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聖人..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可否引申到佛教...[盡信經;則不如無經.]??或者淺一點...[盡信師;則不如無師.]??***如果佛教徒引經據典的說法....卻有人回答[盡信經;則不如無經?]..應該如何回應!您才會覺得圓滿???想聽聽諸位大德的意見...謝謝!!
2006-07-29 10:04:07 · 13 個解答 · 發問者 charlie 7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提出這個問題...和一般佛弟子在說法時,一定要[引經據典],才能表示[真實]...可能有些衝突.....
**但我只是在找一個,能造成[歡喜心動]的回答....沒有好不好對不對的問題....在下不會付諸[投票]..但也可能為了避免不可知的後遺症;果真找不到理想解答,則會刪除題目!!敬請見諒!!!敬請見諒!!!
----非常感謝願意回答的大德.-----阿彌陀佛!!
2006-07-29 13:04:29 · update #1
若以經做為知識,不知實行,實証,利眾,則經只會被錯用,所以說盡信書經不如無經書,就像楞嚴經裡佛陀告訴阿難,雖然礦刧以來人稱你多聞第一,博學強記,卻不如一日實行,法貴在行,若不行法,而以法論法,經論經,只能說是舌璨蓮花,口念心不行,身不行,佛法戒定慧的運用完全沒有實行,身口意的修行也沒有去做,此之能人卻說是佛子,實不可與言!末學學佛近七個月,每天看經6小時,看不懂一看再看,後來卻發現,在經文裡找不到道要怎麼走,於是放棄攻讀改由修行法直接操作,又遇到奥修的文章,使末學了解,原來所有經文的重點都在三十七助道品,活在當下,觀照,可是我們卻常常忽略這些修行法的目的,只想在經論文裡找到月亮,甚至拿著雞毛當令箭,用經論文來論人長短論宗是非,完全不曉,佛法存在的目的是自覺覺他,自尚不能覺,又不用來覺他,學法何益?如此錯用佛法,錯解佛意,實在可嘆..!成天只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自己都不認識自己,還要批評他人,這樣就學法有益嗎?識本心唯一一途就是以三十七道觀照自心!成道不難,能持續觀照自己48分鍾就行了,但要達到持續48分鍾,可不是二天打魚三天曬網就行了,人生苦短,明天會不會來還不知道,學法無有救頭燃之心,總想著還有明天,明天,明天,卻又光顧著批評他人,不求自覺覺他,學法信經信書有何助益?信經信書信師是對初機的人來說,但重點還是要自己去行去驗証,要從頭到抱著經論文也可以,但拿來論人論宗就不可取了!真修道人,常見己過,過能自見,即知他人本無過,若他人有過也是自己之過!六祖這一句,意義很深,他在說用三十七助道品的觀照修行,若修行到一個程度時,就會知道他說這句話的意思了!任何一部經都明示暗示著三十七助道品實行觀照的重要,卻往往被以知識世智辯聰的人忽略,世間古德大師也總是有意無意的提示活在當下,直心,一心,自見,向內觀,不要攀緣,止妄念,止心,念佛,念咒,誦經,不思善惡,不見是非,管好自己,這些都是在說修行是個人的事,要學佛,就要自己去實行,操作,內求,用不著去管他人是對還是錯,要管他人是對是錯,還是要自己先覺了再說,要管他人,有幾個明天可以給你管?希望學佛的朋友能正用佛法,報佛恩,莫錯用心,錯用佛法,傷佛陀的心!
2006-07-29 16:33:4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213 7 · 0⤊ 0⤋
妳的生命就是一本書
一本經
活出生命的極致
從生命去理解實像
2006-07-30 17:23:1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yeast 1 · 0⤊ 0⤋
知且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沒錯。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我以為︰是對學佛落入執入頑空死空者說吧?
一生只知懺(毀)無所作為,只妄想不落因果,忘卻感恩惜福,珍惜人身活在當下自在......終不得真解脫...
無為,非無所作為,是知其所為而順緣自然.....不眛因果....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為佛教
學佛學到處處不敢如實如善言行,反而因為怕造業心生畏懼為人之根本目的,忘記了怎樣生活,不如不學還勉強可活。
如同︰邯鄲學步的故事。
2006-07-30 11:58:2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再想想 7 · 0⤊ 0⤋
後學試答
﹝信﹞﹝願﹞﹝行﹞
是的,
不管您、我讀了多少神聖的文字.....
不管您、我說了多少神聖的話語.....
如果您、我不依照那些話來行動.....
那麼這些神聖的文字、話語對您我有甚麼好處呢?
多【聞】
正【思】
勤【修】
實【証】
對了
好像跟【止苦】無關的,都不是佛陀所要說的......
