始逐漸下降。隨著溫度的下降,不同的化合物或元素在不同的溫度分別凝聚出來。從隕石球的研究,我們對這些凝聚出來的物質性質、化學組成和次序有很多的了解。因為如前面所說的,它們是太陽系原始的凝聚產物。在理論上我們可以用太陽的組成成份,加上根據天文資料估計雲團的團力,然後運用現有很精確的熱力學資料去計算和預測這些凝聚物質的化學組成和次序,當時的溫度以及它們的物理狀態。計算的結果,組成成份可以和隕石球中的吻合,但是凝聚出來的是固態而不是液態,這似乎不能解釋隕石球的特徵。但是由於天文觀察中發現太空裡常有激震波(shock wave)的存在,而且它所產生的能量很大,有些科學家就認為這些固態凝聚體生成之後,因有激震波通過太陽系,產生瞬時的高溫將它們熔解,然後驟然冷下來,造成了隕石球。根據一些最新的球隕石研究以及冶金上的實驗證據,有些地球科學家認為激震波的解釋方法不能說明真實的問題。他們主張當雲團的溫度降到1500℃左右時,首先凝聚下來的是橄欖石(Mg2SiO4)和輝石(MgSiO3)之類的矽酸鹽礦物。這些礦物是以過冷液體的狀態存在,因此雖然這些溫度已經比它們的點低了幾百度,它們仍然形成水滴狀的液態小球體,這就是隕石球的成因。
溫度繼續下降,氧化鐵和金屬鐵隨著凝聚下來。其他的礦物也各在不同的溫度下析出來。碟狀物內部的溫度較高,因此那些點高不容易氣化的元素如鐵、鈾、鍶等,析出來得比外部為多,而那些容易氣化的元素如鉀、鋅、鉛、銣等析出來比外部為少。這種理論上的計算和解釋確實能說明隕石中這些元素和地球上不盡相同的現象。
由於溫度不斷的下降,終於早期的均勻氣化狀態沒法子再繼續下去了,於是發生了區域性的聚集作用,原始的太陽系產生了!最容易氣化的化合物如水、氨、甲烷等聚集到外群的行星上,由於這些化合物是造成雲團的主要成份,所以外群行星都是體積大而比重小。簡化的太陽系形成過程大致可以用圖九表示。
結論
由於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所牽涉的空間和時間太寬廣深遠,人類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證據,還無法告訴我們各項細節。然而,從以上所討論到的一些問題看來,固然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瞭解和真實的情形可能還差得很遠,起碼比神話真實多了
為什麼有生物如今是一個謎
呼!手痠死了
2006-08-31 14:58:3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