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有一天,一位僧人問趙州和尚:

「我是剛加入僧團的新人。師父,請告訴弟子何謂禪?」

趙州和尚問:「你吃過早飯嗎?」

僧人回答:「弟子已經吃過了。」

於是和尚又說:「那你就洗碗吧!」

聽了這句話,僧才恍然大悟。


請問,『禪』在哪裡呢?
請大家一起參一參吧?!

2006-07-28 08:54:25 · 22 個解答 · 發問者 廣結善緣 6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22 個解答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3:「上堂舉。僧問趙州。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州云。爾喫粥了也未。僧云。喫粥了。州云。洗鉢盂去。僧忽然大悟。師云。還端的也無。雲門云。且道有指示無指示。若道有。向渠道甚麼。若道無。這僧為甚悟去。師復云。趙州與這僧。若不得雲門。一生受屈。而今諸方有一種瞎漢。往往盡作洗鉢盂話會了。」(CBETA, T47, no. 1998A, p. 821, c24-p. 822, a1)---《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6:「上堂舉僧問趙州。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州云。爾喫粥了也未。僧云。喫粥了。州云。洗鉢盂去。其僧於言下有省。師云。諸方拈掇甚多。下注脚亦不少。未曾有一人分明說破。妙喜今日為諸人分明說破。喫粥了便洗鉢盂。且道。還曾指示無。黑豆從來好合醬。比丘尼定是師姑。」(CBETA, T47, no. 1998A, p. 834, b10-16)---《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16:「如僧問趙州。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州云。爾喫粥了也未。僧云。喫粥了。州云。洗鉢盂去。僧於言下忽然大悟。當下休歇。便知生死去處。妙喜常說不易。這僧有力量。趙州將一百二十斤檐子。一送送在他肩上。這僧荷得一氣走。一百二十里更不回頭。如將梵位直授凡庸。心裏便怗怗地。興得慈力運得悲願。此是學而知之者。那箇是生而之知者。」(CBETA, T47, no. 1998A, p. 879, a10-18)---《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19:「乍入叢林乞師指示。拈出鉢盂令去洗。行盡千山與萬山。回頭撞著自家底。不須指不須洗。烜爀靈光照天地。而今高挂在虗空。長靈室內展脚睡。(文殊道)。」(CBETA, X65, no. 1295, p. 591, c20-22 // Z 2:20, p. 118, a6-8 // R115, p. 235, a6-8)《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19:「粥了尋常洗鉢盂。奈何依樣畫葫蘆。靈光洞徹河沙界。是則名為大丈夫。(雲居祐)。」(CBETA, X65, no. 1295, p. 591, b12-13 // Z 2:20, p. 117, c10-11 // R115, p. 234, a10-11)《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19:「粥了令教洗鉢盂。趙州此語不相辜。茫茫宇宙人無數。幾箇男兒是丈夫。(慈受深)。」(CBETA, X65, no. 1295, p. 591, b18-19 // Z 2:20, p. 117, c16-17 // R115, p. 234, a16-17)此僧伶俐,在 趙州禪師一句「洗鉢盂去」,便見本來面目-自心如來,且道此僧所見本來面目為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CBETA, T48, no. 2008, p. 360, b1-7) 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名為藏識, 六祖又開示自性能含藏萬法,故又名含藏識; 六祖接著又說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都是依自性-阿賴耶識而能起用;顯然,禪宗所證悟的本來面目-自性清淨心即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也。

2006-07-28 18:56:3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您期待已久的 8891下注網 熱烈開幕囉!

8891投注站以優質的服務領先業界

多位美女客服24小時即時線上為您服務!

8891體育網有優於市面所有運動投注遊戲的 賠 ~ 率

以及免下載專業美女 百家樂、21點、骰寶、各國賓果、餐廳賓果、彩球遊戲

另有數百位真人視訊聊天辣妹與您進行互動聊天還有"精彩"電影喔!

