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1.某位學者描述中國史上的一種制度是:\'\'雖無相名,實有相職.既有相職,卻無相權.既無相權,確有相責.\'\'他指的制度應該是下列何著?A漢代的內外朝官制B唐代的三省制C明代的內閣制D清代八旗制度(答:C,為什麼不是A漢代不是一旦在宰相有權後又被架空?和為什麼是C)

2.春秋戰國時代,農業發達的原因不包括哪一項?A政府的鼓勵B鐵工具的出現C牛耕推廣與犁的使用D肥料的大量使用(答:D,對於A有沒有例子呢?肥料何時開始使用?)

3.漢武帝獨尊儒術,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當時儒學的某些觀點,與漢武帝的政治意圖相契合.以下哪一種論點最可能符合漢武帝當時的政治意圖?A孟子強調民貴君輕,有助於漢武帝強化其統治的合理性B春秋公羊傳強調大一統觀念,可作為削弱諸侯王的依據C天人感應說強調帝國萬世一系,符合和帝國的統治利益D強調禮制
的儒學有助於維護貴族是家之利益,鞏固政權.(答:B,為什麼D不對,和B對的原因)

4.關於歷代相權的敘述,何者正確?A中國的宰相制度主要是由制度來掌控全局B\'中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君權與相權衝突的結果C相權演變的結果是時代愈後,相權愈重D宰相制度演變的法則是外朝取代中朝(答:B,為什麼是B?D應該如何改才對?)

5.何者不是武帝對文治之蒸的貢獻?A獨尊儒術B首先設立太學C開使用聞人為宰相D開始設立博士官(答:D,能不能每個選項都說說原因?)

題目長又多,拜託了!!!

2006-08-04 18:53:58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涵昱 1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1.某位學者描述中國史上的一種制度是:''雖無相名,實有相職.既有相職,卻無相權.既無相權,確有相責.''他指的制度應該是下列何著?A漢代的內外朝官制B唐代的三省制C明代的內閣制D清代八旗制度

漢代還是有宰相這個職位(宰相職位從秦~明太祖) 明太祖的時候已經廢丞相了
所以'雖無相名 實有相職 既有相職 卻無相權 既無相權 確有相責.''
內閣制度取代了丞相的權利與義務

2.春秋戰國時代,農業發達的原因不包括哪一項?A政府的鼓勵B鐵工具的出現C牛耕推廣與犁的使用D肥料的大量使用

戰國時代 商鞅就實施"廢井田 開阡陌" 而且也獎勵耕織 鼓勵人民生產
肥料的使用從春秋時代就開始有了喔~

3.漢武帝獨尊儒術,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當時儒學的某些觀點,與漢武帝的政治意圖相契合.以下哪一種論點最可能符合漢武帝當時的政治意圖?A孟子強調民貴君輕,有助於漢武帝強化其統治的合理性B春秋公羊傳強調大一統觀念,可作為削弱諸侯王的依據C天人感應說強調帝國萬世一系,符合和帝國的統治利益D強調禮制
的儒學有助於維護貴族是家之利益,鞏固政權.

因為漢朝初期採的是郡國並行制 大部分諸侯的權利都很大
公羊傳強調的是大一統觀念 就可依照此學說來削弱諸侯的勢力

4.關於歷代相權的敘述,何者正確?A中國的宰相制度主要是由制度來掌控全局B'中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君權與相權衝突的結果C相權演變的結果是時代愈後,相權愈重D宰相制度演變的法則是外朝取代中朝

之所以會有"中朝"的形成 是因為內朝(皇帝)與外朝(相)之衝突
為了避免衝突的產生 因此有"中朝"的設立

5.何者不是武帝對文治之蒸的貢獻?A獨尊儒術B首先設立太學C開使用聞人為宰相D開始設立博士官

ABC三選項均為漢武帝所創
博士官的話在戰國時代就有設置的紀錄樓~

戰國時代,齊、魏、秦等國均設置博士官,秦置博士官70人,主要負責禮儀,也參議朝政。漢沿置,初置員甚少,也不為人所重。漢文帝即位後,增設博士官至七十余人,儒士為主,雜以他士

