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如何念佛一心不亂!
一離開佛號機錄音帶CD就會忘記念佛了!
不知如何念佛到一心不亂?
會很難嗎?
有人可以念佛一心不亂嗎?
2006-08-09 19:44:56 · 14 個解答 · 發問者 戰星 7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一心不亂有分事一心與理一心二種,此為果。而因,則分事持及理持。
若依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當中所說: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不一定要懂理體)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對理體要透徹方能為之)
一心亦二種。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伏或斷見思惑)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破無明惑也)
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一心不亂談何容易,若依上述所說必須要針對煩惱最少要降服住(如石頭壓草),甚至於是將草拔除(斷煩惱)才行,因此他是有次第的,而且要用對方法。
但不用擔心,念佛人只要暮直念去,信願行三資糧具足,相信佛力也相信自力於臨命終必定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因此不用擔心無法一心不亂。
觀經九品往生,下輩三品若依善導大師所說是造惡業凡夫往生的,也沒有一心不亂啊
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玄奘三藏所翻譯的阿彌陀經),其同段經文並非一心不亂,而是繫念不亂(一句接著一句念下去),到佛來接時,佛的慈悲加祐,才令心不亂茲錄如下:
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2006-08-09 20:33: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龍哥 6 · 0⤊ 0⤋
因為蕭先生的文章會引起爭議所以不列
入投票
2006-08-24 19:22:3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戰星 7 · 0⤊ 0⤋
阿彌陀佛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念想得清清楚楚,字字唸得明明白白,句句聽得真真實實。
節錄 蕅益大師--念佛法門
要到一心不亂進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
阿彌陀佛
2006-08-11 04:10:3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心蓮 5 · 0⤊ 0⤋
【無相念佛】的修練之法源出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為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顯然念佛圓通章所傳授念佛之法乃是以想念之念來念佛,而不是嘴說口念;因此正覺同修會 蕭平實老師施設善巧方便以拜佛的方法來達成念佛一念相續,淨念相繼的目標。 --- 《八識規矩補註》卷2︰「去後來先作主公 此識是總報主故。有情投胎時最先。命終時居後也。依憑經(即雜寶藏經)論(即瑜伽與攝論)略辨此識捨出之處。總括經論。頌曰。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二皆至於心。一處同時捨(二論之義)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經義)謂經論異者。經驗六趣差別。論明善惡兩途。蓋六趣亦不出善惡也。」 謗法之人於捨報時,由頭部開始捨報,故言【惡業從上冷】;故於初死位以後即開始陷入昏迷,此時縱然欲以念佛往生西方亦已不及,已限入極重之悶絕,根本無法念佛;當阿賴耶識捨離色身一分,地獄身已在地獄形成一分,阿賴耶識捨離色身九分,地獄身已形成九分,最後阿賴耶識由腳板捨離,地獄身已形成,開始受長劫之尤重純苦之報,故言【地獄腳板出】。 一般學佛人、念佛人若無謗法、謗賢聖之地獄業者,大多屬善業之人,故捨報時必是【善業從下冷】,於息脈斷後而進入初死位,此時色身雖已不能動作,無法表示意見,但仍有意識存在,若【無相念佛】功夫成就,於此時必能繼續憶佛念佛,則極易與彌陀世尊相應,必然極易往生也。 