心動了嗎!! 快來體驗市面上最完質最高品質的服務

現在有開放免費試玩喔! 網址 : 8891.NET

2014-09-20 07:40:1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善知識,大哉問!末學提供淺見,供您參酌。禪的真義以及另一個角度(二)失落的環節—真實禪強良禪是前行,為真實禪作準備。兩者的差異,在於透過強良禪,讓覺知心,出離心不強的,使之成強而有力的生命,然後投入生活,〈耕者婆羅門經〉,在現世生活中展現生命之應所作。 若禪者不知在真實生活中,生命的轉變才是真修行,而將重心落在義理的辯論,造成口說心不行,名為戲論。佛學鼎盛而佛法衰微,空談誤人法身慧命。 失落的環節就是真實禪這一段。(本文並不表示「強良禪」不重要,而是如佛陀提示:落實在生活中,口說心行為「真實禪」) 阿含經經文:強良禪:佛告阿難:「初禪正受1時,言語寂滅2;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3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雜‧四七三、四七四)◎1正受:想心都息,緣慮並亡,與三昧相應的禪定,叫做正受。﹁正思惟﹂指正確的思考,亦即思考四諦的道理,以引發正當的欲念,明瞭世出世間的因果,斷集證滅,離苦得樂,是八正道之一。2寂滅:涅槃。﹁寂﹂又叫做滅,涅槃的別名﹁寂念﹂是寂靜的念慮,即禪定。﹁寂常﹂無煩惱叫做寂,無生滅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寂種﹂謂歡喜涅槃寂滅的種性,如聲聞緣覺乘之行人是。﹁寂靜﹂是脫離一切之煩惱叫做寂,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寂靜即涅槃的道理。﹁寂然﹂指寂靜無事的狀態。﹁寂然界﹂是二乘人所證得的涅槃境界。3止:定的意思,禪定的別名。參見第113頁止條。 真實禪: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1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榖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詵陀!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雜‧九一八、九二六)◎1槽櫪:養馬的器具。  

