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在下在前些日子聽過一位佛教徒朋友痛斥:小乘不如大乘殊勝,且<阿含經>是焦芽敗種之學說!令在下大惑不解!阿含不是最接近佛陀時代的正法嗎?為何被說的如此不堪,且比較起<愣嚴><法華>阿含只是下肆!!請各位佛學前輩解惑.
PS.在下是天主教徒,對佛法僅是研究,所以還請各位保持理性風度討論.

2006-08-13 18:39:24 · 15 個解答 · 發問者 5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我那位朋友信奉的是"日連正宗",他常常強調是諸經之王,最為殊勝!!有一次看到路邊的南傳和尚在拖缽,就順口脫出:看他們就是沒有讀國勢才這樣積弱,人民才這樣窮苦!接下來就扯到去了.
我又不解,學佛不是求智慧得解脫嗎?怎麼扯到現世的福報去了!

2006-08-13 21:16:20 · update #1

15 個解答

三乘即唯一佛乘,因眾生根器不同分別說三 成三個階段,事實並沒有大小乘之分!唯一佛乘以般若成就戒定慧為前導,三乘佛法皆以般若為主,不離般若,不離三十七助道品,不離念咒念佛誦經!小乘以四聖諦為主法大乘以六度萬行身體力行自覺覺他為主,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緣覺乘,以十二因緣為主,辟支佛乘以獨覺四聖諦或十二因緣自覺覺他這三乘都不離般若及戒定慧,小乘或緣覺乘在自覺後即行大乘之六度萬行若自不先覺,如何覺他?自尚不悟如何教他人悟?自尚不識般若,如何以般若為前導行六度萬行?說焦芽敗種指的是某些眼光短淺的無漏阿羅漢,並非指所有小乘聖者!大乘者輕視小乘,是自心貢高的表現,有如大學生輕視只讀到高中的人一樣,或大學生不削就職商場較基礎的工作一樣的心態!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皆因不甘被看扁,不能面對自己,以為自己在大乘,就著相,大就是高,就是最好的!實是自己障礙自己,受觀念業力影響而不自知!

2006-08-14 03:04:48 補充:
哇~ 像霧像雨又像風及合雨真用功投一票,拿去自己分^^~

2006-08-14 21:59:58 補充:
to:善修
感謝您的指正
四聖諦及六度萬行皆以般若為覺,為前導,即以般若為主,般若覺四諦行六度有何不可?
覺是自身,行是利眾,能自覺不能利眾嗎?
就像自己學會游泳,發心去教人家游泳,有錯嗎?
自己還不會游泳,怎教人家游泳呢?

您的觀點也沒有錯,自己不會游泳,當然可以想辦法救溺水的人!
但,您也在溺水如何救溺水的人?這是末學想表達的意思!

再者,世尊在法華經上已明示,唯一佛乘分別說三,是三階段,其實無三,未學所說有何處違經所說?

2006-08-14 22:00:17 補充:
請善知識見”文殊利所說般若波羅密多經”
http://tw.myblog.yahoo.com/jw!mROa7k2TAhtLKeE.sCiWbhnsLupG/article?mid=375&prev=-1&next=359

2006-08-14 22:02:00 補充:
末學所說也許未盡圓滿,但有補充建伸空間,並非一以斷之,請再看仔細,謝謝!

2006-08-14 23:08:35 補充:
to善修 意見用完三階段還叫果地嗎?有次第還叫果地嗎?次第是因地吧?果地是証!由小乘二乘的自覺到大乘的覺他哪裡不對?能自覺後覺他,而覺得圓滿証佛地,哪裡不對?末學且問,不能自覺,如何覺他,不能覺他如何覺行圓滿?說三階段已是因地說,說唯一佛乘是果地覺,不經三階段,果地能成就嗎?無三即無一,有一即有三不是嗎?但三乘各階段都可以是果地,不先証三乘果地,如何証佛果?焦芽敗種在合雨及像霧像雨又像風兩位大德裡已說明,末學也認同了?還是您認為他們兩位所說的還不夠,需要再補充?