所以
佛經語意,必須是真﹝信﹞、切﹝願﹞、如﹝行﹞,才能止苦而得真常樂。
故
能[引經據典],當然是最好,但別煩惱....
因為
佛陀當年開示眾弟子時,也沒經書給他引用咩..........^^
六祖慧能大師曰:【經】、徑也。
.
2006-07-29 19:17:3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3 · 0⤊ 0⤋
小弟認為閣下出題滿有意思
衹要在知識+[佛教區]流覽半小時
看看那些執著的言論,真有那種感慨
2006-07-29 18:12:47 · answer #5 · answered by 丫丫 7 · 0⤊ 0⤋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中記載的是先人的知識、智慧,先人的知識、智慧是行萬里路而來的,所以有萬卷書可讀,問問現今出書人,書是怎麼出的吧~~~萬卷書中說著萬里路的過程、景緻、結果等等,萬里路中行出萬卷書中的瀟灑、風流、磅礡等等,小時候有學過造句吧!?因為.......所以........,剛剛......結果......
達摩祖師的故事中不是有『皮、肉、筋、骨、髓』的說法嗎??參參看吧~~~以達摩祖師為書的比喻來參參看吧~~~反正人人都可以是本書~~~
2006-07-30 15:20:53 補充:
齊桓公與車伕的故事!?若無心!!死人活人皆一般吧!?"車伕說:我還活著,要把我數十年駕車與修車的經驗教導我的兒子,我都無法把經驗交給他,活的人都無法教活的人,死的人怎能教活的人呢?"等到您兒子想到了時,您還在嗎??經驗是要心領神會的,是要意識打交道的,死人有心留經,活人有心學經,有何不可??活者有心交經,死者有心學經,有何不可??所以就晉用管仲,使齊國富強!?
2006-07-29 18:05:14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7 · 0⤊ 0⤋
經不同於一般的書︰
一般的書屬於知識的範圍領域。經典及佛經,是屬生命的的領域。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一般的書是有次第存在,它必需從首循序至尾研讀,無法從半途去明瞭的。但是東方佛經,包含(論語、四書、孔孟、朱子百家、老莊等經典及佛經),是可以於其中任何一卷入都能了解的。因此可知一般的書是屬識性的範圍。經典是根性的教育。因此只要是經典就任取其中一部來看,都是人生生命本能的一種體驗。所以在經文中是無深淺的。深淺是屬對立的.就是識性的。根性是生命的本能,因此是沒有次第的。學佛就是要訓練我們對生命的體驗。生命是總體的,是無法分次第的。因此次第就是一種知識,知識就不是佛法。所以我們絕對不可把生命的本能轉變成知識,否則災難就到。
舉例︰
一、西藏被共產黨赤化之後。共產黨就令人編造一部偽經,說「 喇嘛往外走,鐵鳥(飛機)能飛上天,西藏就開始大富欲」。這就是說:西藏喇嘛必定亡國是天定的。這個就是人的識性作附和,去做那種不當的傳述。
二、我們常看到一些標語︰「耶蘇復活了」.意思是說:耶蘇的精神已經存留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或者說:像耶蘇同樣成就的修行人,會再度出現.並非耶蘇的肉體會再活起來。也不是要你去信死去的耶蘇思想。
三、如當年「齊垣公」坐在寶座上看書 ,他的車伕就問他說:大王你在看什麼書。他就說:我在看古聖先賢的至理名言。車伕又問,那個人死了沒有。他答:當然是死了。車伕說:大王怎麼看死人的書呢。齊垣公就怒責車伕是什麼意思。車伕就說:我還活著,要把我數十年駕車與修車的經驗教導我的兒子,我都無法把經驗交給他,活的人都無法教活的人,死的人怎能教活的人呢?齊恒公體認到,因此就晉用管仲,使齊國富強。
我們現在要學的,不是要去學死的,而是要學的是方法,不是教材。看經典是教材。任何宗教都死在教材裡面。方法是沒有辦法記載的.方法只有口傳的。
四、在太陽系中有幾大行星,這是用以前的方法去測量出來的。現代的天文學家,發現還有許多行星,這是他用佈局的方式,套用公式算的,結果他能找出人類眼睛所找不到的行星。換句話說,那些行星就是應用知識的產物,因為那些行星在未來的一萬年內,對地球沒有任何關係,它的存在對我們亳無實義。
人類智慧所及的,一定是和我們的生命有關的。意識發展是與生命無關的。識性發展出來的東西,是帶來的無窮欲望產生,造就六道輪回而已。因此只要把識性去除,應用佛法離欲斷除煩惱,提昇我們的生命品質,回復到人類生命的本質。由於經典是教材,語言文字本身又有偏執性,那就必須穿透語言文字相,進入到經典的生命止於至善(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不可停留在文字本意上,要進入到法義、法理、佛的境界裡(性空、實相)。如此應用經典,就是用經典而無經可用。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就無法入法理趣,那只是斷垣殘篇,只有更顛倒迷惑。
善知識是法的傳承,也是法藏,心法都是口授,無法記載於文字上的,就如前述,齊恒公與車夫。只能依靠善知識把心法傳承。但是不是偶相崇拜。是依法不依人。因此要依善知識的法。
三藏十二部經是如來所說法,事實上那只是相而已。在大藏經中有部份是印度教的經典,這在古代大德就有所認知。只是受部份頑固佛弟子堅持不予修正,這就是被文字相所轉而不自知的現象。
版面有限不便再提。請上本人網站︰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離世間品︰
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07-29 16:41:50 · answer #7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各位居士大德同修阿彌陀佛:
中國的聖人..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末學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我們對於書本有沒有盡信,如
果做不到盡信那不如不要去讀書,因為你不相信所以你會
毀謗,因此很多大師很多居士出書為什麼沒有人要看,因
為人們不信既然人們不信那他不如不要出書免得後人毀謗
,也可以說如果你講出來的說出來的人家不肯聽不肯相信
那不如不要說不要講,因為說了講了人家不信那不是廢話
嗎!!