而漢武帝設的是"五經"博士 所以有時會搞混

2006-08-05 19:51:56 補充:
恩~謝謝你的誇獎樓~^^~
不過我覺得歷史系的學生講的很詳細ㄋ
講的細節比我還多= =

2006-08-04 20:49:3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aron 6 · 0 0

1. 漢代官制因襲秦代採「三公制」,分別為丞相、太尉與御使大夫,西漢武帝時,太尉改為大司馬,由大將軍兼領,東漢光武帝時,鑑於權臣竊國(王莽曾以大司馬大將軍攬權)一切政務全歸「尚書」負責。所以你說的被架空,正確來說應該是「權移」,政務歸尚書負責,皇權的確有擴大,但相權依然還在的!
而為什麼是(C)明代內閣制? 明清兩代都實行內閣制。明太祖廢丞相,皇帝集相權於一身,明代雖設置大學士參機務組成內閣,但只有票擬之權,清代雖設有軍機處,但僅止於決策,不能下達命令,正符合題目「雖無相名,實有相職.既有相職,卻無相權.既無相權,確有相責」。

2. 中國歷來都是重農抑傷的社會與政策,這個情況直到宋代才稍微改善。政府的鼓勵,舉例來說,如戰國時期眾家變法的內容就可以知道

魏文侯
1.李克定法典,掌理農政,提倡盡地力、實行平準法。
2.西門豹飲漳水灌溉,國內大治。

秦孝公
1.鼓勵耕織,獎勵生產,凡努力耕織,生產栗帛多者,免族徭役,經營末利(工、商)及怠惰者收為公家奴隸。
2.開阡陌,鼓勵人民開墾荒地,政府計田收稅。

而肥料的使用從何時開始,這個…我就不太清楚了…中國自古使用自然肥料….不知道是哪位老祖宗發明的…(不好意思,小女子無能阿)

3. (B)和(D)剛好可以作對照。自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治者的目標與政策都在於求國家的統一與君權的集中,削弱諸王勢力為必然,所以(B)是正確的。而國內世族通常掌有資源與人力,有時會阻礙君權的集中,維護貴族世家之利益也就非為其考慮因素了。

4. 「中朝」與「外朝」形成於漢武帝時,形成的根本原因,即是君權和相權衝突的結果。因為漢代丞相擁有決策、司法、行政各項大權,有時皇帝的意見與之不合,也會遭到拒絕。漢武帝為了進一步實行中央集權,獨攬大權,使召集許多人才到自己身邊,做為高級幕僚,此即「中朝」的產生。所以(B)是對的。

而宰相制度的演變方式則是「君主的私臣轉化為公職的宰相,中朝壓制外朝,丞相職權被侵奪,往復循環無已。」

5. 是「文治之爭」嗎?文治,狹義來說也就是「大力培養文人當政」
(A)(B)(C):武帝即位即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採董仲書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而公卿大臣,亦多用儒生。雖然漢武帝實行文治,但也抑制了相權與人民的思想。
(D)博士官方面,孝文時已有三博士官:詩博士申培公、韓嬰。及書經博士歐陽生。孝景時,又有三博士官:詩博士轅固生及春秋博士董仲舒與胡母生。因此,到景帝時,詩就有三家,而春秋也有兩家。武帝建元五年春,置「五經博士」,就是增加禮經博士官及易經博士官。換句話來說,D選項的「開始」設立博士官並不是武帝的貢獻。

2006-08-04 22:35:0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f, 2 · 0 0

1.C---因為漢代有丞相名.所以不是A
3.最可能符合漢武帝當時的政治意圖?的話B會比D來得更貼切
削弱諸侯王對他的統一執政太重要...D的維護貴族就不只是皇室.還包括諸侯

2006-08-04 21:03:3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