2006-08-14 23:20:36 補充:
若在因地上說,則小乘阿羅漢之所以為斥責為焦芽敗種,是為什麼?你應該就這個方向作立論,而不是拿果地的境界來粉飾太平! =========================痛斥不迴心阿羅漢為焦芽敗種=某些眼光短淺的無漏阿羅漢,末學何時以果地說來粉飾太平?喔~可能是末學表達的不夠清楚,讓您誤會了,在此說聲抱歉!

2006-08-15 04:35:49 補充:
以六祖壇經為例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三乘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重點」

2006-08-15 04:44:15 補充:
以六祖壇經為例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三乘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重點」

2006-08-15 04:45:26 補充: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未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2006-08-16 03:51:32 補充:
感謝合雨做詳細的解說,末學自嘆不如/  \
呵呵~

2006-08-13 19:19:5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213 7 · 0 0

佛經裡面有一則故事:有二個學佛的師兄弟,這個師兄專門注意修智慧,就是念經念佛打坐,師弟是專門注意修褔報,就是多做些善事和功德,他們都沒有在福慧方面平衡地發展,結果師兄轉世後,走上了出世修行的道路,證得了阿羅漢果,但他常常抱著空緣,因為他沒有福份,化不到緣,沒有東西吃。

  這位師弟卻相反:他專修福報但沒有修智慧,所以他看什麼事都看不清楚,最後轉世成了一頭大象。這頭大象長得很莊嚴,很有力氣又幸運地被皇帝看上,成為皇帝的坐騎,每一次出戰都能取得勝利,所以皇帝賜給它口瓔珞,珠寶掛在身上,享受豪華的生活,可以說吃得好,住得好,雖然是這樣子,它還是一頭大象。

  我們今天作為人身,這一世可以說是非常有福份,佛經裡面有一首詩:修慧不修福,羅漢把空缽,修福不修慧,香象掛瓔珞,福慧兩足尊,無上正等覺。

  如果一個人的心中的貪嗔痴未去除,這樣子不容易和觀世音菩薩相感應,如果我們心中存著慈悲,觀世音菩薩會時時護佑我們的身邊。我們學佛的行者都要朝著三個方向去努力,第一要維持我們身體的健康。今天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常養我們的慧命,那麼今天我們就不能在這裡禮佛拜懺。第二,我們要時時修善法,增長我們的福德。第三,我們要修禪,明心見性,這樣又修福德又修智慧,將來一定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嗡嘛呢唄咪吽


「悲智雙運」,就是說明「大悲大智要同時具足,如此救度教化才能圓滿。」有了「悲智雙運』才能轉法輪,要知道這樣子的悲智雙運,是種種的勝行,是無量無邊的,神通也是無量無邊的,廣開的法門好像微塵數那麼多。每一個法門、都能令眾生完全得到開悟,如此才叫著「度化群生」啊!

  我記得禪宗六祖曾有一句話說:「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這句話說得好,修法的人,一定要有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一個學法的弟子若「好名好利」,學了法又「好色」不休,這就是有「煩惱塵勞」的,縱然有「大智慧」,可惜無「慈悲心」,這是不能「明心見性」的。

首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念力的因不對)

  華嚴經云:「坐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成魔道。」(惡心的念力是魔)

  圓覺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明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要斷一切原始無明的污染,才成佛道。)

  六祖說:「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我盼望,全世界的弟子,均是好弟子,不希望看見「焦芽敗種」不堪栽培,佛永遠存在心靈深處,人人同沾法益,共同獲得安寧自在,人人修持的是內在無相的真如理性,人人具有大智慧及大慈悲,這是我的心願,我永永遠遠的心願。嗡嘛呢唄咪吽

2006-08-23 05:19:5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小祥 7 · 0 0

