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家佛教的中道義和空與寂的概念?有那些經典有很詳細的介紹?此外我有疑問就是佛教的慈悲源自無明的力量激發,但是無明是在證得般若智後要破除的對象,那豈不是連大悲心的力量都消失了嗎?儒家的人以此問我,使我突然答不出來,請佛教大德來回應這問題?以便破邪顯正!
2006-07-29 09:09:25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 2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新儒家的牟宗三講的!
2006-07-29 17:03:04 · update #1
他說佛教只能證如不證悲!
2006-07-29 17:04:12 · update #2
我的想法是,佛教講轉識成智,而華嚴經說,因眾生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依這句來分析,轉識成智的工夫是以大悲心為原視動力,轉成無漏智慧,中間是悲智雙運的工夫來運作,所以般若智必定含有悲心的成份,因為是悲心融入於智慧中的運作,所以證如又證悲所,之所以說大悲如幻,是因為全部融入智心中,看它如幻也可以,只是不夠全面,因為它以妙有的方式存在於般若智中,對嗎?
2006-07-30 07:00:17 · update #3
首先答覆你錯誤的觀念︰
佛教的慈悲,不是源自無明的力量激發。以華嚴經是當對佛法信心具足後,也就是十信滿心.能安住在行法上精進。又能行持於三輪體空,又能擴大十波羅蜜,而發起普賢行願,根本智就具足。再來依根本智,修差別智,方便利益眾生.普賢十大願就要堅定,大智慧就具足,此時是憐愍眾生在苦海而以拔濟,大悲心自然產生。此時是有大智慧所起的大悲心,就永不退轉。這是依法正修所得的,不是無明的力量激發的。所以外道的邪思見,是故意扭曲佛法。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云︰
【佛子.諸佛世尊大慈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度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遍饒益。然大慈大悲依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依如來出現.如來出現依無礙慧光明.無礙慧光明無有所依】。又頌云︰【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復依方便立…方便依智智依慧…無礙慧身無所依】。
中道義︰用解門是不著有、不著空、此語亦不受。如用行門解就是【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就是,以「我」能夠跳開去看因緣時,就不是用眼看,而是用真心來看.此時就無我的存在,也沒有第三者存在.只有因緣和合而已。就如一位歌者,當他全都投入唱歌時.他已經沒有我的存在,也沒有歌的存在.只有唱而已。跳舞、畫畫都是如此。對修行者而言,就是三輪體空。這個時候「行」本身,已經變成你的生命因素。在這個時候,就只有唱。唱就是行,而沒有行者.沒有歌者.沒有唱者。
寂…是只是一切法的本體︰例如佛像,我們看到,就僅看到,沒有名詞、沒有形容詞、不副加任何外在因素。就是如此。
空…是因有而有空,也就是說是為了執著於相認為是實有而以空破有。當有破除空亦不存在。此時如果還有空存在,就是頑空。也是邪見。
儒家是以道德為最終為標的,這只是佛法基楚,當然不解佛法,你也不用與他辯,只要把正法告訴他就好,如果他要想知道更多︰請他上本人網站︰大方廣佛新華嚴經:離世間品。
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07-29 18:59:0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在下試解~~~
中道義~~~不離中道,不離兩邊乃不立兩邊,如圓有中心不偏不移方是圓~~~
空~~~一切,是虛,是實,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寂~~~無常,無為,無語,無上,孤獨,靜止,恆常~~~
佛教的慈悲源自無明的力量激發~~~佛、菩薩為眾生慈悲,無明的是誰??眾生慈悲為眾生,無明的是誰??
無明是在證得般若智後要破除的對象,那豈不是連大悲心的力量都消失了嗎?~~~佛、菩薩渡眾生,只因證得般若智??因眾生無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說的是什麼??無緣無大悲??在下自測,若眾生與佛無緣,佛何以大悲??當求破除!?
2006-07-29 22:31:0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7 · 0⤊ 0⤋
中道義和空與寂中道因兩邊而存,先分析世間兩邊義就會了解什麼是中道義何謂兩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個不錯的題材,不過從自己身上了解會比較快寂=常,止,不生滅,靜,定空即中道義,當下,直心,一心,無妄,無無明,觀照,三十七助成道品答案在自己身上,不假外求
2006-07-29 21:27:14 補充:
此外我有疑問就是佛教的慈悲源自無明的力量激發,但是無明是在證得般若智後要破除的對象,那豈不是連大悲心的力量都消失了嗎?起點錯了,結果及言論就會錯,邏輯不是佛法!無明是頭腦,頭腦不是心,悲心是由核心自然發生的,會人工操作而有!般若,六祖壇經裡有說明,迷人口說般若,終日不行般若,無助於解脫,何謂般若,心行也!何謂心行?觀照即能生般若慧,行般若智!http://book.bfnn.org/books/0011.htm#a01
2006-07-29 21:28:18 補充:
修正”會人工操作而有”錯字,會 改 非
2006-07-29 21:32:42 補充:
無明生在不自覺自覺即般若生,不自覺即無明生
2006-07-30 19:32:03 補充:
回覆樓主您說的順序沒錯在開始學佛時,第一個重點是發菩提心,也生大悲心,但此時的悲心就有如世間道得論理一般的成用,形成人們的一個觀念及行為模式而已,而後得開悟時才會起真正由菩提所發出來之大悲心,此時才能真正的了解眾生苦,因了解眾生苦所以悲!因為你已得到光明,由光明裡看到黑暗,真正看到眾生在生死海中掙扎不自覺,所以才會產生悲心,想要幫助眾生解脫!但轉識成智這一部分,是由初學修行開始做起的,也就是觀照,內觀,直心,由這個動作開始,才能見到自性!開悟時自性起用,用即遍一切處,不用亦不著境!
