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我想知道有關黑洞ㄉ所有事物...因為我對黑洞很有興趣...但是又不了解...
請大大ㄇ...知道ㄉ請告訴我好ㄇ???我會感激不盡ㄉ...拜託大家摟~~~
不管是你ㄇ所知ㄉ或是提供網頁ㄉ...都好~~但請不要給我錯ㄉ資訊~好ㄇ??
先跟大大ㄇ說聲謝謝啦~!!!小ㄉ...感激不盡阿~!!!

2006-08-26 19:58:57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科學 天文與太空

3 個解答

黑洞的起源:「黑洞」的觀念並不特別新奇,早在1798年,有名的學家拉步拉斯已察覺出因為無法射出光線於宇宙而被看成「黑洞」的星球之可能性。該想法在牛頓的重力理論的範圍內,極為簡單。此及縱然某種物體由行星、恆星、月球等彈出或射出。已知除非該物體具有比「逃離速度」更快的速度,它就不可能擺脫重力的引力脫離到宇宙空間。假如物體的速度比逃離速度慢,它不是掉回原位,就是像人造衛星那樣維繫其軌道運動。但拉步拉斯的構想被埋沒許久,因為一般認為不可能存在與太陽同一密度、半徑與地球的軌道半徑相同的星球,就算有也會因黑洞效果而不能觀測。可是到了1917年,黑洞終於以異於前述的方式被再提出討論。那是因為愛因斯坦的一般相對論出現而劃時代地改變重力的概念,使人們欲研究由此理論可預料的現象趨勢成熟。另外一提,關於“黑洞”這個名稱的由來,雖然天文學家 Karl Schwarzschild在1916年就發現了廣義相對論中非旋轉黑洞的解,但是一直到1967年它才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John Wheeler正式定名為“黑洞”(black hole)。--------------------------------------------------------------------------------什麼是黑洞:什麼是黑洞呢?簡單的說,黑洞就是一個其逃離速度超過光速的空間區域。大家知道,由於地球的引力,任何從地面發射的火箭如果沒有足夠的速度,就無法掙脫地球引力,最終會返回地面。換言之,如果火箭因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小於它在引立場中所具有的位能的話,它就不能逃離。這些逃離速度我們都可以用牛頓力學公式求出。值的注意的是,不管脫離地球、脫離太陽或者脫離任何一個星體所需的逃離速度,不僅與該天體的質量有關,還與它的半徑(或密度)有關。這是因為引力不僅與質量有關還與距離有關,密度越大就越密集,天體表面也就越靠近它的中心,表面及其附近的引力就越強,因此,質量與太陽相近而半徑與地球差不多的白矮星,其逃離速度為6450公里每秒;質量與太陽相近,半徑只有10公里左右的中子星,其逃離速度竟達16萬公里每秒之巨。由此推論,隨著天體質量和密度的增加,逃離速度也不斷增加,終於會達到需要具有光的速度才能從相應的引力場中逃逸出去。但是,被越來越多的實驗證實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指出,沒有任何一種東西的運動速度能超過光速。因此,逃離速度為光速的天體,就是使任何東西(包括光)都不能從其中逃逸的天體,這就是黑洞。黑洞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獨立宇宙,任何東西都不能從中逸出,但是外部的東西卻可以不斷進入,正像一個深不見底的漆黑洞穴,黑洞的名稱正是由此得來的。所以亦有人形容黑洞是只「吃」不「吐」的漆黑無底洞。--------------------------------------------------------------------------------黑洞的形成:黑洞的形成又可以有好幾種可能性,第一種較為可能的,是非常大量的物質集中聚集,而他們的密度保持不變,如此這一堆物質的引力就會隨著質量的增加而越來越強,最後引力強到連光都逃不出去,那麼它就會形成一個黑洞,例如把質量有1.4億個太陽的星體聚集起來,就會形成黑洞,這個黑洞的直徑是非常地驚人;第二種可能,是假若一顆恆星的質量固定不變,但是讓它不斷地收縮下去,那麼它的密度就會隨著體積的縮小而變得越來越大,引力場也越來越強,直到變成連光線也逃不出去的黑洞,例如要是把太陽收縮到半徑只有3000米那麼小,就會形成黑洞,這個黑洞直徑並不大,反而是密度非常大了。第三種可能本組以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太陽的末期,氫會融合為氦,氦再融合為碳和氧以至更重的元素,直到核融合不能再提供能量為止,那時太陽內部將沒有足夠的壓力支撐外層的巨大重力,於是整個太陽要向中心塌縮。原子將被擠碎,電子要與核子分離,直到電子產生的壓力足以阻止太陽的進一步塌縮。那時的太陽密度很大,發出的光則只有原來的萬分之一,遂成了一顆白矮星。但是若恆星的某一質量大於某限度時,電子提供的壓力將不足以與引力抗衡,於是電子被擠入原子核內,與質子結合成中子,整個恆星塌縮為中子,密度變得更大了。當恆星的質量再比這個限度更大時,塌縮的結果是中子也無法存在,這時恆星將塌縮為黑洞。因此也有人說黑洞的形成是恆星演化、終結、死亡的結果。--------------------------------------------------------------------------------黑洞內部的溫度及狀況:此情況天文學家還沒有完全的定義。如果我們進入黑洞之中,首先會先通過事件地平面,進入一個完全是空的時空系統,只有恆星陷縮的奇異點(singular point)。雖然是空的時空系統,但其中可能存在著重力輻射,卻沒有任何可以“測出溫度”的介質。雖然在數學上可以預測出許多黑洞中奇特的狀況,如時空旅行等,但是卻很少人提及是否黑洞真的會以恆星陷縮的形式產生。根據超級電腦的計算,陷縮的過程可說是非常混亂。自轉黑洞曾被認為是通往其他宇宙的大門,或者是進入時光隧道的入口,但是經過研究恆星所形成的黑洞物理性質後發現,這些黑洞的內部充滿了巨大的重力輻射通量,粉粹了黑洞之旅的幾何可能性。如果黑洞在宇宙誕生後即形成,那麼其內部除了奇異點外一定空無所有,但是如果黑洞是由後來的超新星爆炸過程所產生的,那麼在我們在進入事件地平面後所看到的黑洞內部會稍有不同,因為時間尺度在我們的座標系統與陷縮星表面的座標系統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從外部看,會發覺恆星的核心越來越接近其事件地平面,而且速度越來越慢,直到最後它似乎停止收縮並完全變暗,核心收縮的速度慢到似乎數十億年才收縮幾公分。此時,如果我們在火箭中衝向黑洞,我們會發現整個星球的表面完全在事件地平面之內,被奇異點吞沒。