前言:(討論前必須具備的基本觀念)
佛陀在世的時候不講神通,因為佛陀說他的神通與外道相同的有五種,唯有最後一種"煩惱漏盡"是外道無法測度的
若是談說神通,則會被人誤解用其他的修行方式也能達到神通
例如持咒,無意義的祭拜等等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as/as004.htm
但是佛陀也說神通是修行中一定會具備的能力,甚至稱讚他的弟子目健蓮,惟神通第一,為修道者的褓姆

大小乘的分別開端:
大小乘的分野,主要是佛陀滅度後,很多在家信眾轉信外道的神通
因為外道大談神通,而佛陀滅度後,缺少願意展現神通的弟子
所以供養就減少了,那時候有一批出入佛門的弟子,出於好意
就依據佛經,加以改寫成"神話故事",使得佛陀從<<阿含經>>中的"人"
變成<<法華經>>,<<華嚴經>>中的神
初期的大乘經典內容隱喻的"神通"其實完全對應到<<阿含經>>的三十七道品
像是<<阿彌陀經>>中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隱喻的就是原始佛教<<阿含經>>的"七覺支,八正道"
http://www.infs.tw/02_books/d_amitaba/d.htm

實修者如何看待這件事:
從實修者的經驗來中,很多原始佛教的信徒,一開始也是大乘信仰
很多人由於精進的念佛,親眼見佛全身的人不在少數
可是他們都說無法解脫種種人生的煩惱
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三界唯心",所以怎麼想就會怎麼現前
但是佛陀教導的是"心解脫",這樣才能如實的超越"三界"的束縛
達到"無憂悲惱苦"的境界

一些文獻:
這裡有幾篇佛教的歷史流變,其中有提到大小乘的演變,可供參考
http://www.infs.tw/02_books/a_history/a.htm
http://www.tzulien.org.tw/dl/史觀佛法的流變.pdf
http://www.tzulien.org.tw/dl/正信佛教.pdf
如果我有可能找到歐美的佛教歷史研究再PO上來^^

親近原始佛教:
佛教嚴格說起來不是宗教,比較像是"道德教化"
有興趣可以參考我的名片,找幾場演講來聽聽
也可以到慈蓮寺逛逛,這裡風景優美適合出遊

2006-08-17 06:04:5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野胖子--左鏡 7 · 0 0

原來我們都是焦芽敗種---未證分毫--卻互相指責
勸羅漢回小向大的話---我們靠邊站 能閃多遠就多遠

2006-08-16 18:30:2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老番顛 6 · 0 0

佛教南北傳(大小乗)經律都記載::佛告阿難” 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正法時期( 原始佛教) 之特徵:
1.時間: : BC528(佛陀證道) –BC29(第四次集結 將巴利四阿含用針刺於貝葉)
2.四聖諦 八正道(含37道品) 為主
3.四雙八士 為果位
4..只講佛法僧之皈依 無神力加持和庇護
5.自證涅槃 解脫輪迴 為志向
6.無祭拜儀式
7.四阿含為主要經典
8.以比丘律為主 無菩薩戒
9.禪修 修四念處 四禪八定為主 無如來禪 祖師禪 公案禪 印心禪
10.拖缽乞食 過午不食 非素食主義
11.穿壞色袈裟
12.無莊嚴之大雄寶殿
13.不持金錢 珠寶 古董等
14.拖缽行腳遊化四方 三歸五戒引發信樂 遵循自覺覺他 自立利他的原則ˋ 兼具慈悲與智慧 ˋ 而以言行一至的身教 隨宜度化信眾ˋ 無法會 無灌頂 放生 助念 等度眾方式

目前 小乘還保留原始佛教之行宜 實在難得.
大乘小乘 各有各的修法 各有因緣 不宜互相貶損
現在已是末法時期 眾說紛紜 正法難聞 看各自的因緣造化了

2006-08-15 16:03:35 補充:
請勿再諍ˋ 你說"焦芽敗種ˋ 他說"大乘菲佛說" 各自受傷

2006-08-15 11:52:4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3 · 0 0

宗教是人類意欲ㄉ展現!
會認為<小乘不如大乘殊勝>
就是因為我們都有追求圓滿究竟ㄉ意欲
進而執著自己是正確(或許是.或許不是)而批評
(偏激ㄉ甚至口出惡言)
這不也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ㄉ意思ㄇ!
法無高下 對機方為究竟!

