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古國\"吐蕃\"西夏\"大理\"百越\" 是如何興起(條件)??又為何衰敗?? 印象中他們所領之地 好像都是\"不毛荒地\" 還有他們最強時 有多少國民呢?? 謝謝大大

2006-08-10 09:20:44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hanschen 3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再次 謝謝大大回答!! 原來他們的國家還真大呀!!

2006-08-11 18:33:42 · update #1

2 個解答

吐蕃http://www.tocatch.info/zh-tw/%E5%90%90%E8%95%83.htm
西夏
西夏是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封建政權。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這個時候羌族中的黨項族開始強大起來。其中拓跋赤辭投降唐,被賜姓李,遷其族人至慶州(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封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黨項族拓跋思恭平黃巢起義有功,再次被賜姓李。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
宋初趙匡胤削藩鎮的兵權,引起李氏的不滿。雖然他們一開始服從宋的命令,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1038年10月11日稱帝,國號大夏。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統治範圍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其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員遼闊。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敗下,終於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儘管獻宗李德旺是治國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權覆滅命運。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抗擊蒙古。不料機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銀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質,才得免滅國。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勝後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死,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黨項族也被滅族。西夏滅亡。
http://www.tocatch.info/zh-tw/%E8%A5%BF%E5%A4%8F.htm

大理
大理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一個國家,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於937年由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國,都城大理。1094年改國號為大中,1096年改國號為後理。1253年,元朝忽必烈「革囊渡江」征雲南,滅大理國,後建雲南行省,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
http://www.tocatch.info/zh-tw/%E5%A4%A7%E7%90%86%E5%9B%BD.htm#.E5.A4.96.E9.83.A8.E9.93.BE.E6.8E.A5

百越
百越,又稱為百越族,是居於現今中國南方和古代越人有關之各個不同族群的總稱。文獻上也稱之為百粵、粵,其分佈甚廣,內部「各有種姓」,雜處於現今中國南方各地。在中國歷史上,整個廣大的江南之地,即所謂「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在秦漢以前都是百越族的居住地,他們所使用的古越語,與中國北方所使用的古漢語也相差極大,彼此不能通話。
和「古越族」相關的最早文字記錄涉及「於越」,於越是春秋時期之越國的前身,最晚在商朝的時候就巳經存在,雖然沒有參加武王伐紂,但至少曾經北上當周成王的賓客。該國傳至勾踐(500B.C.)的時候,他試著向北擴張,曾經沿著江蘇的海岸北上膠州灣。古越族和漢族早期的關係主要在貿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以交換北方的絲帛和手工產品。
古越族在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之後,到了戰國時代,已分化成衆多的支系。故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文獻中便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謂。戰國後期﹐除了有百越這個名稱以外﹐還有「揚越」的名稱﹐即揚州地區的越族。揚州包括今淮南、長江下游和嶺南的東部地區,有時又包括整個嶺南地區。所以揚越實際也是戰國以來至秦漢對越人的另一種泛稱。
秦漢時,相關史籍則泛稱中國南方的民族為「越族」,史稱「北方胡、南方越」。由於歷史的發展和變化,至遲在漢朝初期,百越族已經逐漸形成幾個較強盛而明顯的部分,即「東甌」(東海)、「閩越」、「南越」、「西甌」、以及「雒越」(駱越)。東甌在現今浙江省南部的溫州一帶;閩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帶﹔南越在今廣東省境,後來又發展到廣西以及以南地區﹔西甌則大概分佈在今廣東西部、廣西南部及以南地區﹔駱(雒)越主要分佈在現今的越南北部。這些部分都形成了當時該地的政治中心,比如說閩越第一代君主無諸、東海第一代君主騶搖、以及南越王趙佗,都曾經叱吒風雲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
越族所建立的這些政治中心,後來都被漢武帝征服,改為漢朝的郡縣。此後,百越這個名稱就不見於史載,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見。
http://www.tocatch.info/zh-tw/%E7%99%BE%E8%B6%8A.htm

2006-08-11 04:31:2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企鵝寶貝布丁妹 7 · 0 0

【吐蕃】
約在六三零年,松贊干布繼承贊普王位。他依靠中小貴族和部分忠于贊普的大臣的力量,迅速平息叛亂,穩定了內部。在此基礎上,松贊干布將政治中心從偏于南部一隅的瓊結遷往拉薩,降服蘇毗,親征羊同,終于完成了統一西藏高原的大業,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政權──吐蕃王朝。