2006-08-30 08:28:3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ao Jason 7 · 0 0

黑洞的起源:

「黑洞」的觀念並不特別新奇,早在1798年,有名的學家拉步拉斯已察覺出因為無法射出光線於宇宙而被看成「黑洞」的星球之可能性。該想法在牛頓的重力理論的範圍內,極為簡單。此及縱然某種物體由行星、恆星、月球等彈出或射出。已知除非該物體具有比「逃離速度」更快的速度,它就不可能擺脫重力的引力脫離到宇宙空間。假如物體的速度比逃離速度慢,它不是掉回原位,就是像人造衛星那樣維繫其軌道運動。但拉步拉斯的構想被埋沒許久,因為一般認為不可能存在與太陽同一密度、半徑與地球的軌道半徑相同的星球,就算有也會因黑洞效果而不能觀測。可是到了1917年,黑洞終於以異於前述的方式被再提出討論。那是因為愛因斯坦的一般相對論出現而劃時代地改變重力的概念,使人們欲研究由此理論可預料的現象趨勢成熟。另外一提,關於“黑洞”這個名稱的由來,雖然天文學家Karl Schwarzschild在1916年就發現了廣義相對論中非旋轉黑洞的解,但是一直到1967年它才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John Wheeler正式定名為“黑洞”(black hole)。


什麼是黑洞:

什麼是黑洞呢?簡單的說,黑洞就是一個其逃離速度超過光速的空間區域。大家知道,由於地球的引力,任何從地面發射的火箭如果沒有足夠的速度,就無法掙脫地球引力,最終會返回地面。換言之,如果火箭因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小於它在引立場中所具有的位能的話,它就不能逃離。這些逃離速度我們都可以用牛頓力學公式求出。值的注意的是,不管脫離地球、脫離太陽或者脫離任何一個星體所需的逃離速度,不僅與該天體的質量有關,還與它的半徑(或密度)有關。這是因為引力不僅與質量有關還與距離有關,密度越大就越密集,天體表面也就越靠近它的中心,表面及其附近的引力就越強,因此,質量與太陽相近而半徑與地球差不多的白矮星,其逃離速度為6450公里每秒;質量與太陽相近,半徑只有10公里左右的中子星,其逃離速度竟達16萬公里每秒之巨。由此推論,隨著天體質量和密度的增加,逃離速度也不斷增加,終於會達到需要具有光的速度才能從相應的引力場中逃逸出去。但是,被越來越多的實驗證實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指出,沒有任何一種東西的運動速度能超過光速。因此,逃離速度為光速的天體,就是使任何東西(包括光)都不能從其中逃逸的天體,這就是黑洞。黑洞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獨立宇宙,任何東西都不能從中逸出,但是外部的東西卻可以不斷進入,正像一個深不見底的漆黑洞穴,黑洞的名稱正是由此得來的。所以亦有人形容黑洞是只「吃」不「吐」的漆黑無底洞。