<學佛不是求智慧得解脫嗎?怎麼扯到現世的福報去了>
學佛是求智慧得解脫沒錯!但解脫前依然要有福報(沒福報ㄉ話~無法學佛因為要先顧肚皮.也不能太有福報~因為不知人間疾苦)
現世福報ㄉ問題很重要!

2006-08-14 18:35:35 補充:
兩者趨向的涅槃理趣也不同??
請問善修仁者這是甚麼意思阿??
是大小乘ㄉ涅槃有不同ㄇ??
個人認為解脫就是解脫應該沒有分大小乘ㄅ!

<凡夫之心夠平等嗎?以不平等之心去看待、修習法門,既使是同一法門,也會有極端的結果哩!你站在果地上說法法平等,自心卻不平等....>
這我認同說:法法平等是無我者ㄉ境界凡夫之心也許只能少分體會所以凡夫境還是要有差別才能為凡夫所理解!

還有大小乘ㄉ分別差異應是福德ㄉ差異(個人習氣有關).智慧方面無常無我ㄉ體會應該無異才是!!

~非為反對而反對只是法義交流!~

2006-08-14 10:39:31 · answer #6 · answered by sd 2 · 0 0

都是佛陀開示法教 這樣批評是否不當!

2006-08-14 06:52:11 · answer #7 · answered by 拉達克 7 · 0 0

小乘教是修四諦、十二因緣、37道品.從發心至五亭心觀,從初果至三果。從別相會處到四十一。這些是世尊化身金口所說經,因此小乘是佛法的基楚。
大乘是佛法的應用,是「菩薩學處」。菩薩所學的「法」就是智慧。六度萬行是菩薩所學,十二因緣、四聖諦、人天福報皆是菩薩所學 。所以菩薩所學範圍很廣。但是這些菩薩所學的都是理論,也都是在概念中。若要進入那種狀況,就必須實行實踐。從實踐中把我們的概念轉為實際狀況。我們不要讓它停留在概念中,否則那是阿羅漢的境界。由此學佛人必須要有佛法的基楚,應用才能產生作用,否則就成空中樓閣。如果停留在阿羅漢的境界,不能利益眾生就被稱為是焦芽敗種,因為它只求個人出三界了生死、不在到世間來。大乘的願是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他是以四攝法,作為一切眾生不請之友,慈悲利益一切眾生,這必須要有小乘學的基楚,才能方便應用。所以小乘學的基楚是根本智,從根本智方便應用的稱為後得智。有此二智行才能圓滿。
大小乘的差別,華嚴經以小乘、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一佛乘的圓教,分例發心的不同。如下︰
小乘是發「偏真出離心」,以破我執、求出離三界而已。
大乘始教所發的心是「行度利他心」。是人空’法空,二空法性,也就是破我執與法執。在此一闡媞人不能成佛。因此它有偏執的部份,稱為大乘始教。
大乘終教,發「慈悲心、深心、直心」。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亦必定成佛,眾生皆平等,皆有如來藏性,一切都究竟,証得空性。
前三種漸次修行皆稱漸教。
大乘頓教是發內證甚智心,自證迷惑顛倒,證得真如,當下即可証入,免於漸次,證得空性,但尚未起妙用。這就是所謂的一超直入、一念不生的說法。從頓教以下都有偏;只有圓教不偏。
圓教所發的是「普賢廣大行願心」,讓我們覺悟到法界的圓滿,稱為法界性。教又分為共同圓與不共別圓,不共別圓才是一佛乘。共同圓也是一佛乘。
我們未修學佛法前是迷迷糊糊,稱之「不覺」,這個時候帶有很多的世間觀念,雖然也在佛門中出出入入,到處拜來拜去,也布施、供養、救濟、法會、助念,忙得不亦樂乎,事實上是忙得一團糊塗,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樣就還沒有真正入修行,稱之不覺。
當開始發心以後,如果發的是「偏真出離心、行度利他心、慈悲深直心、內證甚智心、普賢行願心,才會有五教的問題。
華嚴的五教「小’始’終’頓’圓」.天台為四教「藏’通’別’圓」 .三覺有「本覺、始覺、圓覺」。
發心能夠弄清楚就不會道聽塗說、斷垣殘篇,對於佛法才能建立正確的信念。
華嚴經修行法是「信位、住位、行位、回向位、地位、等覺、妙覺」六位次第又圓融無礙修持。六位行法每一位都有它不同的行,就是「小、始、終、頓、圓」五教行。
這裡告訴我們很清楚,小乘聲聞緣覺的修法不究竟,因此要遠離二乘地,而不是不要小乘,這也是一種戒。假如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一再的留戀自己修行是多麼的殊勝與完美,那叫做近二乘地,這樣就叫犯戒。犯這條戒不算大乘行者,不是一佛乘行者,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是個修行人,但只是一個小型的修行人.你沒有大型的心胸器度根器福報因緣,所以不具足大型的修行人。
華嚴一佛乘的圓教,是以法身為起學,因此只要十信滿心報同等覺,就進入法身大士,因此前四教是準備階段,也就是由見空性起妙用。
請上本人網站︰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或離世間品。作為聞思修的基礎。
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08-14 06:16:49 · answer #8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九下》天台智者大師說:
