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十號者: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總讚十號稱世尊。

2006-08-17 15:42:30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4 個解答

如 來:佛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故名如來。
應 供:應受人天供養的人,為佛十號之一,又是阿羅漢的義譯。
正遍知:又名正遍智,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為佛十號之一。
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
等五行悉皆具足,為佛十號之一。
善 逝:佛十號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
,故號善逝。
世間解:佛十號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間的一切情狀,故號為世間解。
無上士:佛十號之一,至高無上之士。
調御丈夫:佛十號之一,佛能調御一切可度的丈夫,使他們發心修道。
天人師:佛十號之一,佛是天與人的導師,故稱天人師。
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2006-08-17 18:56:3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f159 7 · 0 0

標題:云何名『佛十號』 所謂『佛寶』,乃三寶之一。佛是覺者之意思,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之真寶,故稱佛寶。又『覺』具二義: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從佛之明鑑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至於云何名『佛十號』?茲依《佛說十號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如來】。云何如來?佛因地為菩薩時歷修眾行,為求無上正等正覺,而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實,以八聖道正見所證,如過去正等正覺,調伏息心得至涅槃故,是名如來。 (二) 【應供】。云何應供?佛在因位所行善法威儀戒品,十善根力修令增長,如是修習圓滿至究竟位,證涅槃時斷盡一切煩惱,令身口意清淨無染,永害煩惱,如斷多羅樹頭永不生芽,復次貪瞋癡等煩惱盡故,一切諸趣永不結生,超過四難生老病死苦果之法,惑苦二種而永不生,復次令彼世間所有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幢幡、寶蓋、香花、燈果,及天上人間最上之物,供養於佛,獲得最上富貴吉祥之福,是名應供。 (三) 【正等覺】。云何正等覺?如來具一切智,於一切處無不了知,以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二緣生、四諦法等如是之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令起智斷惑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具三明六通,復於大乘作意思求歷修諸地,斷盡結習成無上覺,此名正等正覺。 (四) 【明行足】。云何明行足?明謂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行足者,為如來身口意業,善修滿足正真清淨,如有大衣缽等自在觀照而無愛著,於自願力一切之行,修令滿足,號明行足。 (五) 【善逝】。云何善逝?即妙往之義,如貪瞋癡等引諸有情往彼惡趣,非名善逝,如來正智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往佛果,故名善逝。 (六) 【世間解】。云何世間解?世間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地獄、餓鬼、傍生等類,各具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及彼六識所緣境等一切諸法,名曰世間,正覺正知如是世間,名世間解。 (七) 【無上士】。云何無上士?彼世間所有二足、四足、多足、無足,欲色諸天,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若凡若聖,一切有情之中,唯佛第一最上無等,名無上士。 (八) 【調御丈夫】。云何調御丈夫?佛是大丈夫,而能調御善惡二類,惡者起不善三業,而作諸惡墮地獄、餓鬼、傍生而得惡報;善者於身口意而修眾善,得人天福果,此之善惡皆由心作,佛以第一義善涅槃之法,顯示調御令離垢染,獲得最上寂滅涅槃,是故得名調御丈夫。 (九) 【天人師】。云何天人師?佛非僅為阿難及一苾芻之師,所有苾芻、苾芻尼、烏波塞、烏波夷,及天上人間、沙門、婆羅門、魔王、外道、釋、梵、龍天,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佛子,故名天人師。 (十) 【佛世尊】。云何名佛?智慧具足三覺圓明,是故名佛。 由此觀之,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具足如上『佛十號』,此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相信只要『如法』修行,即(1)安住於戒定慧三無漏學;(2)止習一切不必要之外緣;(3)發菩提心;(4)與諸法空性相應;(5)福慧雙修;(6)常親近三寶與善知識;(7)少欲知足,斷除五欲,修行梵行,畢竟當來得證『佛果』之成就。 總而言之,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Monday, April 05, 2004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2006-08-18 16:19:3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茲錄佛學辭典及佛經供參考

【十號】佛光大辭典
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號之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雖稱十號,然一般皆列舉十一號,即:(一)如來(梵 tatha^gata),音譯多陀阿伽陀,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二)應供(梵 arhat),音譯阿羅漢,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三)正遍知(梵 samyak-sam!buddha),音譯三藐三佛陀,能正遍暸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 vidya^-caraN!a-sam!panna),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之行業悉圓滿具足。(五)善逝(梵 sugata),乃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間解(梵 loka-vid),暸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七)無上士(梵 anuttara),如諸法中,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八)調禦丈夫(梵 purus!a-damya-sa^rathi),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禦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師(梵 s/a^sta^ deva-manus!ya^N!a^m!),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十)佛(梵 buddha),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十一)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備眾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諸經論中亦有僅列舉十號者,即將世間解、無上士合為一號,或將佛、世尊合為一號,或將無上士、調禦丈夫合為一號等諸說。


【十號】﹝出佛說十號經﹞
  此十號義,若總略釋之,則: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祖師所述經教,皆依此義而釋。今此經中,合世間解、無上士以為一號,雖開合不同,其義則一,故兩存之。(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
  〔一、如來〕,如來之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二、應供〕,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三、正遍知〕(亦名正等覺),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等覺。
  〔四、明行足〕,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謂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善逝者,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號善逝。
  〔六、世間解無上士〕,世間解者,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也。無上士者,謂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世間解無上士。
  〔七、調御丈夫〕,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故號調御丈夫。(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八、天人師〕,謂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
  〔九、佛〕,佛,梵語具云佛阤,華言覺。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十、世尊〕,謂以智慧等法,破彼貪瞋癡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2006-08-17 20:47:4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龍哥 6 · 0 0

這十號都是對於佛陀世尊的不同稱呼
其名稱由來可說與當時印度對於聖人所有敬稱之總總
由於是來自印度
因此在經過漢譯後有的會不大清楚其意
這都是文化差異所致

2006-08-17 18:15:4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