黑洞的形成:

黑洞的形成又可以有好幾種可能性,第一種較為可能的,是非常大量的物質集中聚集,而他們的密度保持不變,如此這一堆物質的引力就會隨著質量的增加而越來越強,最後引力強到連光都逃不出去,那麼它就會形成一個黑洞,例如把質量有1.4億個太陽的星體聚集起來,就會形成黑洞,這個黑洞的直徑是非常地驚人;第二種可能,是假若一顆恆星的質量固定不變,但是讓它不斷地收縮下去,那麼它的密度就會隨著體積的縮小而變得越來越大,引力場也越來越強,直到變成連光線也逃不出去的黑洞,例如要是把太陽收縮到半徑只有3000米那麼小,就會形成黑洞,這個黑洞直徑並不大,反而是密度非常大了。第三種可能本組以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太陽的末期,氫會融合為氦,氦再融合為碳和氧以至更重的元素,直到核融合不能再提供能量為止,那時太陽內部將沒有足夠的壓力支撐外層的巨大重力,於是整個太陽要向中心塌縮。原子將被擠碎,電子要與核子分離,直到電子產生的壓力足以阻止太陽的進一步塌縮。那時的太陽密度很大,發出的光則只有原來的萬分之一,遂成了一顆白矮星。但是若恆星的某一質量大於某限度時,電子提供的壓力將不足以與引力抗衡,於是電子被擠入原子核內,與質子結合成中子,整個恆星塌縮為中子,密度變得更大了。當恆星的質量再比這個限度更大時,塌縮的結果是中子也無法存在,這時恆星將塌縮為黑洞。因此也有人說黑洞的形成是恆星演化、終結、死亡的結果。

黑洞內部的溫度及狀況:

此情況天文學家還沒有完全的定義。如果我們進入黑洞之中,首先會先通過事件地平面,進入一個完全是空的時空系統,只有恆星陷縮的奇異點(singular point)。雖然是空的時空系統,但其中可能存在著重力輻射,卻沒有任何可以“測出溫度”的介質。雖然在數學上可以預測出許多黑洞中奇特的狀況,如時空旅行等,但是卻很少人提及是否黑洞真的會以恆星陷縮的形式產生。根據超級電腦的計算,陷縮的過程可說是非常混亂。自轉黑洞曾被認為是通往其他宇宙的大門,或者是進入時光隧道的入口,但是經過研究恆星所形成的黑洞物理性質後發現,這些黑洞的內部充滿了巨大的重力輻射通量,粉粹了黑洞之旅的幾何可能性。如果黑洞在宇宙誕生後即形成,那麼其內部除了奇異點外一定空無所有,但是如果黑洞是由後來的超新星爆炸過程所產生的,那麼在我們在進入事件地平面後所看到的黑洞內部會稍有不同,因為時間尺度在我們的座標系統與陷縮星表面的座標系統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從外部看,會發覺恆星的核心越來越接近其事件地平面,而且速度越來越慢,直到最後它似乎停止收縮並完全變暗,核心收縮的速度慢到似乎數十億年才收縮幾公分。此時,如果我們在火箭中衝向黑洞,我們會發現整個星球的表面完全在事件地平面之內,被奇異點吞沒。

2006-08-30 12:10:4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2 · 0 0

黑洞的形成
一個光亮的恆星為什麼會變成黑洞?答案是恆星衰老了。恆星的成份多為氫氣,也就是讓興登堡號這樣的飛船飄浮不墜的輕質物質。氫就是讓恆星發光的燃料。每個恆星的內部都在進行核融合反應,有點像連續引爆氫彈那樣,將氫氣轉化為能量:光與熱。恆星在「燃燒」氫氣時,必得面對一場拉鋸戰:一方面恆星內部的熱壓力會促使恆星擴張,就像把氣球吹大那樣:另一方面,恆星本身重力的拉扯力又促使恆星縮回來。因此恆星在發熱時,這場拉鋸戰是陷於膠著狀態的,恆星的大小也不會起變化。但一旦核反應停止,恆星就得對重力讓步,因而整個崩潰下來,就像氣球洩了氣一樣。
不過恆星年紀一大就開始變冷。由於沒有了熱能,這個老邁的龐然大物無法產生足夠的內部壓力以抵抗重力的收縮,因此開始崩潰並縮小。但恆星雖然在縮小,卻沒有損失任何物質;氫仍舊在,只是被極力壓縮而已。這意味著恆星所有的質量都向中心趨進許多,也就是將重力集中於一個小地方。小型的恆星會縮小成所謂的「白矮星」,與地球大小相當,但已停止核融合的恆星。較大的恆星則在一抹耀眼的華光,所謂的「超新星」爆炸中自我毀滅殆盡,原來的質量幾乎被轟得一點不剩。
但如果恆星的剩餘質量夠大(約達我們的太陽質量的一點四倍)那麼這些僅存的物質可能會變成黑洞。以下圖為例,這個恆星被壓縮到直徑只有一英哩。此時表面上的重力強得連它自己的光都無法逃脫。那個天體還在原地,再也看不到它了。任何接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吸進去,然後消逝在「黑洞」中。