2006-07-29 13:07:3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標題:何謂禪所謂『戒定慧』三學,乃指學佛修道者,欲了脫生死,必須修此三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詮,能防止眾生造作一切身口意之惡業;定即禪定,經藏之所詮,能使眾生靜慮澄心;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詮,能使眾生發現真理而斷愚癡。然而『禪定』並非等於現下所風靡之『打坐』。所以者何?蓋『禪』是梵語禪那之簡稱,華譯為思維修,是欲離煩惱,以思維研修為因而得定者,名思維修;『定』是梵語三昧之譯語,是止心於一境而離散亂之意思。是故,『禪定』者,即如同六祖 慧能大師所開示:內不動心,而外不著境是也。否則,只(止)一念不生,而未(觀)一心研修之『打坐』,即成所謂『枯木禪』,為 懷讓禪師當年呵責 馬祖道一禪師所云:只『打坐』而想成『佛』,如同『磨磚』而想為『鏡』一樣荒唐。由此可知,真正之『禪(宴)坐』,必須如同<維摩詰經>所開示,具備下列諸要件: (一) 不於三界現身意。蓋禪坐之最高境界,是身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但不受三界之束縛,更不能有我在打坐之念頭。 (二)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蓋禪坐之最高境界,是不必進入滅盡定,即能控制自己之情欲與心之意識活動,在日常生活之行、住、坐、臥中,心境仍然保有自在自如,不受環境之影響。 (三) 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蓋禪坐之最高境界,是不必放棄修持無漏道法(小乘所修),而且還能現出凡夫(居士)之相貌去度化眾生。 (四) 心不住內亦不在外。蓋禪坐之最高境界,是要像大乘菩薩之無相禪坐法,入定時不妨礙做事,做事時不妨礙修定,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內外圓融,心無所住。 (五) 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蓋禪坐之最高境界,是在種種邪見當前時,還能如如不動,而且還能修持三十七道品。 (六)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蓋禪坐之最高境界,是在度化眾生時,仍能達到煩惱(不斷)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 由此觀之,所謂『禪坐』,並不是『打坐(只坐在那裡)』,而是要不於三界現身意,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不斷煩惱而入涅槃,若能如是坐者,方為佛所印可。 總而言之,『禪坐』要達到上述之要件,首先須以修習『止觀』為起點,到止觀功夫用到深時,就會得到『定慧』。止觀,必需要並重,不可偏重一邊。設若止過於觀,就會落於昏沈睡覺;設若觀過於止,就會偏於掉舉散亂。在正當參禪之時,要調和均等,坐禪時若發現昏沈,就要用觀照來對治;若發現掉舉,就要用止靜來制止。其次,修行止觀須:(1)尋找一個寂靜地方,容易把心收攝起來;(2)要調劑身體,結跏趺坐,單盤或雙盤皆宜;(3)要調好氣息,徐徐呼出濁氣,吸入新鮮空氣;(4)要調好鼻息,調得不太急,也不太慢;(5)要調心,令第六識不起妄想分別,不思惡亦不思善,不去攀緣外面之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亦不去攀緣內心之法塵境界,至此即是萬緣放下,妄念不起『止』之功夫。,然而,此時萬萬不可徒然空坐,設若只是靜坐,而不去用智慧來觀照,這正像夜裡一片寂靜世界,而沒有月亮光明之普照,是故一定要從止起觀,要離開心意識,提起一句話頭,驀直地參下去。在參究之時,最重要是用自己『本覺理體』,生起一種『始覺智慧』光明,正所謂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來照著這個話頭。所謂『看話頭』,就是用一種方便法門來止息妄心,照明真性,而提起疑情(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對於疑情要抓得綿綿密密,一點都不能放鬆,參禪用功之人,要做一個無心道人,行也不知行,坐也不知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天到晚,二六時中,無不如是,待到疑團打破,見性明心,即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到此方知『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十方諸佛,歷代祖師,無不從此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最後須注意的,是參禪之人還要發大菩提心,且要有耐心,萬萬不能急於求成,越快越好,或求神通,當心走錯路,時時務要突出金剛眼,親見本來人。願與諸仁者共勉之!Wednesday, November 07, 2001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2006-07-29 10:19:1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2006-07-28 13:19:45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1 · 0 0

禪在於您心清淨了嗎?

2006-07-28 12:51:40 · answer #6 · answered by 無所謂 7 · 0 0

原發文者您好, 末學先引用一段我們家師父的開示, 作為給您的答案, 以及末學後面用以引申的開頭.

「禪, 是宇宙的大生命力, 大智慧力, 大造化力」

學禪, 不是去學"禪"這個方塊字的意義, 這樣會落入文字相中, 變成在研究文字. 禪的意義, 便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 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 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

要如何獲得這樣的智慧? 首先要能超越自己身心上的障礙, 在超越自己身心的病痛、無明、執著後, 保持心靈的平靜、清淨, 才能回歸自然的本心, 才能接到宇宙中的這股能量.

那要怎麼超越身心的障礙呢? 要從統一身心開始, 要取得身(物質)心(精神)的平衡, 才能發揮出生命的力量; 在平衡之後, 更要再強化物質和精神的生命力, 再加上在禪修過程中逐漸獲得、開啟的智慧, 就能得到很多不可思議的力量. 在展現這股生命力的同時, 就能逐漸超越身心上的障礙.

若能保有自然的本心, 則行住坐臥皆是禪; 否則它就只是個方塊字罷了

2006-07-28 15:34:56 補充:
上面的內容, 有一部份摘自悟覺妙天禪師的開示, 由末學整理後貼出, 只是為了排版及閱讀方便, 未特別標出開示的段落, 若眾大德、善知識, 或同修們覺得有不妥之處請告知, 感恩合什

2006-07-28 11:32:13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3 · 0 0

見碗知感恩。

2006-07-28 17:41:26 補充:
上一刻受益,此刻當施予。見碗知感恩。
施受不在一定處。亦無施者受者亦無禪可悟。吃飽就幹活,時時感恩。

2006-07-31 12:01:11 補充:
無有大小,疑就是疑。疑就不能找到原點,
走過的就是走過,不管是為何原因原地踏步、止步或後退。
般若大否?小否?
讓我靜心想想自己是甚麼?偽大?渺小?喜悅?想哭?
張開雙臂攤開手心開放自己,無計較、無怨怒、無回報、無輸贏..找到最初的心靈,那∼∼愛..

