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大我是幫我媽媽問的
請問一下金剛經的涵義是在說啥什麼呢
請詳細一點說明
2006-07-22 17:44:19 · 14 個解答 · 發問者 lowkey 1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十五)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1. 結語與實行之路: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1) 金剛經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宗,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用。故以六祖壇經云: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做為註解最為恰當。(2) 如六祖壇經參請機緣品云:「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故知眾生常執著外相之不同而分別計較,落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繼之執著於「法相」;又斤斤計較福德的多寡、果位的高低層次與所得。而覺者能分別外相(緣起聚散)之不同,亦能穿透外相之不同而看到無分別之大種,故金剛經云:佛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以佛說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但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所以佛要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3)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能力,也是生命的狀態。眾生本自具足,故須菩提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吾等當反思,若眾生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憑何以發?眾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自見己過」、「感受、領悟、覺醒」就是「覺」的顯現,可惜行者常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陳義太高,所以認為從自己內心深處所起的「自見己過」、「感受、領悟、覺醒」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差之千里。事實上,在名相的定義上是可能有天地之別,豈不知「自見己過」、「感受、領悟、覺醒」在本質上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完全一樣,只是一個是小火柴,一個是森林大火,外相雖有不同,但同樣是火,本質不二。是故佛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行者在世,是以此覺覺己之不知,以己之覺,覺不覺之眾生,是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所最讚嘆。
2006-07-26 07:54:0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蓮花開花結果,不曾覺得受池泥污染,根深埋在水下泥裡安靜地吸收養分,以清靜平等心感恩因緣得此花身,花季一過凋萎沈泥以回報土壤,以為延續下一因緣養分,花開迎風展現光與熱不虛度一生。一池的花與泥已共度幾個仲夏實無先後可分。一時的分別現象只是因緣造化。是常也是無常,是空有不二。∼∼我以為?。
2006-07-27 14:30:2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再想想 7 · 0⤊ 0⤋
金剛經的字義相當深奧, 但末學亦不建議就其字義深入研究, 因為, 這樣會落入文字相中
金剛經, 是幫助我們開悟的一部經典, 也是幫助我們學習佛菩薩智慧的一部經典
末學本想再多分享一些心得, 無奈目前修行不足, 無法體會無相實相之微妙法門, 亦不敢妄言解釋經典. 若原發文者有興趣, 可再與末學分享心得, 感恩合什.
2006-07-25 19:53:3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3 · 0⤊ 0⤋
萬相皆為虛妄
即心見性
即心即佛
見心見佛
2006-07-23 19:07:5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yeast 1 · 0⤊ 0⤋
今以此《金剛般若經》為舟航,能渡六道之苦海,而到達諸佛究竟涅槃之彼岸(波羅蜜),故此經乃學佛之徑路也。難怪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造疏及註解者數百家之多,所說道理,各隨所見,見雖不同,法即無二。茲將其宗旨,略述如下: (一) 雖如是(即皆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蓋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一切眾生,性本清淨,無生無滅,故無眾生得滅度。 (二) 若菩薩不住相(即不見有我為能施人,不見有他為受施者,不見中間有物可施,三體皆空)布施,其福德如『虛空』不可思量。蓋菩薩布施,一心清淨,利益一切,為大施主,其不邀福,自然離生死苦,受大快樂,歷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長今,是故福德無量無邊。 (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蓋一切現象都是不真實,故不可馳求,不可住著。但見諸相而不著相,則色即是空,相即是性,性相圓融,無礙自在,如是即見如來(自性),何必滅相。(四) 若於此經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蓋此經乃標榜人空法空為宗旨,若能信者,必是無四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亦必是多生曾在諸佛所,聞思修此經意旨而種善根。 (五) 諸菩薩摩訶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蓋諸菩薩應生真如無染之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如此才能不被物轉而能轉物,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六)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蓋悟實相者,不著兩邊(空、有),不處中道,一切無住,離相清淨,解悟三空(人空、法空、空空),契合實相,究竟涅槃,即名為佛。 (七)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蓋菩提無上道心,即清淨無相心也。菩薩應離一切相以發是心,然後可以成佛。 (八)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蓋佛語真而非假、實而非虛、如如不動、不誑惑、不怪異,所以破眾生狐疑之心故也。 (九)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蓋前者,著於法無由而見真性,故如人入暗,則無所見;後者,因不著於法,眾生由此而見真性,故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以照之,乃見種種形色也。 (十) 若受持讀誦此經而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蓋若能受持讀誦此經,直下見性如太虛空,方知罪性本空,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十一)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蓋人無我者,謂人無本體,因業而生;法無我者,謂法無本體,因事而立;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薩之見識,故云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十二)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蓋常住真心,真性也,即法體空寂,不生不滅,湛然清淨,豈有過去、現在、未來。 (十三)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佛所說故。蓋佛心清淨,語默皆如,遇緣即施,緣散即寂,故本來無法,特為眾生去除外妄而說耳。 (十四) 以無四相而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蓋一切善法,乃佛接引眾生悟明真性之法,若不能離相而修,終不能得解脫,若能離相而修,令悟菩提真性,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五)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蓋如來者,真佛而無形相,遍滿虛空世界,凡其所現,乃隨眾生業緣而來現,故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十六) 金剛經中所謂『四句偈』,究竟是指那四句經文而言?從來諸家論釋不一,茲分述如下: (1)有認為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蓋我謂真佛,性佛,法身佛,視之不見,以色相取不可也;聽之不聞,以音聲求不可也。故若以色相音聲求佛,是人乃行邪道,即非正見,不能見此如如之性也。 (2)有認為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蓋一切有為法於眾生界內,遷流造作,皆是虛妄,終有敗壞,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畢竟不實,故應如是觀,以悟六如之妄,則必離六如以證如如不動之理。 (3)有認為是【佛說、、、即非、、、是名】。蓋『佛說』乃是對於諸法直觀的『有』之境界;『即非』乃是經過深入觀察解悟後所見之『空』義;『是名』乃是了悟諸法緣起性空後的『空有不二』的觀念。 (4)有認為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蓋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相名人相;厭三途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法執不忘是壽者相。有此四相即是眾生,無此四相即是菩薩。 (5)有認為是【不指定經中某四句,任何四句,均可稱之】。蓋佛法本身是多方面的,一句佛法,往往可以演繹出許多不同的義理,而眾生根性也是千差萬別,對佛法領會也就不能一致,故此主張亦頗有道理。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2006-07-23 10:19:5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末學藉此,試著整理思緒”金剛經的涵義是在說啥什麼?”
修行在自己:吃飯.著衣.化緣.洗缽.講經說法,樣樣勤快自己來.
修持的方法:善護念.
起心動念能應無所住,不生法相;最好能如如不動,內心平靜.
修行的目的:在學習佛的證道.
佛的證道在涅槃:
涅槃是圓滿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永遠是清淨的境界.
佛法無邊,但求自性自度.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
一切相,如夢如幻,何需執著幻象?
學佛困難之處:在離相.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要去我相,要去人相,要去眾生相,要去壽者相.
還要去心相,去法相.
真正的學佛是高度的智慧.稱為第一波羅密.沒有思想,沒有憂慮,既無煩惱亦無悲.覺性清涼.
人生修行.證道,為什麼不能成佛?
因為”身見”去不掉!
總覺得放不下這個”我”!牢牢的把握住這個肉身!
不但要去”身見”,去”世間見”,把物質世界.時空觀念.完成去掉!
連西方阿彌陀佛淨土,東方藥師如來國土等世間觀念,也通通要淨空.
一般學佛修道的大毛病,不是以”色”求道,就是以音聲求道.佛說這是人行邪見,不能見如來.
2006-07-23 03:05:3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5 · 0⤊ 0⤋
能分清楚真假,自然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妄心,就能無所住而生清靜心。不生不滅為真(常而不變),有生滅為假,只有妙覺本心是真,除此之外都是假。
2006-07-24 01:09:17 補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相而生清靜心。像蓮花一樣,雖根在土裡,但開花結果卻不受污染,能以出家精神,過入世的生活。
2006-07-22 23:35:27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2 · 0⤊ 0⤋
金剛經只是告訴我們
這個世間的真真假假
告訴我們
人生在世就像在作夢一樣
要發覺內心的覺性
精進修行
南無阿彌陀佛!!!
2006-07-23 01:39:30 補充:
這是一部可以令人破迷開悟的經典熟讀很重要
2006-07-22 21:37:49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2 · 0⤊ 0⤋
金剛經實在是很精彩,光是註解就有幾十家之多,金剛經說空說有,說的是般若智慧。還是自身深入經藏時常讀誦自身去體會,到時就自會知道金剛經在說啥了。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在說什麼?這金剛經中的偈子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但真要有深刻的體會那還是要靠自身努力的去實踐體會。
2006-07-22 19:10:45 · answer #9 · answered by 學澤 1 · 0⤊ 0⤋
大致上是在說"空性"
但這"空性"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啥麼都沒有的"空"哦,,
是在說這世界的一切,只是聚合起來的,還會散掉,壞掉的,不是真實永恆獨立存在的!
好像椅子:是由一段一段的木頭,鐵釘,組合起來的,椅子的本身並不是獨立生出存在的!
那這世界也是由,,中子,電子,質子,,更小夸克來組合出來的,,我們也是,並不是獨立存在的,,,
偶大概只能解釋到如此,詳細點,你要去看其他大師的解釋囉!
2006-07-22 18:04:30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松沙小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