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很多修佛的在家人或出家人,希望自己能修福慧,希望來生更好或者死後能往生西方,甚至從此免於輪迴之苦,雖然人都有欲望,但這也沒什麼不對或害到人,但這樣想好像又流於有所目的有所求的機心,修道中人想要免於輪迴之苦,這種想法也是外道、不可取的嗎?

2006-08-03 14:40:10 · 11 個解答 · 發問者 ? 7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11 個解答

楞嚴經裡就有提到這問題,應該說所謂的外道,即是心外求法~妙就妙在,當凡夫不識自心的本性,即便是佛法或是任何心所求的境地,都算是心外求法,因為所有由思想或是無名而來的心念,都會成為由我執所生出的"概念"~如同不視佛陀的覺悟妙境,而單純將佛陀當阿斯匹靈,疼痛時就吃一顆~~和參拜外道神祈,兩者之心並無不同,但由於境界的差別,因此當此愚童持齋心開始趨向佛教正法時,就會開始由心外求法,乃至從我執所認知的"免於輪迴之苦"或是將佛陀當作是"神祈"般的參拜之心~進入到佛法中,向內觀照,徹見五蘊皆空,進而破我執,並生起般若智慧,不以我執所產生的"解脫概念"而趨向真正破除我執,行佛法種種正道,生起種種智慧,此時對於當初凡夫時所生起的"解脫概念"則開始消失,進而產生真正的"解脫行"~如此才不算外道
簡單講,凡夫之地有如迷夢,迷夢之中,不管夢中的現象有多麼真實,也會引起種種的苦痛,有如同真實般的相,但畢竟都不是真的~~除非直到真正清醒的那一刻
佛說種種法門,種種解脫行,種種佛智,不管如何說,對聽者都是一種由我執和過去經驗所生起的"概念"~而這些概念又會進而加深我執,說法者與聽者其實是各在兩個世界,因此佛法的體悟來自受持者宿世累積的慧根與修行時所生起的體驗,才能了解佛陀的法意~~因此當把佛法當知識或學問來了解,不深刻修行,空講理論~縱使能說服天下人信佛法,在死前的一刻,仍要受輪迴之苦~
如此即是差別~請各大德指教~

2006-08-03 20:50:4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2 · 0 0

想離苦得樂 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如果可以選擇 你會讓自己痛苦嗎

然而 只有 佛法 才能真正教人解脫痛苦

2006-08-10 17:05:3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ppleapplehuang 7 · 0 0

這種想法是仍有所執,
但並非外道,
亦非不可取
(但最終仍需(會)捨棄。)

2006-08-06 11:35:41 補充:
>>何為外道?何為內道?何為可取?>>契緣罷了!善分別則皆外道! ======================================>>何為外道?================依佛所說~~外道不是指邪魔歪道,是指不能達到究竟涅盤者。 這不是大而化之的說:契緣罷了!也不是自起執著分別之心,而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能不能指引我們達到究竟解脫!

2006-08-06 11:39:41 補充:
〝修道中人想要免於輪迴之苦〞這裡對苦樂仍有所執,所以並非究竟。但一般人要有想修行的的動機,這不妨是一個緣起,所以並非外道,亦非不可取。.

2006-08-06 11:44:42 補充:
>>何為外道?
================
依佛所說~~外道不是指邪魔歪道,
是指不能達到究竟涅盤者。

這不是大而化之的說:契緣罷了!
也不是自起執著分別之心,
而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能不能指引我們達到究竟解脫!

〝修道中人想要免於輪迴之苦〞
這裡對苦樂仍有所執,所以並非究竟。

但一般人要有想修行的的動機,
這不妨是一個緣起,
所以並非外道,亦非不可取。

2006-08-04 22:12:5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PINE 5 · 0 0

