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皈依佛門~~
但是不知道那裡有在皈依??
知道的人可以介紹一下嗎?
2006-08-06 13:55:43 · 12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你可以研讀一些佛教歷史的資料 了解一些支派和發展的歷史 最重要的是了解佛陀最初說的是什麼? 信仰和理性並不是相對的 事實上佛教算是一個相當重視理性信仰的宗教 現在很多人喜歡說眅依誰 我個人不大喜歡這樣 現在的資訊那麼發達 隨手都可以找到許多正確的資料 再透過生活上實踐 得到許多體悟 何必硬要去聽某個人的說法和解釋?
2006-08-06 16:12:4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到法王講堂
台南永康市的
如本法師
2006-08-12 19:43:1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6 · 0⤊ 0⤋
皈依佛門 指的是皈依佛教三寶 佛 法 僧
而主持皈依儀式的法師 可視為是佛教的代表 來接引欲皈依的眾生入佛門
皈依後 表示眾生進入佛教門 是一位正式佛教徒
佛門博大精深 一切平等 無有高下
日後眾生修行的方法 親近的法師 不一定是皈依的法師
至於深入的受學 各宗派另有儀式或規矩
個人可選擇自己相應或有機緣的法師或法門學習
重要的是記得 世尊教誨之四依法 (四依法是從『大涅槃經』而來,『大涅槃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滅度以前所講的最後一部大經,供眾生在世尊滅度後不失方向。)
(1)依法不依人:
有的人聽法是憑著自己的情見,一定要選擇自己所尊重的法師所講的法他才肯相信,認爲只有他所講的法才是最可靠、最真實的佛法,反過來其他人所講的法他就覺得不可信,因此也不願意聽。 每一個人都推崇一個師父,每一個人都根據不同的師父所講的教法作爲標準。這種圍繞一個人爲核心來接受佛法的現象,是非常不可取的。佛陀是大智慧者,就知道衆生有這種毛病,所以佛陀才爲我們提供了這種檢驗佛法真僞的標準,提倡要依法不依人。
(2)依義不依語:
不能只誦經拜經而不解其義 ,義是義理,語是語言、文字。佛法的弘揚必須要借助世間的語言文字,假如離開了語言文字,佛法就無法在世間上得以流傳。正如我們現在接受佛法一樣,通過聽法師講經,或自己看經、誦經,都要依賴語言文字。這樣一來,有的人或許會以爲:表達佛法的語言文字便是佛法了,因此,一些人學佛只懂得誦經、拜經,很少去注意經中究竟講些什麽。針對這種情況,佛陀教導我們要“依義不依語”。
佛經中的語言文字是爲了揭示宇宙人生的真實,是爲幫助我們認識人生的解脫之道,修學佛法不可以停留在語言文字上,要透過語言文字。就如佛經裏所講的,如果有人用手指著月亮,告訴我們那邊有月亮,他用手指是爲了讓我們能看到月亮,月亮並不在手指上,如果我們的眼光只看到他的手指,而不知道從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那麽我們永遠都無法看到月亮。
同樣的道理,佛經中的一切語言就像比喻中的手指一樣,是指導我們瞭解佛法、認識真理的工具。如果我們修學佛法只停留在語言文字上,把佛教當作一門學術去研究,縱使經歷河沙劫,猶如蒸沙煮飯,徒勞無益。《法句經》說:“一個人雖然能誦一千個頌子,可是如果你不懂裏面的意思,還不如只誦一個頌子,而瞭解裏面的意思。”所以我們學佛不可以停留在書本文字上,學佛幾十年,最後經還是經,自己還是自己,永遠都得不到佛法的受用。
(3)依智不依識:
識是虛妄的、取相分別的,我們學習佛法不能離開意識的作用,需要由妄識來接受佛法,再由識對世界人生進行重新考察,從而改變以往的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但識是虛妄的,取相的,假如我們停留在識上,永遠都不能與道相應,不能見道。經中說到見道要在妄識妄境都熄滅的基礎上,無漏智慧生起,始能與道相應。因爲覺悟的人生是以智爲本,因此要依智不依識。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了義是徹底、圓滿、究竟的,不了義是不徹底、不圓滿、不究竟的。佛陀的教法分兩個方面:一是實教,一是權教,其中實教就是佛陀親證的這種徹底、圓滿、究竟的人生真理,也只有實教才能表現佛陀出世的本懷,令衆生直接了當的悟入佛的知見,證得佛的境界。而權教則是屬於不了義、不究竟、不徹底、不圓滿的方便教,這種教法是佛陀爲劣根衆生設下的。
在四悉檀中:世間悉檀、對治悉檀、爲人悉檀是權教;第一義悉檀則是實教。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爲了適應各種根基的衆生,因此又有許多方便教法的出現。學佛者應當善於分辨一大藏教中,何爲了義,何爲不了義;當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法華經》對於了義與不了義教也有說明。經中打了這樣一個比喻,說有一位導師領著一批商人,到一個叫寶所的地方去取寶,因爲這一行程實在遙遠,走著走著商人嫌路程太長,就不肯往前進了,導師爲了讓他們繼續往前走,於是就在前面佈置了一個幻化的城市,說:你們快點走,前面不遠就到了。商人們一聽不遠了,就又高興的往前走,一旦到達化城,有吃有喝,休息一會兒後,導師又說,這裏只是化城,不是我們真正要到的地方,還得再往前走。商人們經過休息一陣子就不再覺得疲憊了,於是又跟著導師繼續前進。