一般念佛人修學持名唸佛,然而經常是嘴唸心不念,心緒極為渙散,若進入初死位時,平時唸佛所依靠的舌根又已無法運作,又無憶佛念佛的功夫,此時必將增加往生之難度也。比較之下,可知【無相念佛】之殊勝;若此法修學成功,不僅必然往生,又因具備淨念相繼的動中定力,可依此定力而轉入看話頭,參究【念佛是誰】,因緣成熟必打破黑漆桶而親見自性彌陀,必上品上生也,此即是念佛圓通章中【【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之真實義理也。---《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法門都是修習楞嚴定之行門,都是通往明心見性之路; 若以【無相念佛】令淨念相繼成功,即可具備動中定力,不僅可因憶佛不輟而得往生,亦可因具備楞嚴定而明心見性;於後時修習四禪八定又可得事半功倍之效,由此可知【無相念佛】之殊勝也。 *************『無相念佛』 平實 居士 著*目 錄* ==>自 序==>第一章 緒言第二章 禪淨互通、禪淨雙修==>第一節 禪淨互通==>第二節 禪淨雙修之事例==>第三節 禪淨雙修略述第三章 修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應有之知見。 ==>第一節 本法門是修定之法門,非持名法門。==>第二節 一點聲明和一些鼓勵==>第三節 念佛圓通之精義(續談知見之一)==>第四節 學佛人應遠離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續談知見之二)第四章 無相念佛之修習方法和次第 ==> 第一節 三皈依及三福淨業==>第二節 拜佛之要領==>第三節 修念佛圓通之權巧方便--無相憶念拜佛==>第四節 從無相憶念拜佛到無相念佛之十種修學次第==>跋 、 跋後再記 、 續貂三記==>註釋
2006-08-10 23:27:59 補充:
念佛的「念」並非「口」字旁,故念佛乃是一心不亂的憶念、想念佛菩薩,通常「唸佛」是為了能令心不散亂而一心念佛的方便。
若「唸佛」時妄念紛飛,那就不能稱為「念佛」了。
「唸佛」的同時也能夠一心不亂的「念佛」,那才是真念佛。
然而為了功夫的轉進,所以次進將佛號、形相捨掉,而令淨念相繼、一念相續。
2006-08-10 19:27:2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禪師,嘗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為什麼信心這樣重要呢?佛經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若無信心之
人,即為「一闡提」(久缺善根,無法勸導)。所以淨土三資糧——信願行——
以信字為首。本師釋尊以徹底悲心,開示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大暢本懷,最後告誡我們眾生,此為「易行難信之法」。所謂「易行」,人人皆知,男女老幼智愚貧富貴賤等人,無論忙碌閒暇的場合,皆能念佛,皆可念佛,真正「易行」了。為什麼不肯念佛的人很多呢?此即「難信」之故也。為什麼難信呢?以持名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收效速,其法太方便了,其效太便宜了,因此之故,不惟外道凡夫不相信,而二乘聖人也不相信,不惟聲聞緣覺不相信,而權位菩薩也不相信。竟使我佛無上妙法,不能普及大眾化,甚至視為消極厭世的老太婆的勾當,豈不太可哀嗎?殊不知持名念佛法門,乃諸佛甚深行處,唯除一生果遂菩薩,可知少分,其餘一切聖賢,但當遵信而已,非其智力之所能知,地前菩薩尚不能知,何況凡夫二乘怎能知道呢?
實相念佛上根器,觀相念佛中根行,持名唸佛普三根
印光大師
楞嚴雙照唸佛耳根圓通法
念佛聞中入 捨識且用根 妄心若除了 淨念以相繼
始覺歸本覺 華開見自性 見佛悟無生 南無阿彌陀佛
摒息諸緣,專心一意,發乎誠心唸佛,由口而出,由耳而入,淨念相繼,聲聲印心!
三妙門 是三昧是三摩地也
1奢摩他=止觀,止息一切妄想念頭
2三摩缽提=觀照,觀照佛相,觀照佛實相,觀照金剛波羅密多心,觀照佛說的正法
若不能觀照!持名唸佛即是三摩缽提與觀照功德無異!
3禪那=定觀,定於一心不亂之境
摒息諸緣是奢摩他,專心一意是禪那,發乎誠心唸佛是三摩缽提,由口而出,由耳而入
淨念相繼是始覺,是三摩地,聲聲印心是始覺歸本覺
不管念頭生滅,只管佛號不息,若得功深,妄想即除,不假方便多門,不作意識分別
捨去意識分別參究,但以佛號聲聲入耳根返聞自性彌陀,自得了悟本心,花開見佛
南無阿彌陀佛!嗡 嘛呢唄咩吽 賀利
2006-08-10 19:54:08 補充:
213大善德如是如是比如外國人對你用英文對話若動頭腦去翻譯成中文一定聽不懂外國人相續不絕的會話的聽語言是直接反應的!更何況是出世的佛法呢?
2006-08-10 19:54:21 補充:
213大善德
如是如是
比如外國人對你用英文對話
若動頭腦去翻譯成中文
一定聽不懂外國人相續不絕的會話的
聽語言是直接反應的!更何況是出世的佛法呢?
