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國畫~我喜歡畫馬~~但是請畫馬的詩詞~~
除了~馬到成功
~一馬當先
以外好像~請提供更好的詩詞~~謝謝
2006-08-12 12:20:07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義德 1 in 藝術與人文 ➔ 視覺藝術 ➔ 繪畫
謝謝~因為是配合國畫~~的馬~~所以主題是講馬
譬如~~杜甫詠馬 : 頭 上 銳 耳 批 秋 竹 , 腳 下 高 蹄 削 寒 玉 。 始 知 神 龍 別 有 種 , 不 比 俗 馬 空 多 肉 。
2006-08-16 19:20:49 · update #1
真想給你~~但是你的答案仍不能讓我滿意~~謝謝
2006-08-21 14:25:39 · update #2
晚妝初了明肌雪 春殿嬪娥魚貫列
笙簫吹斷水雲間 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 醉拍欄桿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光紅 待踏馬蹄清夜月
【賞析】
這是描寫江南時的歌舞盛況。開首一句,寫出晚妝後的一群宮娥,爭奇鬥艷,透出了雪白的肌膚,很整齊排列在春殿裏。「明 」字本係形容詞,這裏用作動詞,顯出了肌膚品瓊的光彩。王荊 公詩:『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個「綠」字,是經過千錘百鍊 才用上的,也是變形容為動詞的一種手法。「吹」字挺生動,詞 譜作「聲」,減少了一種動作,不如「吹」字傳神。霓裳羽衣, 是盛唐時有名的大曲,安史亂後,早已失傳大周後覓得殘譜,加 以整理,故曰「重按」。後主宮中,設有主香宮女,例行的一工 作,一是焚香,一是飄香。他們在物質上的享受,一僅滿足視覺 、聽覺、還要註意到嗅覺。他們生活得藝術,也真懂得什麼叫藝 術,無怪乎他們的作品,也隨著生活而藝術化了。歸時……兩句 ,一片空靈,意境特為超放,想見馬啼得得,踏月自歸,風流瀟 灑的神態。花間詞派,題材限於宮閨之內,不免侷促;後主則能 於宮閨之外,另闢意境。利用手邊的有限題材。去創造無限的天 地,顯示出天然渾成藝術手腕,其可貴在此,其能於花間集外自 樹宗風亦在此。
【作者背景】
南唐是建立在富庶的長江中下游地帶的小朝廷。據史書記載,由於地理條件優越,環境比較安定,南唐吸收了不少從北方流亡過來的勞力,使這裡經濟迅速地發展起來,出現了當時少有的繁榮氣象。因此,不少文人也聚集在這裡,過上了安定風雅的生活。北宋陳世修為馮延巳《陽春集》所作序中說:「公以金陵盛時,內外無事,朋僚親舊,或當燕集,多運藻思為樂府新詞,俾歌者倚絲竹而歌之。」這其實代表了一種風氣,而詞這一用於彈奏演唱的藝術形式因此在南唐得到了發展。
李煜(937—978)即李後主,字重光,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他洞曉音律,工書善畫,尤擅於作詞。李煜的性格本來不合適做政治家,而南唐的軍事力量也根本不能與宋相提並論,所以他二十五歲當了國君以後,只能在年年向宋朝稱臣納貢的情況下,苟安於一隅之地。當他三十九歲時,南唐終於為宋所滅,已經投降的李煜也被押到汴京,開始了半是俘虜、半是寓公的生活,過了兩年多,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詳機將他毒死。。
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凄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四首。
2006-08-16 22:55:39 補充:
如果您還需要請補充題目,我會再來回答您
2006-08-16 18:54:4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Hana 2 · 0⤊ 0⤋
我是沒有詞
但是有個地方可以跟同是愛好繪畫的朋友分享
如果想要學國畫建議可以觀摩一些大師的作品
但是一般買畫冊都粉貴所以
都會上網找一些大師的作品
之前有逛到這個網站
http://www.artlib.net.tw/全球華人藝術網
在這個網站的部落格真的可以看到粉多免費而且有大師級的喔
最重要是可以放大清楚的看到筆觸喔
不是一般的網站都是小小的看不清楚喔
2010-05-06 13:57:2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lim 2 · 0⤊ 0⤋
1.行人杳杳看西月,歸馬蕭蕭向北風 / 唐 劉長卿
2.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 唐 王維
3.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 唐 杜甫
4.穆滿當年物外程,電腰風腳一行輕。如今縱有驊騮在,不得長鞭不肯行。 / 八駿圖 唐 羅穩
5.躞蹀宛駒齒未齊,摐金噴玉向風嘶。來時行盡金河道,獵獵輕風在碧蹄。 / 天馬詞 唐 張仲素
2006-08-21 17:54:0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C.C.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