  「二乘灰身滅智。灰身則色非常住。滅智則心慮已盡。『焦芽敗種』」。
  又如「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四(之一)長水沙門子璿集:「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方便教說。定性二乘無性闡提不得成佛如『焦芽敗種』等。今此會通。咸歸一乘究竟涅槃。」
  事實上,考究這「焦芽敗種」,有諸多地方,要特別小心注意,如果不小心就很容易犯下因無知而「謗佛」或「謗二乘聖者」的後果。
  先說第一點:
  (1)如果以「焦芽敗種」這四個字做為搜尋新脩大正藏全部「經」文(不包括後世僧人所做的注疏或論集)的關鍵詞,絕對找不到任何「佛說」的經文記載「焦芽敗種」這四個字。
  (2)如果分開成「焦芽」或「敗種」去搜尋,那麼還是找不到有關於「焦芽」這二個字相關的經文出處。那麼,這「焦芽」之說,到底是如何來的呢?實況應該是:「佛陀根本就沒有在任何經文說過這二個字。」但是,以不嚴謹的考證來說,有可能的相關經文,則是出自「百喻經卷第二」(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裏頭的「種熬胡麻子喻」:
  「(二四)種熬胡麻子喻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為不美。熬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後得美者。便熬而種永無生理。世人亦爾。以菩薩曠劫修行因難行苦行以為不樂。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羅漢速斷生死其功甚易。後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燋種無復生理。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這個譬喻是用來稱讚勸發修行菩薩道,欲求佛果,另一方面則是貶辱追求阿羅漢者為世間愚人。但是,這本百喻經並不是佛說的經文,很簡單的一個判斷:「一般經文的開頭,都會冠以『如是我聞』或『我聞如是』,但這一部「百喻經」文的開頭並沒有。如以其內容來說,考之佛學發展史,也可以很容易地瞭解,這是距離佛世十分久遠後,才輯錄而成的經文(事實上,並不是佛說的經文)。」
  總結來說,還是找不到與「焦芽」相關的經文。
  (3)接著,找找看「敗種」,這「敗種」倒是有二個出處:
  a、舊雜譬喻經卷下(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摩訶目揵連聞說是事。……目連便言。諸在會者。世尊說我神足第一。尚不足言。所作功德不及知此。何況未有所得者耶。發心所作當志如佛。莫得效我化為敗種。一切會者龍神人民無央數千。皆發無上平等度意。發大道心者即得阿惟越致。已得不退轉者皆悉逮得阿惟顏住也。」(部份摘錄)
  這一小段經文的內容是說:因為摩訶目揵連尊者以天眼神通自傲,但是,佛陀展現了更強的天眼神通而折服了目連,自此目連悲嘆並勸導大眾:「應該發心追求佛果,不要像我這樣因證得了阿羅漢果後成為不再發芽的『敗種』。結果,聽了這一番話的龍神人民等等大眾,盡皆發無上心,而得不退轉。」
  但是,這卷經文很有可能是後世偽造的,假如常常閱讀四阿含,便可瞭解摩訶目揵連尊者並不是一個會以神通自傲的聖者。再者,除了 雜譬喻經【後漢 支婁迦讖譯】這一譯本的經文之外有講到這一段「敗種」的悲嘆之外,其他二種譯本:舊雜譬喻經 【吳 康僧會譯】、雜譬喻經【道略集】 ,都找不到「敗種」之說。(另外一本則是已經失譯雜譬喻經【失譯】,內容不得而知,無從比較。)
  b、出處則是出自於「維摩詰所說經卷中----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
  這一小段的佛經內容,則是談到經文中的「維摩詰」居士講了「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之後,結果,大迦葉尊者生出感嘆:「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也是同樣藉著大迦葉尊者因自嘆「敗種」來讚譽「大乘」、勸發菩提心。
http://www.suttaworld.org/collection_of_buddhist/taisho_tripitaka/kgin/kgin14/475/475-2.htm
  此經,另一譯本是「佛說維摩詰經」【吳支謙譯】 也作同樣的內容藉由大迦葉尊者的「敗種」悲嘆之語,而以此讚嘆大乘:「於是耆年大迦葉。聞說菩薩不思議門。謂舍利弗言。譬如賢者。於凡人前現眾名香。非彼所見則不能知。為若此也。今諸弟子聞是語者。可一時見不思議作。其誰聞此不思議門。不發無上正真道者。於此賢者。吾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弟子聞是說者。當以悲泣曉喻一切三千世界。」
http://www.suttaworld.org/collection_of_buddhist/taisho_tripitaka/kgin/kgin14/468_474/474-1.htm
  