為鞏固新生的王朝,松贊干布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划分行政區域,健全職官制度;加強吐蕃歷史上沿用已久的儀事會盟制度,強化贊普權力;減輕賦稅,與民生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創制藏文,發展文化等等。

在積極推進吐蕃奴隸制政治制度建設和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松贊干布十分重視吐蕃同唐朝的往來,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朮和政治文化成果。松贊干布在位時期,正是唐朝貞觀年間。唐朝高度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引起吐蕃王室的極大注意。松贊干布銳意修好唐朝,大力吸收中原地區先進的漢族文化。他先后兩次派遣大臣赴唐朝請婚,迎娶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宗女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人藏時,唐王以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并給以多種食物、飲料、寶器以及卡筮典籍300種,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能治404種疾病的醫方100種,醫療器械6種,醫學論著4種,還贈送了大批綢吊、衣物和農作物種子。這些典籍與技朮的引進,對發展吐蕃的經濟文化起了積極作用。文成公主篤信佛教、博學多才,她在拉薩大興土木,興建了熱莫欽(小昭寺),深受藏族人民的敬愛。藏族人民為了紀念文成公主,在大昭寺、小昭寺和布達拉宮等許多寺廟和宮殿都供有公主的塑像,民間更流傳著許多有關藏漢友好和文成公主的動人故事和詩歌。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進造酒、碾磨、紙墨生產技朮,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人蕃代典表疏。終松贊干布之世,吐蕃與唐朝始終保持著極為友好的關系,雙方互敬互助,使節往來與年俱增。六四八年,唐使王玄策赴天竺被劫,逃亡吐蕃,松贊干布發兵協助,平息天竺戰亂。六四九年夏,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唐使入蕃告哀,松贊干布特派專使吊祭,獻金銀珠寶15種,請置太宗靈前,并致書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赴國除討"。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晉封為"王",并為他刻石像,列于昭陵(太宗陵)。

松贊干布以后的百余年里,吐蕃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吐蕃與唐朝的友好關系繼續得到發展。

七零四年赤德祖贊即位,祖母沒祿氏聽政,多次派遣官員到長安為贊普請婚。七一零年,唐金城公主攜帶繡花錦緞數萬匹、工技書籍多種和一應使用器物入蕃,隨行的還有工匠、音樂、雜技等專業人員。金城公主與赤德祖贊的聯姻,是繼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之后漢藏友好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金城公主才華出眾,深明大義,人蕃后曾資助于田等地僧人入蕃,建寺譯經,并向唐朝求得《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漢文典籍。此后有《禮記》、《戰國策》等古藏文譯本傳世,對吐蕃文化的發展起了極為深刻的影響。這次聯姻進一步加強了唐朝與吐蕃在政治上的親密關系,符合藏漢兩族人民要求友好的共同愿望和感情。赤德祖贊在給唐玄宗李隆基的奏章中概括了唐蕃聯姻的重大意義:"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自八世紀中葉起,吐蕃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日趨激烈。在各種矛盾的沖擊下,吐蕃王朝由極盛轉向衰落。

處于衰落之中的吐蕃王朝,為了鞏固王室的統治,急欲與唐朝建立新的友好關系。八二一年,贊普赤熱巴巾接連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安史之亂后的唐朝此時也處于"瘡瘦未復,人皆憚戰"的境況,對吐蕃的請盟極表同意。唐穆宗命宰相等17名重要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派劉元鼎等人到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于邏些(即拉薩)東郊。這次會盟發生在唐長慶元年和二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決心今后"社稷如一",永遠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達了藏漢兩族人民要求友好相處的共同愿望。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其中一塊立于拉薩大昭寺前。長慶會盟之后,藏漢兩族團結友好的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吐蕃王朝崩潰之后,西藏長期存在分裂內戰局面。九零七年唐滅,中原進入數十年的分裂局面。九六零年宋統一中國后,散居在甘、青、川、滇的藏族部落和地方割據勢力及衛、藏的局部地方政權,都先后與宋朝中央建立朝貢、聯盟和貿易關系。吐蕃部落首領確斯羅被宋封為寧遠大將軍,在西寧建立過地方政權。歷史上藏族與內地建立的茶馬互市,就是在宋代開始發展起來的。西藏著名的夏魯寺為宋時所建,其建筑風格體現了藏漢結合的形式。這些說明,宋代時西藏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仍在繼續發展。

2006-08-10 16:43:27 補充:
限於字數問題,給您網址,提供參考

2006-08-10 12:26:2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4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