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四時判教之說,那四時?藏通別圓又做何解?
有三時判教嗎?

2006-07-29 19:48:45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帳號被盜用 1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3 個解答

天台應該是五時八教,所謂五時是指(華嚴時、阿含時(又稱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而八教是指化法四教(藏教(小乗根器,又叫做三藏教)、通教(根器中有大小乗的根性,因此稱為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二教)、別教(單獨只有菩薩,因此有別於二乘人)、圓教(乃空假中三觀圓融無礙,)和化儀四教(頓教、漸教、祕密教、不定教)
此是天台宗智者大師將釋迦摩尼佛一生說法分成五個階段即五時也,教導眾生做兩種分類(化儀四教,佛陀教導眾生之方式 ; 化法四教,佛陀教化眾生之教法內容)。
另外三時判教是佛教中觀、瑜伽兩個學派,對佛法經教分別大小深淺評判的用語。判教就是各宗對整個佛教總的看法和分判,各宗對釋迦一代教法都有自己的主張和判釋而各各不同。
三時判教,由於印度傳來的中觀、唯識兩家見解主張不同,所以其內容也各不相同。瑜伽唯識宗的三時教,把釋迦一代教分作三個時期,即第一是《阿含》小乘教,明法有我無,說諸法緣生實有;第二是佛說諸部《般若》,明諸法緣生即是性空;第三時是說《解深密經》等,明三性三無性,空有具陳,為中道教。此三時判教,即是深淺次第,初時說諸法是有故淺,且偏於有;第二時說諸法性空,談理較深,又偏於空,即各執一邊,皆是不了義教,只有第三時,雙彰空有,不落二邊,才是中道究竟了義之教。這就是瑜伽唯識宗的三時判教。
印度中觀派同樣以三時判教,但主張不同,中觀宗的三時判教謂釋迦牟尼初時在鹿野苑,為小乘根執說四諦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時為中根人說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第三時為上根人說甚深般若,無相大乘,明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究竟了義。此三時教也是深淺次第,謂初時為破外道自性等計,故說法從眾緣生名之為有;第二為破小乘諸法實有,故說依他緣生之法名為假有,因中根人怖畏真空,故猶以假有而接引之;第三最後方就究竟大乘說此緣生即是性空,究竟平等為最上乘。
  此二宗雖各判三時教,但我國流行卻是唯識宗的三時判教,因為玄奘去印度留學,回國後大量翻譯弘傳瑜伽學派,唯識思想蔚成大宗,所以盛行於世。中觀學派的三時判教,在唐代雖也傳入我國,但因沒有學派的繼承弘傳,所以後來就少聞於世了。

2006-07-29 20:30:1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龍哥 6 · 0 0

立四教者︰以天台智者.承南岳思大師為主。
其四教所詮,即四種四諦︰一、生滅四諦‧二、無生四諦.三、無量四諦.
四、無作四諦。
其分為藏、通、別、圓四教。
一、藏教︰其因緣之言,通於四教。因緣故生滅.因緣故即空.因緣故假名.因緣故中道.因緣為主。言生滅四真諦理者,苦以逼迫為義.集以增長生死為事.道以除患為功.滅以累盡為名。有苦可知.有集可斷.有滅可證.有道可修。迷則苦集生而真道滅。悟則苦集滅而正道生。有可生滅,故云生滅四諦。苦定是苦等,故得名真。
二、通教︰通者同也.三乘同稟故。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理.是摩訶衍之初門。正為菩薩.旁通二乘。故法華云「我等同入法性」.肇公云「三乘同觀性空而得道也」.即三獸度河,一水無二耳。從緣生法,無性即空,非色敗空.不要析破,故云即空。若約中論偈明四句︰初教即因緣所生法.此教即我說即是空.第三亦為是假名.第四亦是中道義。故此云因緣即空。言無生四真諦者,第二種四諦也︰謂解苦無苦,名為苦諦。解集無和合,名為集諦。解滅無滅,解道無道.四諦性空,本無生滅.不同初教有可生滅。