修行的目的是在了生死出三界免於輪迴。但是什麼是了生死出三界,這就非我們的意識所能知道的,因為意識是在生死輪回當中,了生死出三界是出離生死輪回的,因此有了生死出三界免於輪迴是修行的目的,也是基礎。
這個基礎要能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也就是修行要有方法。
華嚴經中有無量無邊法門︰首先行法「下手處、過程、目標」三個要同時並行。華嚴經一佛乘的修法是從根本起修。一般經典是以支末為方便法門來修,例如「藥師經,地藏經,普門品,彌陀經」等都是支末方便法門。不論任何法門必須知道用心的方法,是要善用其心引出自己自性的性德,才是真正的方法。能夠應用方法,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誦經也是如此,要透過文字、穿透文字,把真正的法意解讀,諸法實相就現前。因此誦經、念佛、打坐等都是媒介,它不是方法。方法是有無量無邊多,乃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接觸的方法,都是法門。所以法門是非常具體的,我們不可把媒介當成法門。我們是要藉著媒介進入實相,這種用心才是真正法門。再如「念佛」要藉著念佛的媒介,能夠清清楚楚的念,並且清清楚楚的聽念佛的聲塵,同時自己的覺受要能清清楚楚。這個時候「聲塵進入耳根」會在「念與聽」之間,產生觀照,這個時候就是耳根圓通,這種是從外境而圓通的。也可以從內境來圓通,那就是由內心「憶念」佛號,「憶念」的發出內心清清楚楚,「唸」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這三者會產生觀照就能穿透進入實相,內心就會清清楚楚,這就是從內境的耳根圓通。如此六根或六塵都是方法,心自然就在道上,一切起心動念就無不是道場,這個時候一切世間法皆是出世間法。如此自然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免於輪迴。
因此在初期作意修行時是必要的,有免於輪迴的心引導,才能趨向於菩提道上。當上了菩提道,就進入空性,自然不會被牽制住。就能夠在殊勝的境界中浸泡。這種浸泡就是努力。而這種努力就在不努力中。這種不努力並非不要努力,而是盡一切努力到達忘我之境的不努力。進入忘我之境就一切放下了,所留下的就只有進行 。這就是不努力的殊勝境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作意修行到達不作意修行而雙泯的狀態。
不作意修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這是華嚴經梵行品法身大士所修的,但是它還告訴我們要作意修行。這就告訴我們修行必需卯足全力去衝刺,才會有所成就,才能夠進入不作意修行 。此時就能夠神通自在,無盡無邊的佛國士就任你傲遊。這就是破我執與法執的方法。如此因果六道輪回就與我們無緣,如此一切起心動念就無不是道場,這個時候一切世間法皆是出世間法。
請上本人網站︰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或離世間品。作為聞思修的基礎。
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08-04 17:00:0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死在外道---不想免於輪迴之苦
死在内道---輕視外道初階修行

2006-08-04 10:27:28 · answer #5 · answered by 老番顛 6 · 0 0

大自然充滿各種生命體,各物種生命都表現"成住壞空"循環不己,無論你即身成佛,或返樸歸真的真人,或成了人間天使,這個人的生命仍要在這自然法則輪廻不己.脫不了這種現象現.在這輪廻的過程中的一小段"人生"有人覺得苦有人覺得樂,先解決覺的苦的這群人的苦:有人從內心的苦因及苦所形成的惡性輪廻著手去改進稱為內明有人向外求神佛上帝仙金母來保佑來滅苦,這一種稱之外道請參閱 http://home.kimo.com.tw/chiu1951

2006-08-04 07:18:50 · answer #6 · answered by 平 常 7 · 0 0

"先以欲鉤牵 為使入佛智" ˋ 這"欲" 是善法欲 是行的原動力 無自利利他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的"願" 則無目標無毅力 不能成就
到了體證真理法則後 自然能捨 無欲無求
外道 不講斷生死超輪迴 這是佛道與外道不共之處 ˋ 開悟者 像佛陀 已肯定不再生死輪迴 但他49年到處扥缽說法 隨機隨緣 慈悲利他 無"我"無私 無所求ˋ 這不是很 偉大崇高的聖人嗎 ˋ 但是佛陀 在成道之前 也是歷盡千辛萬苦 他雖有欲求 卻是為解脫眾生之苦迫而努力

2006-08-04 06:56:00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3 · 0 0

修道中人想要免於輪迴之苦,這種想法也是外道、不可取的嗎?是的,只要是「欲求」,無論欲求的是情愛金錢名望地位,或是欲求開悟成佛,都是一樣在欲求。只要有一念「欲求」,我們就偏離了真如本心。無論欲求的是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或者求的是往生極樂,凡有所求就是外道。修道之人要到悟無所求,既無可成之道果,亦無可欲求之人,能所兩者俱無,此時方入正道。但就初發心者而言,沒有人可以從一樓直接跳上二樓。一級一級的階梯是需要的。對佛道企求的欲望就是那個階梯。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是必須的方便之道。

2006-08-04 06:55:09 · answer #8 · answered by 柳一刀 7 · 0 0

是可取的,不是外道
夢裏的人,想清醒,是動機
然後尋找清醒的方法
清醒的方法,最起碼會叫你別再作夢了
所以當你找到清醒的方法時,就開始去學習你找到的方法
""但,因為你當初想清醒的這動機是存在於夢中
而那清醒的方法最基本是要你離夢,所以當你找到方法學習時,這夢中的動機也必須放下了,如此才能離夢!""
方法==>就是佛法(佛教下來令偶們清醒的方法)
去法執===>指的就是你要清醒時,必須放下夢中記住的方法
方法只能照做,然後等待清醒,不能一直死記,那會令你一直在夢中滴!
淺見,您參考參考

2006-08-03 18:41:20 · answer #9 · answered by 松沙小 7 · 0 0

佛經有云:[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皆因妄想執著,不自證得],佛教所指的[執著]是有特定意義,主要是指[我執]及[法執],即是對自我中心及一切違背真實的虛妄世界貪戀不捨,不可濫指一切問題,

2006-08-03 15:17:04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 1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