可否引申到佛教...[盡信經;則不如無經.]??
很多同修很多初學者善根福德不具足,既然不具足當然佛
陀他就不講大乘法了,所以法華會上三次人家請法佛陀都
說止止不要再問了不要再問了,頓根小智遇到我這個大法
他們不能受持,深怕說出來會讓他們退道心會讓他們退墮
,所以在法華會上可以說有500眾退席,一直退一直退退
了很多的人,最後只留下真實真精真才實料發大乘心的大
菩薩沒有退席。
或者淺一點...[盡信師;則不如無師.]??
佛陀說有四種人!哪四種人呢?聲聞,緣覺,辟支佛,阿
羅漢,意思就是說佛陀沒有出世也會有四種人自己開悟證
果,那我們如果對於(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不能盡
信,那你去拜師可能會毀謗三寶,所以說這些句子只能用
在世間法的問答,不適合用在出世法的問答。
盡信經發願去行
盡信書行萬里路
盡信師奉伺師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能長一切諸善根。這兩句話,不但是學佛人在這一生中能否有成就的關鍵、樞紐,在世間法裡,無論任何行業成功的人,也不離此原則,那就是堅定的信心。學業是否有成就,端看學生對老師有沒有信心。有信心,才能接受教誨;沒有信心,有疑惑、有顧慮,信心就破壞了,一切事都不能成就。請看本期專欄。
誰是善知識?佛。佛不在,依靠誰?經典。佛一生中所說的經論很多,法門無量。佛說法猶如醫生替病人治病,要因病施藥,因此法要契機。雖然法門無量,我們只能學一門。佛講經說法都有當機者,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請看地藏經講記。
2006-07-30 13:49:40 補充:
抱歉因為末學才疏學淺難免講錯話,這
邊頂禮各位大德,希望多多指教謝謝。
2006-07-29 12:19:37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6 · 0⤊ 0⤋
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又云:若云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這是佛菩薩境界 ****並非凡夫境界******
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佛法像一艘船,是我們過河的工具,達到目的地了,工具也要捨。
所以,佛法是幫助我們度過難關的,
既然度過了,佛法也不能執著,也要放下。
要是還沒到對岸 就把船拋棄了
那就大錯特錯了 會淹死的!!
2006-07-29 11:29:15 · answer #9 · answered by 慕西 2 · 0⤊ 0⤋
哈哈!!你的問題很好也很正確。
盡信經的確不如無經!!經典只是讓人到達某一個地步而已,之後便無經典讓你繼續下去。你可以想像假如經典如此重要到極點,而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宗教。
不管是那個宗教,所有的經典都是一樣的。如果你沉迷於經典之美那你怎麼更上一層樓!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青出於藍更勝於藍』這句話,他們也是將經典之意留存而將經典之字丟棄。
2006-07-29 10:35:28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 7 · 0⤊ 0⤋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是叫你不要再一直只系在那裏看書,要去做
只是一直在看書,不去做,不如不看
如:地圖===>你沒要去那裏,只是一直在看地圖幹啥
你想去那裏,但系不走,只是一直在看地圖,還系不會到滴
其它的也一樣
重點系,別誤會是叫你不看書,而是叫你看了書,要照書去做才有用!
2006-07-29 10:32:35 · answer #11 · answered by 松沙小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