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雲紗據稱是真絲經特殊程序作成的.請問加工目的為何?要經過那些程序?顏色.外觀.特性如何?與原來的真絲有什麼不同?
2006-08-27 13:03:17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gimi 3 in 科學 ➔ 其他:科學
香雲紗 香雲紗又名薯良,是一種20世紀四、五十年代流行於嶺南的獨特服裝面料,由於該面料具有涼爽宜人、易洗快乾、不沾皮膚、輕簿而不易折皺、柔軟而有身骨的特點,特別受到東南亞一些富庶人家喜愛。香雲紗是選用100%純天然桑蠶絲織布並選用一種形似芋頭的植物-薯莨,將山薯莨的汁水作為天然染料,坯綢需反複三十餘次浸染,染到棕黃色半成品,再拿富含鐵其的黑色塘泥對其單面塗抹,並放到照日下曝晒。待泥其中鐵離子和其化物質化學成分與薯莨汁中的鞣酸充分反應,生成了黑色的鞣酸亞鐵之後,倒落塘泥,清洗乾淨,就成了面黑裡黃、油光閃爍的香雲紗。整個過程要花五至七天的時間。香雲紗(Gambiered Canton gauze)又名薯莨綢(Gambiered Canton silk),是一種20世紀四、五十年代流行於嶺南的獨特的夏季服裝面料,從前沿海地區的漁民、東南亞的華人都喜歡穿。由于該面料具有涼爽宜人、易洗快幹、色深耐髒、不沾皮膚、輕薄而不易折皺、柔軟而富有身骨的特點,所以特別受到沿海地區漁民的青睞。隨著歲月的流逝,各類新型紡織纖維和紡織品不斷發展湧現,薯莨紗早已在市場上絕了跡,我們只能偶爾在老電影中才能看到它的身影:老漁民、大漢奸、南洋華僑等角色都可能穿過這種外黑內棕、略帶閃光效果的對襟布扣綢布衫出場亮相。現在也有一些電視劇中有類似的衣衫,比如《敵後武工隊》中的大漢奸劉魁勝的衣服,粗一看好像是黑面棕色裡子,其實那是用兩層不同色面料做的仿香雲紗風格的假薯莨衫,因現在世面上很難買到真正的薯莨紗面料了。薯莨紗的生產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永樂年間(約15世紀),廣東就開始生產並出口。從那時一直到20世紀初,薯莨紗數百年來一直由民間手工生產,我國第一個工廠化生產薯莨紗的企業是廣東佛山的公記隆絲織廠。從本世紀三十年底開始一直到九十年代初,薯莨紗都是該廠出口創匯的傳統產品,銷售物件主要是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華人、華僑老用戶。根據不同的綢坯分別稱香雲紗(紗組織),和薯莨綢(平紋組織)。其後由于曬莨所用的綢坯種類不斷發展,故而統稱?莨紗綢或香雲紗。薯莨紗實際是一種經過表面塗層處理的小提花綢,這種塗料來源於一種叫薯蕷科山薯莨的野生薯類植物的汁液,其主要成份易於氧化變性產生凝固作用的多酚和鞣質。古越人使用山薯莨汁來染織物和皮革由來已久,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本草》所論赭魁(即薯莨),皆未詳審。今赭魁南中極多,膚黑肌赤,似何首烏。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檳榔。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山薯莨的外觀與大芋頭十分近似,所以才有劉羅鍋用山薯莨冒充荔蒲芋頭,讓乾隆老兒著實地苦澀了一回、從此不再讓荔蒲芋頭上貢朝庭的傳說(參見大陸電視劇《宰相劉鑼鍋》)。薯莨紗加工時,將山薯莨的汁水作天然染料,對坯綢反複多次浸染,染得棕黃色的半成品後,再拿富含鐵質的黑色塘泥對其單面塗抹,並放到烈日下曝曬。待泥質中的鐵離子和其他生物化學成份與薯莨汁中的鞣酸充分反應,生成了黑色的鞣酸亞鐵之後,抖脫塘泥,清洗乾淨,就成了面黑裏黃、油光閃爍的香雲紗。黑色的成份就是鞣酸亞鐵、棕色成份是氧化變性了的鞣酸。具體生產工藝流程如下:坯綢→精練→浸薯莨汁→晾曬→重複上述浸曬過程多遍→煮練→多次洗曬莨汁→再煮練→在多次洗曬莨汁→再煮→曬乾→過泥→洗滌→曬乾→攤霧→拉幅→整裝。經過處理後的織物厚度增加約30%,重量增加約40%。在當時,薯莨紗的價格相當於三倍左右的棉布售價,屬於那個年代的中高檔產品。而在古代,每匹薯莨紗售價白銀12兩,屬於較貴重的紡織品。由于香雲紗製做工序十分繁瑣冗長,手工化程度又高,顏色也不受現代年輕人喜好,加之近年來各種新型纖維和新型面料的大量湧現,香雲紗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現在世面上很難再見到它的身影了。(轉載自80期紡織月刊)香雲紗最怕折壓、絞擰,因此在洗滌時不能使用洗衣機,也不能用揉搓法洗滌,只能用拎洗法清洗。洗滌香雲紗服裝,不能用肥皂或堿性洗滌劑,最好用清水或較淡的中性洗滌液來清洗。洗滌時,用毛巾蘸冷水把衣服上的汗漬擦掉,或用軟毛刷對較髒的部位輕輕刷洗,然後用冷水拎投清洗,洗後要帶水掛起淋水陰乾。參考資料http://jonny62.myweb.hinet.net/new_page_26.htm
2006-08-27 22:17:0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eowphile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