三、別教︰別即不共.不共二乘人說故。此教正明因緣假名,無量四真諦理。的化菩薩.不涉二乘.故聲聞在座如聾如盲


四、圓教︰圓以不偏為義。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別。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為圓。此教言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者,即中論第四句亦是中道義。而言不思議者,佛性中道故。又因緣即空故,不可作因緣思。即假故,不可作空思。即中道故,不可作二思。即一而三,即三而一,為不思議因緣。二諦即真俗二諦。中道即第一義諦。三諦義也。又融二諦即是中道。不似通教多約真諦,別教多約俗諦。言事理具足者,通多約理.別多約事。圓中舉事乃是即理之事.舉理乃是即事之理。無理不明.無事不具。
請他上本人網站︰大方廣佛新華嚴經3:離世間品。
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07-30 06:09:1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天台四教指天台宗之判教。天台宗之教相判釋,有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二類:(一)佛說法之內容(化法),分為藏、通、別、圓等四教。(二)佛說法之形式(化儀),分為頓、漸、祕密、不定等四教。
化法四教
 (一)藏教,全稱三藏(經、律、論)教。指小乘教。即為三乘人各別說生滅之四諦,以析空觀同斷見思惑,令入無餘涅槃。(二)通教,指諸部般若,義通大小,包括深奧與淺顯之道理。即為三乘人說體空無生之四諦,令同入無餘涅槃。(三)別教,指其它方等經(大乘經)。即不共二乘人說,專為大菩薩說無量之四諦,以次第之三觀破三惑,令證「但中」之理。(四)圓教,指法華經教義。亦即為菩薩說無作之四諦,以圓融三觀同斷三惑,令證「不但中」之理。
化儀四教
(一)頓,指華嚴經所說不歷階次,「頓」至佛位之教義,由化儀上而言,稱為頓教。(二)漸,指阿含經、般若經、方等經等教義,須依次漸修,故稱漸教。(三)祕密,指「同聽異聞,互不相知」,各人聽到與自己根機相應之道理,此稱祕密教。(四)不定,指「同聽異聞,彼彼相知」,而各有不同之理解,稱為不定教。
三教
 此種判教盛行於南北朝以後。(一)南北通用之頓教、漸教、不定教等化儀三教。1.頓教,指不循順序次第,起始即說幽深教法之教,如華嚴經。2.漸教,指由淺入深,由小至大,循序漸進之教法,如阿含經、般若經、涅槃經等。3.不定教,又作偏方不定教、無方教。攝頓、漸,隨機隨時應變之教法,如勝鬘經、金光明經。
 以上之漸教復有其教法層次,故產生三時教、四時教、五時教之說。虎丘山笈法師即分之為三教,謂自佛成道至十二年之中,講說諸法實有之道,稱為有相教,如阿含經;十二年後至法華時之中,講說諸法皆空之旨,稱為無相教;最後於雙樹林之時,有無雙照,而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闡提亦可作佛,稱為常住教。宗愛法師復於無相、常住之間加上同歸教,而成四教;莊嚴寺之僧旻亦同此主張。道場寺慧觀、定林寺僧柔、謝寺慧次等更於無相、同歸之間加上褒貶抑揚教(如淨名、思益等經),而成五教。至於不定教,則智顗分之為顯露不定、祕密不定二種,而各簡稱為不定教、祕密教、加上頓、漸二教,雖成化儀四教,實則仍不出頓漸不定三教。又法華玄義卷十雖載稱此三教南北通用,恐係江南諸師所立,故又有「南中三教」之稱。其中,頓漸二教乃慧觀首立,唯其說法起源甚早。至於不定教,則係後人添加,首倡者不詳 (二)北魏慧光(世稱光統律師)所立之漸教、頓教、圓教。又稱光統三教。1.漸教,為根機未熟者按淺深順序說教,如先說無常,後說常,先說空,後說不空。2.頓教,為利根者於一法門具說常無常、空不空。3.圓教,為上臻佛境者說如來之無礙解脫、究竟果海、圓極祕密等自在法門,如華嚴經即是。立華嚴經為圓教即以慧光為嚆矢
 (三)地論宗所立之立相教、捨相教、顯真實教。1.立相教,為二乘之人所說有相之教。2.捨相教,大品等經廣明無相之理,故稱捨相。3.顯真實教,華嚴等經顯示真實,故稱顯真實教。此說創於慧光之後。
 (四)南山道宣所立之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1.性空教,諸法性空無我,以此理照心,是為小乘。2.相空教,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以此理照用,為小菩薩,屬大乘淺教,如般若經等。3.唯識圓教,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唯意緣知,悉攝一切大乘深義,如華嚴、法華、楞伽等經,攝大乘等論均屬之。以上,前二者為權教,後者是實教。又依此三教而立之三觀稱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
 (五)宋代贊寧所立之顯教、密教、心教。1.顯教,指諸乘之經律論等,以迦葉摩騰為始祖。2.密教,指瑜伽、灌頂、五部、護摩、三密、曼拏、輪法等,以金剛智為始祖。3.心教,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法,以菩提達磨為始祖
 (六)真諦三藏依金光明經(合部金光明經卷二業障品)等所立之轉法輪、照法輪、持法輪。佛成道後七年中於鹿野苑講說四諦之理,稱為轉法輪。七年後在舍衛國說般若等,以空照有,此時具有轉、照二輪。三十年後入涅槃前,在毘舍離國為真常之菩薩說解節經等,空有雙照,此時具有轉、照、持三輪。此為真諦解節經疏之說,出於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五、華嚴經疏卷一。又解深密經疏卷五載,真諦之部宗異論記立小乘法輪、大乘法輪、一乘法輪等三教。初法輪即三藏教,僅指小乘,即阿含經;第二法輪通於大小二乘,即涅槃經;第三法輪僅指大乘,即華嚴、般若等經。此為轉、照、持三法輪之別說。
  (七)唐代玄奘所立之有教、空教、中道教。為法相宗之教判。1.有教,初時於鹿苑等處轉小乘四諦之法輪,說「我空法有」之旨。2.空教,第二時於靈鷲山等說諸部般若,述「諸法皆空」之旨。3.中道教,第三時說深密等經,破有、空二執,而明中道之旨。華嚴五教章中則以此三時分別為轉、照、持等三法輪。又依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載,印度戒賢論師立第一時「人空法有」(有教),第二時「諸法皆空」(空教),第三時「非有非空」(中道教),與玄奘所立三教之內容相同
 

2006-07-29 20:25:4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