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醉翁亭記>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范仲淹<岳陽樓記>
以上文章中的聞人事如何開解自己心中的鬱悶,超脫自己貶謫的困境??
2006-08-17 07:55:53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仁恩 1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把幾個字打錯聞>文 事>是
因為我看了很久就是看不出來他們是怎麼開解= =
希望各位大大幫忙解答
2006-08-17 08:02:17 · update #1
歐陽修<醉翁亭記>
醉翁往醉翁亭的目的:
欣賞山光水色,飲酒只為了助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排解因被貶滁州的抑悶心情。
與眾同樂
作者被貶官後心情
作者心情較為寬舒(內心雖抑鬱失意,意態卻豁達開朗),把遊山玩水的樂趣寄托在飲酒之中。
文章裏有「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寫出了遊人絡繹不絕,享受山水帶來的樂趣,從而見到歐陽修也為不用太費心在政事上,但卻可使人民富足安樂的愉快心情表達出來。
描述醉翁亭四周優美的景色,兼寫滁人、太守和賓客宴遊的樂趣,藉此表達作者「與民同樂」,以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的胸襟。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以三種樂趣來排解心中的鬱悶
(1)山水之樂:江流之壯觀,山峰高低起伏之美,古蹟之勝。
(2)思古之樂:緬懷三國人物之流風遺跡。(赤壁之戰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3)自得其樂:坦然自得,不以物傷性。(快樂與不快樂之關鍵在於內心的得與不
得。)
范仲淹<岳陽樓記>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
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翻譯:唉!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說的那兩種表現不同,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因環境順心而高興,也不因個人失意而悲傷。在朝廷做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退處江湖就替君主擔憂。這樣看來,進朝廷做官也擔憂,退處江湖也擔憂。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大概他們一定會說「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吧!啊!除了這樣的人,我還能和誰同道呢?
范仲淹罷相後第3年被貶為鄧州知州,主旨在抒發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懷抱。既然都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那被貶官又有何妨?
簡單的說~三個人都在山水中找到值得醉心的地方
而不去在意外在的貶官問題
當你跳脫問題後~那再大的問題就不在是問題~與我何甘就是了
覺得不夠詳細的話再寫信來研究吧...
2006-08-17 10:03:1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塵塵 6 · 0⤊ 0⤋
你是成功的5字頭新生吧= = 大家也會來這招唷xd~
2006-08-17 08:07:4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Duplicity 4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