我們當初都是被愛祝福的孩子。那個祝福也要繼續傳遞下去。
離家久了,終要記得回家的路。

2006-07-28 10:55:25 · answer #8 · answered by 再想想 7 · 0 0

師曰:「何謂禪?」
生答:「蟬就是知了。」
師曰:「知了,那就開悟了」

不知道這樣子有沒有 "蟬"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2006-07-28 10:01:45 · answer #9 · answered by 女子豕者豆頁 5 · 0 0

生活即是禪

2006-07-28 09:21:37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幸福 5 · 0 0

首先我要講
並不是用竹子、石頭弄的東西放在空間裡就會叫禪風空間

佛教常常鼓勵人要參禪,其實「禪」並非佛教所專有,
禪是每一個人的心。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心,當然也就
應該每一個人都有「禪」。「何謂禪」?有四點說明:

第一、搬柴運水是禪:禪不是「眼觀鼻,鼻觀心」,
禪不是只在蒲團上打坐,不是所謂的「老僧入定」才叫
做參禪。禪是在生活作務中,舉凡搬柴運水、勞動服務
,當下就是禪。你能夠從勞動服務裏,把工作的巧妙做
出來,把工作的意義體會出來,把工作的耐煩培養出來
,這就是禪,所以搬柴運水都是禪。

第二、行住坐臥是禪:禪是靜坐,禪也是活動。有時候參
禪打坐是禪,經行跑香也是禪,甚至於吃飯睡覺,都可以
參禪。每天在衣食住行、行住坐臥之中,能夠把心安住在
當下,不為外境所動;能夠不動心,生活裏就有禪。所以
,穿衣是禪、吃飯是禪,能夠把心安住在禪的生活裡,所
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生活中有了禪
,生活的味道就不一樣了。

第三點、方便靈巧是禪:禪不是刻板的,不是呆坐的,禪
不是墨守成規。禪是活潑,是幽默,是方便,是靈巧;有
方便、有靈巧才是禪。像過去古代的禪師大德,他們揚眉
瞬目、舉手投足都是禪,甚至於一言一行、一思一想無非
中道,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無非禪心。所以只要我們有了
禪心,再看世界、看自然、看萬象,一切都充滿了禪機,
充滿了妙趣。

第四點、逆來順受就是禪:在我們的生活裏面,不是順境,
就是逆境。對於順境、逆境,如果都能保有一顆「如如不動
」的心,其實那個就是禪。你能把如如不動的心,用在紛紜
擾攘的現實生活裏嗎?能夠的話,那你就是懂得禪了。

禪是什麼?禪是修行,禪也是生活。能夠從生活中體會禪悅
法喜的修行,才是真修行,這也是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修行。
所以,「何謂禪」?

第一、搬材運水是禪。第二、行住坐臥是禪。

第三、方便靈巧是禪。第四、逆來順受是禪。

以上~是星雲講的~應該夠應付很多人禪是什麼了
我也無法在進一步告訴你禪是什麼
那是各人領悟的一種境界
那是不可說
如你真要我說
我可以針對這玄之又玄的東西不斷地屁上三天三夜
只是你聽的下去嗎
好~關於禪是啥~就此打住

而禪風空間並不是靠元素來硬性界定
我認為有必要先了解一些印中日的歷史關係
不過那太冗長了
請自行前往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s/06/445_482.htm
觀看

2006-07-28 09:02:42 · answer #11 · answered by 坤城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