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是哪一個時代的人11111111111111111111
2006-08-11 08:33:08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羅貫中
圖片參考: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tc_dm/history/person/liter/images/rehehe2.gif
回第一頁
2006-08-11 08:40: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Tea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4-10-28 11:48:1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羅貫中,一名羅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一帶。
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
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裡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裡活動。羅貫中與志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裡,自然不願離開遠去。也就這時,羅貫中結識了當時在杭州居住,但年齡他大二十歲左右的施耐庵。
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遊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過一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裡,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裡考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一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傳》之作。
約在西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間,「有志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裡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O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買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
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
大約在西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盧陵逝世。
2006-08-11 08:35:3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1 · 0⤊ 0⤋
羅貫中,一名羅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一帶。
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
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裡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裡活動。羅貫中與志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裡,自然不願離開遠去。也就這時,羅貫中結識了當時在杭州居住,但年齡他大二十歲左右的施耐庵。
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遊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過一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裡,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裡考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一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傳》之作。
約在西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間,「有志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裡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O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買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
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
大約在西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盧陵逝世。
代表著作:《三國志通俗演義》
軼事:
相傳羅貫中,在福建遇見了童年時代舄施耐庵相識的王道生。王道生來在《施耐庵墓誌》中寫到:「及長,得識其(指施耐庵)門人羅貫中於閩,同寓逆旅,夜間灺燭暢談先生軼事,有可敬可泣者,不禁相與慨然。」出於對施耐庵的敬愛,在王道生面前,羅貫中甚至把自己的著作,都說成是施耐庵的。
評價: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後二種已佚去。羅貫中經歷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現實的紛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比較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他從事小說創作的動機,一方面「無過於洩憤一時,取快四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改變當時話本藝術中存在的弊端,為民眾,為說話藝人提供一個好的、方便的說話底本。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材,進行了搜集、整理、充實等扎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我國小說發展歷史嶄新的一頁。
2006-08-11 08:34:3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