2006-08-10 15:48:59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3 · 0⤊ 0⤋
一心不亂必須要有方法,這種方法是真正法門︰
「念佛」要能夠【清清楚楚的念】,並且【清清楚楚的聽念佛的聲塵】,同時【自己的覺受要能清清楚楚】。這個時候「聲塵進入耳根」意根會在「念與聽」之間【觀照清清楚楚】,此時是清淨觀.如果帶有疑情,此是為智慧觀。此時智慧令意根起悲心,那就是慈悲觀.這個時候就是耳根圓通,這種是從外境而圓通的。也可以從內境來圓通,那就是由內心「憶念」佛號,「憶念」的發出內心清清楚楚,「唸」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這三者會產生一種調整 。因為想與唸是無法同時的,唸與聽也是無法同時,因此在唸與聽之間就會去調整。觀照就產生,內心就會清清楚楚,這就是從內境的耳根圓通。到達耳根圓通時,你所聽到的外緣塵境,就成為某一種狀況。同樣的其它五根也是如此調整。如此就圓通成就。這是心法。心法是方法。有了方法,心自然就在道上,一切起心動念就無不是道場,這個時候一切世間法皆是出世間法。到最後全心都都在念佛。如此觀照念佛,本尊的德行就成為自己的性德。如此是謂解如來真實義。誦經也是如此,要透過文字、穿透文字,把真正的法意解讀,諸法實相就現前。所以修行必需要懂得方法,才能進入真實性。因此誦經、念佛、打坐等都要有方法。方法是有無量無邊多,就如華嚴經離世間品就有二千行法,乃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接觸的方法,都是法門。所以法門是非常具體的,我們不可把教材當成法門。我們是要藉著教材進入實相,這種用心才是真正法門。
請上本人網站︰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或離世間品。作為聞思修。
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08-10 14:45:4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來看一下淨土宗的古德所說,這一段話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戀西大師云:『奉告有緣之士,於持名時,只要令聲音不絕,不必注著一心不亂。音聲不絕是因,一心不亂是果。因行若真,果必成就。所謂:形直則影端,聲和則響順也。』
又說:
可惜今時之人,佛尚不肯常稱,於句句中有銷塵融滯之功德亦不知,便先想一心不亂,豈非鳥無翼而欲飛,樹無根而欲茂,所以每每念彌陀,每每無滋味,念得妄想多,便向別門去。嗚呼哀哉,淨土法門衰敗至此,可謂極矣。願我同倫,出聲計數,努力努力。又當知出聲是口,計數是身。故妙口十禪師云:能運身口之念,勿論其散,但不間斷,自能一心,亦即可名一心。惟行之不休為度,故不必憂散亂。」
一心不亂的看法,是眾說紛紜的,但是還是可以就「阿彌陀佛,佛號,念佛人」這三邊來說明:
1,一般多是認為「一心不亂」是指「念佛人的能念之心」而言,如果你「接受」這種「思想」,那麼你可以去了解,「所念的對象」是「阿彌陀佛,佛號」,也就是說「一心不亂於阿彌陀佛與佛號」,這樣「一心不亂」是展現於「信願行」,意即「信於阿彌陀佛願力而行於念佛,願於往生極樂而行於念佛」,這樣「信願行」於念佛而不動搖、不退轉,即可說是「一心不亂」。
然而一般人會認為「執持佛號」時,不能有「雜念」,要如「太陽掛虛空而無雲」一樣,一旦雲叢的雜念出現,就會「信心動搖、雜亂、不安」,然後就被「雲叢雜念」給牽著走,而想要去「去除雜念妄想」,這是很常見的「心態」。
其實你只要「提起佛號稱念」即可,就可以安住於「不隨妄想,不制雜念」的「心境」中,如果你去「去除妄想克制雜念」,你就會「忘失念佛」,你也不能「覺知妄想是幻」,你也不能「信心於佛號如太陽般的功德作用」,所謂「真顯妄除」,「太陽一出雲霧即會散去」,這也是對「本覺智,自性佛,阿彌陀佛」的信心,即「明信佛智」。
第二點,我就不說明了。
其實就是佛號一聲一聲的稱念下去,忘記稱念了,再提起佛號而念就可以,而沒有稱念佛號的因緣裡,也是對阿彌陀佛的「願力捨取不捨」沒有疑惑,因為阿彌陀佛「以無量壽的時間在無量的空間中不斷的以光明攝取念佛人而不捨」,因此念佛人行住坐臥中都是與彌陀在一起,稱念與不稱念時都是與彌陀常在,但感恩阿彌陀佛而常行念佛不斷。
2006-08-10 07:19:38 · answer #7 · answered by 念佛娃娃 3 · 0⤊ 0⤋
若真能做到唸而無唸、無唸而唸就大概是一心不亂了吧
2006-08-10 04:19:57 · answer #8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看書時,看書的是誰?不看書的是誰?
喝茶時,喝茶的是誰?不喝茶的是誰?
我看要一心不亂,應是不難。
但真要不亂一心,可要下功夫了。
2006-08-09 20:17:39 · answer #9 · answered by EniinE 6 · 0⤊ 0⤋
也不算太難!有個方法可以試試..你試著刻意的一心多用,既要念佛,並又夾雜其思想看看叫你專一時,你是不容易辦到的但刻意的要你不專一,你偏偏一心想念佛何不慎思,其因為何?
2006-08-10 08:05:02 補充:
上面 vegtan2002說:證得一心不亂時 , 你跟本不在凡間了!
請問:釋迦佛成佛以後若也不在凡間,那是誰給凡夫眾生說法四十九年啊?呵.....真是可愛!
2006-08-09 19:51:51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