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諡「壯肅公」,有學者稱因家屬不願花錢,因此無法諡「莊肅公」,請問哪裡可以找到清朝完整的「諡法」,可瞭解諡封的名號,有哪些不同等級與意義。
2006-08-21 19:38:09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諡號為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包括朝鮮、越南、泰國、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朝末期,歷代宗室、百官得諡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種類: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以後,另外還有「私諡」。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
.「下諡」之「惡諡」: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諡,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
.徽號 ,皇后之“尊號”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
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豐帝的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清代大臣中的謚號規定,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可用「文」字。如李鴻章謚「文忠」,曾國藩謚「文正」,左宗棠謚「文襄」。明清兩朝群臣諡號定為二字,且有嚴格規範,【明會典】記載,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後,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與此同例,與【武】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與【忠】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文、武、定、烈、簡、肅、毅、敬------- 這樣一來,諡號不僅具有特定的涵義,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眾多的諡號之中,【文正】居於首位,難怪明清時代的朝臣諸公要為謀取這一榮譽大動心思。例晚清重臣張之洞,自恃功冠群僚,當他得之曾國藩死後獲諡【文正】大感不平,憤憤然道:「如滌生(曾國藩字滌生)者,也能諡【文正】,那我又該得諡如何?」可憐他那料得到自己身後,竟然僅得諡【文襄】,不但遠比不上曾國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鴻章的【文忠】還低了十多級。
給諡的資格與程序:清乾隆四十年正式規定,非一品不得給諡,而在實際執行中,即使一品大員,也有不少人未能得諡,從清初直到道光的二百年間得諡者僅四百餘人,平均每年二人,由此足見,得諡之不易。
“劉六麻子(銘傳)打台灣”,建了大功。死後官頒諡法。禮部主持部門乃暗間死者家屬,如肯多花萬把銀子,便可讓死去的功臣,“戴一頂‘草帽子’”劉家認為這頂帽子太貴不肯出,因此劉銘傳就變成“劉壯肅公”﹔肯花錢,他就會變成“劉莊肅公”。在那帝王專制時代,所謂“諡法”,便是對死去功臣補發的一種“勳章”。連個死人的勳章,都要按等級賣錢,則孟子所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也就發展到最高限度了。清代宫諡中,成、正、忠、襄四字屬於特諡,只能由皇帝賜予,其中"文正"一諡,最為朝廷重視。
清代得諡文正的只有八人: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章,孫家鼐。得諡文忠的人中比較有名的是,林則徐,中興三名臣的胡林翼等等。中興三名臣:曾,左,胡分別諡爲:文正、文襄與文忠。
要看諡法應當可參考看看【鮑康】(清代著名古幣研究和收藏家。字子年,號觀古閣主人。徽州區岩寺鎮人。)著的《清代諡法考》5卷有沒有你想要的資料囉!
2006-08-21 22:31:4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秋山REIKA 7 · 0⤊ 0⤋
清朝的 諡法參考的還是宋代的諡法 , 基本上這書是北宋的蘇洵所修的(蘇東坡的老爸) , 所以你去看看應該可以大致了解 ,至於要簡單的商務印書館有出一本跟諡稱有關的書 , 很容易找(有排每個諡的等級) ...(網路上只能找到這個論諡號可以參考一下 , 大致可以解答你一些疑問 ? http://home.kimo.com.tw/jeng1115/talk-2.htm#t17 )
至於清代的第一 諡 , 就是文正(也可說是天下第一諡) , 這個諡清代開國二百多年以來不過才封了數個人不會超過十個(曾國藩有封到) , 歷史上封的人也不多 , 而且要有"文"字(文勝於武)一定是要進士出身才有可能..(聽說左宗棠本來只是舉人 ,他自己也知到不管立多大的功勞也沒有資格拿到文字輩的封諡 , 所以乾脆在平新疆時故意說要回京應試 , 結果朝廷嚇壞了, 不得已才賜了一個進士出身給他..後來他得到了"文襄")
至於有好諡當然也有壞諡 , 通常給亂臣賊子但曾有功社稷的人諡的 , 詳細你還是要自己去看諡法會更清楚.........
2006-08-21 20:39:5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