由以上的比較,不難推測得知,這二種不同的譯本應該是出自相同的「梵文」經本。
 
  千萬不要再以訛傳訛,也千萬不要以凡夫身貶辱「阿羅漢」。因為,就算有「敗種」之嘆,按照「舊雜譬喻經卷下」與「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分別是目揵連尊者與大迦葉尊者的自嘆與大乘絕緣而說。但是,凡夫以此批評聲聞僧,卻變成了「謗僧」、「謗阿羅漢」的過錯,因無知而造下毀謗聖賢的過錯。不得不慎。

2006-08-16 11:11:13 補充:
合雨大大果然頭腦冷靜~思慮清晰~
為何會轉變為大小乘二相批判
小弟也覺得莫名其妙!!

2006-08-13 20:49:48 · answer #9 · answered by ? 1 · 0 0

阿含經可說為一切佛法的根源
因為其離佛陀時代最近
既使是大乘諸多經典或許多派別所說之法
亦多以此經意涵開展出進而有所方便諸說
以印度佛教史實而言(可參考歐美日等學術著作)
大乘是晚於小乘
小乘從不自稱自己為小乘(學術稱"初期佛教")
是到了大乘時期才有的相對說法(有些是後者對前者的貶抑)
這些都往往出自於某些個人的偏好說法而非佛陀定義
先不論大乘對小乘
在印度
既使同身為大乘的唯識學派在興起之初對於先前已有的中觀學派
亦多予以撻伐
然而這亦為某些論師的個人立場
實非佛陀所分
其實只要符合四聖諦八正道等法
無論什麼乘什麼派
個人能受用都是佛法
同樣的在以新舊約為依歸的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等亦有同樣的思考