這是比喻二乘衆生嫌佛道太遠不肯去修,這時佛陀告訴他們有聲聞阿羅漢果的二乘法門,讓他們去修,一旦他們證得了阿羅漢果後,佛陀又說這個果位還不算究竟,只是已經了斷生死,可以休息一下而已,至於最高的境界還得再往前修才可抵達真正的佛位,於是又勸二乘聲聞回小向大,行修六度法、菩薩行,利益無量衆生、積集無量福德而圓成佛果。
這個二乘聲聞就是佛爲劣根衆生所立的方便權教。但是佛陀出世的本懷卻是要衆生直接悟入佛的知見得以成佛,這才是佛陀度衆生的真正目的。作爲我們修學佛法,目的是爲了求得佛的知見,證得佛的境界,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應該依佛法的實教究竟法作爲我們修學的依止,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最圓滿境界、達到最高的目的,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知道皈依三寶的真實意義 皈依的力量才會顯現 在困境的時候加持你
2006-08-08 08:57:4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2 · 0⤊ 0⤋
以上各位大大的建議都很好
我有一些補充說明
1. 可以選擇離你住的地方較近的正信道場, 因為皈依只是一個儀式, 重要的是皈依後的修行與學習. 離你居住地點較近的道場, 你可以有比較多的時間去參加各種共修的法會跟比較多時間親近皈依的師父, 比較不會退轉
2. 如果你以前沒有學佛的基礎, 強烈建議有空就觀看生命電台(頻道: 104) 海濤法師的相關講座. 海濤法師跟傳喜法師都是很有心量的出家師父, 他們對佛學的深度也很夠, 心也很慈悲. 尤其最推薦海濤法師, 因為他說的理論非常淺顯易懂, 但是都言之有物, 把深奧的經典用最淺顯的方式解釋. 而且他的口才很好, 聽起來很生動活潑. 海濤法師常常在各地辦法會, 辦法會的時候都有皈依的儀式, 可以現場報名. 皈依之後可以查詢當地的佛陀教育中心, 參加固定的共修跟相關的法會活動.
3. 皈依是緣分, 不要太執著要找到最好的師父或最好的派系, 沒有所謂的最好或次好, 只有適合當時的你, 學佛的路上最大的感觸是, 當你很精進修一法門到某一程度時, 上天自會幫你安排你的下一階段的學習地點(門派), 對象(師父), 教材(經文或咒語), 及目標, 一步一步學習才是重點
2006-08-07 15:12:5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瀅榕 1 · 0⤊ 0⤋
想皈依佛門,請先知道善知識的法門~~
本人皈依在華嚴宗.依止海雲法師、並專習李長者通玄所著華嚴合論。此二未上師的法門,本人均有做成文字上網。如果要知道善知識的法門,可從上網了解,如果適合你,歡迎你加入華嚴教海。
華嚴是根本法輪,包攝禪、淨、密、律。所以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不讀華嚴不名真實菩薩、不讀華嚴不入菩提道、不讀華嚴不入法界性海。其他宗派屬支末法輪。
華嚴為五教之不共別圓教,法華是共同圓教,其主要在會三乘歸為一佛乘。一佛乘就是華嚴教海。其他皆屬三乘教,以華嚴來看皆屬權教,華嚴屬實教.這裡沒有貶抑它教,只是把華嚴教理介紹給你做選擇。
想知道更多華嚴修法,請他上本人網站︰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海雲法師講述離世間品。可作為依止善知識的選擇。
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08-07 10:43:1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一般正信的佛堂也有幫人皈依,只是他們算是小團體,不是佛光山、法鼓山那些大團體,但我覺得皈依是個人的願心,在大團體還是小團體都沒差,只要是走正道的佛教都是可以去的
2006-08-07 04:25:48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很多佛教的道場都有皈依法會
中台禪寺
佛光山
很多佛教大山都有...
所以並不難找
最常辦的應該就是佛光山了!!
而且每次的皈依弟子都很多....
但是星雲大師已經退休
接下來都是由心培和尚來主持皈依典禮
但是不論皈依哪位和尚...
自己要有正信.正知.正念
這樣才是一位好的佛弟子
2006-08-06 20:07:51 · answer #7 · answered by Hsin-An 3 · 0⤊ 0⤋
請問你是住在哪裡呢
2006-08-06 17:06:53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6 · 0⤊ 0⤋
想皈依佛門~~但是不知道那裡有在皈依淨宗學會淨空法師不錯啊
2006-08-06 15:27:57 · answer #9 · answered by 善持 7 · 0⤊ 0⤋
妳要皈依那一個宗派,那一個傳承,妳知道嗎??自己有方向嗎??不然,別人介紹的不是妳要的怎麼辦??妳自己對這個宗教清楚嗎??
2006-08-06 14:33:14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楚哥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