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道者.萬物之所由也.
詩經: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2006-07-26 17:50:45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tony 1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出於《莊子 漁父》
解釋:道是萬物所由產生的本源,人所有的行為都要依照「道」去做。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出於《詩經•大雅•烝民》
解釋:天賜萬民生命,又授律法,凡能謹守遵行的,就是有德之人
──────────────────────────────
道者,萬物之所由也
《莊子》有一篇文章叫漁父,內容記述孔子遇見漁父,藉著漁父和孔子二人的對談,說明為人不可以追求份外的事務;應該固守自己純真的本性,這樣大道就自然存在了。莊子是聖人,他為什麼要講述一個捕魚人的事情,大家有沒有思考這個問題呢?以往我們的老前輩時常說,在道場上要「暗釣賢良」。在後學年輕時代,正是一個暗釣賢良的時期,想要求道並不是簡單的事,必須是這個人身家清白,本性善良,我們才敢去渡化他。
今天的傳道方式,已經很公開而且普遍化,但是渡化新道親一樣是有選擇性的,這並非我們故意要有所選擇,而是上天的意思。當然每一個人所具有的本性是平等的,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性不分那一個是聖人,那一個是凡夫,這就是平等法,是最公平的,也是上天所給我們最完美無缺的。
《莊子》在漁父篇裏記述孔子和漁父相遇,孔子聽完了漁父講述許多道理,然後送漁父撐船離開。跟隨在孔子身邊的學生有一個名叫子路的,他一直很納悶,最後實在沈不著氣就問孔子。子路說他跟隨老師那麼多年,不管是萬乘之國、千乘之國的大小諸侯,老師都和他們平起平坐,跟他們都是分庭抗禮,非常不客氣;但是今天對待這個漁父卻是必恭必敬,非常客氣,這是什麼道理呢?漁父不過是個凡夫俗子,有什麼地方值得老師如此尊敬呢?
孔子聽了之後就對子路說:「由啊,我怎麼教化你都教化不了,這個漁父不是普通的人物啊!我們不可以有分別心啊!他雖然是個漁父,但是他的道德修養,卻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啊!」孔子接著就對子路說:「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遇長不敬,失禮也。」遇到長輩,如果不用恭敬的心,那就不知禮儀。「見賢不尊,不仁也。」遇到賢人,如果不知道尊敬,那就不仁了。不仁,就不符合儒家修養的工夫,仁者,仁心也,要有仁心,要有先天的心,這才是我們修道的根本。
─────────────────────────────
《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解釋:天賜萬民生命,又授律法,凡能謹守遵行的,就是有德之人
「天生烝民」是說上天創生眾民,都是有規矩,有原則,在人的常則方面就是好德,即是說德是人之所以為人之特性,由此便奠定了中國的德性傳統。孔子、孟子後來重點皆在說明道德之根據是內在於人,孔子指點出仁,孟子指點出性。不論仁或性,由於皆不是從經驗學習而來,所以是先驗的,是人做道德行為的先驗根據。但如要肯定此根據之實在性,必須就道德行為之實踐中把其體現出來,則有實在性,而天道之實在性也是就人之道德實踐中把其保住而不致於落空。所以中國的天道是道德的天道。
http://60.248.86.98/zongsu/culture/9902/magzine_subject.asp?isession=209&iorder=31
http://www.cefocm.org/web/big5_txt/oc4950.htm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thesis/h94-59.txt
2006-07-26 21:36:2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貞宜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