2006-08-13 19:58:29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 2 · 0 0

如不如,高不高、低不低都是人心造就的!即便阿含經是究竟之學,但,也會因為修學的人的因素,變成不究竟!而倘若依照法理上去一一比對,就可以發見兩者卻有出入,但仍不是高低貴賤的問題,是深度廣度不同罷了!再者,最接近佛陀時代,並不意味著、代表著就愈正確!因為,依照這種執疑,別人同樣可以執疑阿含經,並非釋迦佛親手撰寫的!只要是非親自撰寫的,就絕對有加油添醋之嫌!所以,修學佛法,首重【信】!就是信願行的信,倘若已經對經典或教義有所執疑,那麼法義再好也無法實現!

2006-08-14 12:23:26 補充:
換一個方向說吧!天台智者大師所闡釋的五時八教,他老人家沒說阿含粗劣;但卻有一堆人,自己先對號入坐,積極的表達阿含是多麼的重要,多麼的接近佛的教義!各位沒有仔細想過一個問題嗎?如果阿含真的有這麼好,會需要你各位在此重覆嘮叨的闡釋嗎?心理上,已經自居於敗劣了,儘管話語說的婉轉動聽,也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無益語罷了!透過修學次第與法理,阿含是否是焦芽敗種,何庸爭辯!

2006-08-14 12:29:09 補充:
若自不先覺,如何覺他?自尚不悟如何教他人悟?自尚不識般若,如何以般若為前導行六度萬行?213兄的意思是說,自己不會游泳,當然就絕對不能救溺水的人嗎?這種說法,你認同嗎?想清楚再說吧!不要人云亦云!說焦芽敗種指的是某些眼光短淺的無漏阿羅漢,並非指所有小乘聖者!

2006-08-14 12:32:26 補充:
大乘者輕視小乘,是自心貢高的表現......輕視他教,確實是不對的!但,不先省思自己,卻反而隱略自己或澎漲自己,這與貢高我慢.....差不了許多哩!

2006-08-14 12:39:08 補充:
批評的目的如果是在於揭弊,而能增益人我!.....是否也要將這種批評,全面否絕?

2006-08-14 13:50:40 補充:
上方思甯師,請不要以錯誤的見解亂加宣傳好嗎?既然你提到【成佛】!
你知道,小乘阿羅漢與一般對佛尊稱的阿羅漢,是絕對不同的嗎?!你能對小乘阿羅漢也稱他作佛嗎?
真是笑話,不經思考跟著叫阿羅漢,卻反倒要別人不要人云亦云!?...唉!

2006-08-14 15:50:17 補充:
真奇怪!
諸位聽到焦芽敗種,立即的就要給他下個判論;說是批評、貢高我慢、惡口....!認定了是對小乘阿羅漢不敬!除了這些之外,難到各位從沒有往好的地方想過嗎?
倘若依法理論,小乘與大乘的差別在那裡呢?各位思考過沒呢?
好像依213仁者所說:小乘以四聖諦為主法,大乘以六度萬行身體力行自覺覺他為主。四諦法義在說什麼?六度萬行是在說什麼?能混為一談嗎?甚至,兩者趨向的涅槃理趣也不同!!怎麼能含糊不明的,硬是要將各法予以統一呢?

2006-08-14 15:56:37 補充:
好像對於一個逃避現實的人,我們試圖用種種方式去鞭策他,在過程中也許手段是極端的!但,你能就此也跟著下定論,指責是惡嗎!我以為是有待考量的!好像智者大師五時判教,將佛陀因應每一時期眾生(根器)不同所說的法,加以叛釋!你可以指陳智者大師是在藐視劣根器的人嗎?
再者,法門都是平等的!這話雖然不錯!可是你我凡夫之心夠平等嗎?以不平等之心去看待、修習法門,既使是同一法門,也會有極端的結果哩!你站在果地上說法法平等,自心卻不平等,這種立論....你自己不覺得好笑嗎!?