2006-07-30 19:34:09 補充:
但佛子實行觀照之修行時,六根六塵無法染著,因為觀照是由本性起用,能觀照時,不能思考,能觀照時,已活在當下,能觀照時身口意即行直!能觀照時,心所百法不能相應,常行觀照即能成道!菩提心即一切善心,非頭腦心
2006-07-29 16:43:2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213 7 · 0⤊ 0⤋
在下也認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絕對不是起自[無明]的力量!
眾生的[愛欲]才是起自[無明]的力量!
2006-07-29 13:09:0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charlie 7 · 0⤊ 0⤋
中道解釋。即離開二邊之極端、邪執,為一種不偏於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觀點、方法。。中道係佛教之根本立場,於大、小二乘廣受重視,故其意義雖各有深淺,但各宗以此語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則為一致。中道之意義稱中道義,中道之真理稱中道理。中道教(三時教之一)即指中道之教說,以中道為旨之立場稱為中道宗(法相宗主張唯識中道,並自稱為中道宗),觀中道稱為中道觀(全稱中道第一義諦觀,為三觀之一)。又因中道乃表示宇宙萬有之真實相,故就中道即實相之意義而言,稱為中道實相。 (一)在阿含教說而言,因八聖道之實踐是遠離快樂主義與苦行主義等偏頗之生活態度,由此得以完成智慧,趣入菩提涅槃,故稱八聖道為中道。若正確理解十二緣起之真理,因而遠離常見(認為眾生生命主體之我為永遠存續者)與斷見(認為死後全歸滅無),或有見(自然之立場、世間之常識)與無見(虛無主義)等偏頗之看法,故正觀十二緣起,是謂住於中道之正見。前者為釋尊初轉法輪時所說,乃屬實踐上之中道;後者則為思想上之中道。 (二)在部派佛教而言,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九、成實論卷十一等,繼承阿含教說之立場,謂中道遠離斷、常之二見。 (三)大乘中觀派之主張,以般若波羅蜜為根本立場,以遠離一切執著、分別而無所得者為中道。據中論卷一觀因緣品載,緣起之理法是打破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八種邪見(八邪、八迷、八過、八計、八謬、八事之戲論),而闡明空之真理;萬有以順此緣起道理而存在,故離八邪,本無實體,不為執著之對象。如此,離八邪而住於無得正觀,稱為中道,此即八不中道、八不正觀、無得中道、八不中觀。此「八不」即指否定生滅等八邪之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由此得破一切邪執,而顯現諸法實相。八不之中,不生、不滅是其根本,故特別以不生包攝八不。 三論宗基此八不中道之說,說三種中道,即中論疏卷一中就八不中道與二諦之關係加以說明:(1)俗諦中道(世諦中道),從依因緣假合而存在之現象面來說,萬法無實體,是空,但卻以假有之現象存在,故為無生滅之生滅,生與不生俱不可說。(2)真諦中道,從存在本體之真實面來說,萬法皆是假有現象之存在,本體畢竟空,故為生滅之無生滅,不生與非不生俱不可說。以上兩者稱二諦各論之中道。(3)二諦合明中道(非俗非真中道),所謂無生滅之生滅或生滅之無生滅,其實既非生滅,亦非無生滅,而是超絕言語思慮之畢竟空。 (四)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諦之說,主張一切諸法乃超越空、假之絕對,且其本體非為言說思慮之對象,此即中諦。((五)唯識宗立有、空、中等三時教之教判,如解深密經等所說,遠離有、空二邊(兩極端),而完全彰顯非有非空之中道真理之教,稱為中道了義教;偏於有、空之教,稱為不了義教。其所謂中道即唯識中道,即:(1)凡夫所以視有情實體生命之我與構成萬有要素之法為實在,皆因迷情之妄執所致,故是「情有理無」,為「非有」。(2)萬有為因緣之假和合,係由阿賴耶識所變現,即識是「理有情無」,為「非無」。(3)萬有無固定之本性(自性),是為空,故能自在變現,即空是「真空妙有」,為「非無」。依此,宇宙之真相即以「非有非無」(非有非空)之中道把握之,作此主張者稱為中道了義教。 參考轉法輪經、大寶積經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大智度論卷四十三、維摩經文疏卷二十一、摩訶止觀卷三上、卷五上、卷七上、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總料簡章〕(參閱「二重中道」205) p1030
名相空寂
解釋 謂遠離諸法相之寂靜狀態。依法華經卷二信解品所說,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亦無滅,無大亦無小,無漏亦無為。維摩經卷上佛國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 吉藏於維摩經義疏卷二有所解釋,謂不著世間,即善能入於空寂而捨棄其心;亦即雖處於世間而常入空寂。又所謂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離空寂之真義。 此外,於禪林,有「空寂靈知心」一語,意指排遣主客對待所顯現的靈妙之心。〔雜阿含經卷十、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央掘魔羅經卷二、修行道地經卷五神足品、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觀心品、無量義經說法品、摩訶止觀卷四上、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p3480
2006-07-29 14:22:37 補充:
"佛教的慈悲源自無明的力量 "不知你從何處得來 似乎有人自創
2006-07-29 16:02:46 補充:
深論之參考著作ˋ印順導師所寫-----中道 : 中觀今論空 : 性空學探源寂 : 學佛三要 中之"佛教之涅槃觀"
2006-07-29 10:18:49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