←黑洞行成過程

黑洞和時間的關係
依照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重力會使時間慢下來。因此當我們接近黑洞的時候,由於受到極強的重力效應,時間確實會緩慢下來,甚至有可能在我們接近到黑洞某個範圍內,當經過一秒鐘時,外界已過了100年。

若把時鐘放在重力微弱的地方(例如地球)是很難(但仍可以辦到)測出重力對時間的影響的。但若把時鐘放在重力強大,如黑洞之處,則立刻可見到重力對時間產生的影響,至於影響之大小又依觀察者位置之不同而有不同。對於掉入黑洞中的太空旅行者而言,重力增大會使他對事物的認知加快;他會覺得他被黑洞吸了進去,一下子就到了「底」。但對位於遠方,不受黑洞影響的觀察者而言,看到的情形與此恰好相反。在他們的眼中,那位不幸的太空人似乎動得很慢,而且好像越接近黑洞,就移動得越緩慢。原因是,根據相對論的預測,黑洞的強大重力會使時間延緩下來,所以那個太空人似乎永遠都還沒掉落到底。在最底下的地方?所有的質量和能量都被濃縮為極小的點?空間消失了,時間也停止了。黑洞內應用於外界的一切物理定律都宣告終止,因此我們無從得知黑洞裡到底是何種光景。

有一位學家〈史瓦西〉算出一個範圍,再範圍之內的時間和各種物理現象都和外面不同,例如:時間較慢、重力較大。因為是史瓦西算出來的,所以稱為史瓦西半徑界面,又稱事像地平面。

事像地平面指的是黑洞內時間與外界是完全不同的狀態由於光被重力所牽引,在黑洞裡的時間一分鐘或許等於外界的數十年好比說妳現在被吸入黑洞內,妳在裡面一分鐘後就會被擠縮壓毀可是或許在幾秒後妳看到了有其他人也被吸入黑洞內,但這其實是數十年後被吸入的...

黑洞的兩極噴
↑1997年6月9日美國太空總署發佈新聞指出,哈柏太空望遠鏡紅外光廣角鏡頭攝得NGC4151星系核心附近的一顆黑洞正進行煙火般的噴流景象(左上圖)。其他3張照片分別是利用紫外光(左下圖)、可見光(右圖上下)所攝得,每張圖的中央處正是黑洞的所在位置,而黑洞的噴流是以對稱的方式呈現。
自從1911年愛因斯坦發表彎曲時空的「廣義相對論」後不久,很多天文物理學者都相信在強大重力作用下會有黑洞的存在。因為一般初步的想法是類似地心引力 (重力)的作用,若在如此強大重力作用下,會不斷地吞噬附近的物質,連在真空中每秒速度高達30萬公里的「光」臨近黑洞時都無法倖免,無法逃脫它強大重力的吸引。況且只有物質被吸入而不會釋放出來,所以它是我們無法目視得到會有任何東西呈現的黑暗「區域」,我們稱為「黑洞」。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黑洞在宇宙中就好像地球上傳聞已久的神秘百慕達三角地帶。從一些簡短的報導裡,我們知道黑洞在宇宙的時空裡是一個非常小的點,但這一小小的點卻有無窮的吸引力(重力),會不停吞噬它週遭的物質(如塵埃、星體),即使光波也在所難免。一般人相信黑洞可能是由巨型星球演化,經超新星爆發後,接近星體中心的物質劇烈地塌陷而成的。存在宇宙中的數目可能很多,且還有很多奇怪而未經證實的特性,足以影響人類對於整個宇宙和時空的想法。
  近代天文物理學大師史蒂芬‧霍金 (也就是「時間之箭」一書的作者)在1974 年提到「黑洞蒸發」的論點,他強調黑洞所吞噬物質的狀態,是像量子物理所說的呈現出量子化的「激發態」(不穩定狀態),這時會在南北兩極的地方向外噴流出激發態的物質,這就是所謂的「黑洞蒸發」現象。


未完

2006-08-26 20:19:2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建蒼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