2006-08-14 16:01:42 補充:
213仁者說:小乘或緣覺乘在自覺後即行大乘之六度萬行
末學很有興趣請教,您閣下是依經,還是依事實?亦或是依法理?來說這句話?
是否請你告訴大家,小乘人怎麼樣從行持四諦修法,變成修六度萬行的?

2006-08-14 21:36:25 補充:
【四種涅槃】
法相宗所立。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雖有種種的煩惱,但其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諸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聖者能親證,其性原是寂靜。二、有餘依涅槃,即生死之因與惑業雖盡,但猶餘有漏依身之苦果。

2006-08-14 21:36:37 補充:
三、無餘依涅槃,即不但生死之因與惑業已盡,同時連依身之苦果亦滅,使之畢竟不生。四、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的真如,所知障為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無差別的道理,所以固執生死為可厭,涅槃為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對生死與涅槃無厭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於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於涅槃,以利樂盡未來際之有情,故謂之為無住處,利樂之用雖常起,而亦常寂,故稱為涅槃。

2006-08-14 21:47:02 補充:
sdq仁者
末學論述的目的,絕對不在鄙視小乘人!只是欲提醒諸位,盲目的隨人云亦云是不妥當的。要知道,表面的和協溫馨的假相,容易使人墮於是非善惡不明的境地猶不自知。
大小乘之分,雖相分而實未分;所以立論,其意旨在於使行者未起菩提而生菩提,未誓大願而願誓大願。倘若用心理會,依循法理自然能瞭達為何要分立大小乘!這個分立不是割裂,是在判立修行的障礙,這才是大小乘判立的重要意旨。

2006-08-14 21:50:16 補充:
假如各位連思維都不思維,就對名詞下定論,認為是謗法,以為是不敬聖賢!那最可笑的反而就是自心的不平了!
如213仁者所說,倘若小乘人真的能行六度萬行的話,那早已不在小乘範疇!維摩詰居士也不會斥責小乘人是焦芽敗種了!

2006-08-14 22:34:48 補充:
第一個問題:般若覺四諦行六度有何不可?
我且請教,四諦的理趣是什麼?六度的理趣又是什麼?....假如你這樣聽不動的話,我換個方式問:請你用四諦法說明如何行布施波羅密!看看行不行得通!就知道啦!(當然,必須是建立在因地上說喔!你若拿菩薩行四諦來說明,自然菩薩是可行的,但凡夫不行!懂嗎?就因為理趣與義旨不同)
第二個問題:要救人,一定非得會游泳不可嗎?

2006-08-14 22:44:09 補充:
第三個問題:自己溺水如何救溺水的人?
這問題很好,很實在!佛語形容三界中如火宅,你我都在其中,乃至行持大乘教法的凡夫菩薩也都在其中,請問你怎麼自救救人?...還要我教你嗎?

2006-08-14 22:44:21 補充:
第四個問題:法華經上已明示,唯一佛乘分別說三,是三階段,其實無三!
http://www.suttaworld.org/big5-txt/sutra/lon/other45/1866/1866-1.htm
如法華中宅內所指門外三車誘引諸
子令得出者。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牛車是一乘教也。然此一乘三乘差別。諸聖教中略有十說。一權實差別。以三中牛車亦同羊鹿。
你老兄說的沒錯!錯只錯在你因地果地不分的引據!一而三,三而一,是果地上說,也就是證果人說的話!等到你證得初地以上時這麼說,我自動閉嘴!你現在是初地以上菩薩了嗎?

2006-08-14 22:50:04 補充:
老兄,這個題倘若是在論辯大小乘之別!而你卻站在果地上說實無分別,那其實也無須多說了!因為,站在佛果地而言,即使是避入頑空的小乘阿羅漢,只待緣法成熟,也會發菩提心的,也終會趣入無上正等正覺毗盧性海的!
但,若在因地上說,則小乘阿羅漢之所以為斥責為焦芽敗種,是為什麼?你應該就這個方向作立論,而不是拿果地的境界來粉飾太平!

2006-08-13 19:13:03 · answer #11 · answered by ?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