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東西方之刀劍有些興趣,請問能提供我東西方的刀劍歷史嗎?
我比較想要的是(方向):中國刀劍(刀與劍差別、名刀介紹)、故事(刀劍的神話或故事)、西洋刀劍(同上)
※請詳細一點,謝謝
2006-07-21 10:56:28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幻滅永恆* 1 in 藝術與人文 ➔ 書籍與作家
你想知道的是刀和劍的「起源」和「發展歷史」還有它們的差別和故事,我在維基百科上看了很多資料,用我的方法整理給你,希望可以幫助你暸解它們。
‧刀和劍的差別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定義,「刀」是『單刃』的砍殺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較長,脊厚刃薄,適於劈砍;而「劍」是一種『兩面都有刃』,頂端尖銳的可以用來刺擊和砍殺的武器。
‧刀和劍的起源
[刀]在原始社會,古人類就用石頭打製成各種形狀的刀,不僅用刀作為勞動工具,還隨身攜帶作為防身自衛的武器;銅刀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
[劍]世界上許多文明都早從青銅時代開始就使用劍這種武器了,而中國的劍最早源於商代,素有「百刃之君」之美稱。
‧刀和劍的發展
[刀的發展]
-商朝的青銅刀主要用來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與同時代的銅劍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體笨拙,遠不如銅劍精巧鋒利,因此未正式用於戰爭。
-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在當時諸國戰爭中,單純的刺兵器不足以發揮效力,擅長劈砍揮殺的鋼刀的製作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漢朝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佩刀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
-隋唐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朝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三種。唐代制刀不僅注意保持漢民族傳統的製作技藝,而且隨著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還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制刀技藝,促使戰刀的製作更趨於實用。
-而日本古墳時代已經出現鐵製刀劍,名刀劍多為中國舶來品。這個時代,吳(中國東南部的總稱)的刀被認為是最好,對此推古天皇曾作詩讚賞。同時外國的鍛造工藝大量流入使得日本的鍛造水準也大幅上升。
-明朝軍隊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刃部延長,吸收了倭刀的長處,使劈砍殺傷的威力增大。
-清朝,刀的種類更為繁雜,被廣泛應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時代仍然是軍隊的主要兵器之一。
[劍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劍為步戰主要兵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有 55.7厘米。
-西漢時,有超過3尺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劍鋒的夾角由銳加大。
-東漢,劍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此後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並趨於定型,即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後有莖,莖端設環處稱鐔,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飾物。
-隋唐時代佩劍盛行,被文人墨客視為飾物,抒以凌雲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此後劍與道教接上不解之緣,成了道士們手中的法器之一。
‧刀和劍的文化
[關於日本刀的文化]
古來日本稱之為「刀」(Katana),北宋文人歐陽修曾寫下了一首名為《日本刀歌》的詩:「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閒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此詩可看出日本刀在平安時代後期,鎌倉時代初期時已經成被外國認可、併成為日本的輸出產品之一。
古代只有武士才能佩刀,一般平民是無權使用的。武士佩刀一長一短,長者為刀,短者為脇差,兩把刀用處不同,刀是武器用來防身殺敵。脇差則是用來切腹。 按習慣武士出門之前,先會將脇差插在腰帶裡,然後用右手提著刀,走到門口的玄關處穿上鞋子以後,才再將刀插在腰帶裡。
武士到人家中探訪,也會先在玄關把刀解開,然後用右手提著,再進入屋內。用左手提刀進入屋戶表示可以隨時用右手拔刀,是不信任的表現。除非有合理的原因(左撇子),否則也會被視為不禮貌。
[關於東西方劍的文化]
在中國古代,劍被稱作「百刃之君」,常常被當作一種高貴的裝飾品。從皇帝到文人都喜歡佩劍以顯示身份。此外,劍也被當作一種儀式道具,比如在中國道教儀式中,劍常常被作為一種降伏妖魔的法器。而在歐洲,劍被用於冊封爵士與騎士,這個習慣一直流傳到今天。
‧刀和劍的故事
關於刀的故事,你可以看看日本武尊的故事(來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6%AD%A6%E5%B0%8A
...根據《古事記》記載,日本武尊返京前經過出雲國,打算殺掉出雲健。於是,他蓄意與出雲健結交,並將身上配置的刀或成假刀,然後利用兩人在肥河洗頭時,和出雲建提議換刀。之後,日本武尊故意提出比劍的建議,於是兩人便用對手的刀進行比試。由於出雲建佩帶的是對手假造的刀,因此比試時把不出刀,這時日本武尊拔出出雲健的刀,一刀砍死了對手。殺了出雲健後,日本武尊唱歌悲嘆他的愚蠢,並於回京後將一切事蹟稟報天皇...
而關於劍的故事,中國有一個很著名的「季札掛劍」的故事。
http://www.nani.com.tw/big5/content/2003-06/17/content_16407.htm
希望這樣能夠幫助你清楚地了解刀和劍!
2006-07-21 14:10:2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3 · 0⤊ 0⤋
刀與劍的差別是刀只有一邊是鋒利的,而劍是兩邊???
錯了吧,也有單刃劍。
刀劍不是以刃來分的。
2006-07-22 12:55:4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夏亞 7 · 0⤊ 0⤋
刀與劍的差別是刀只有一邊是鋒利的,而劍是兩邊。<多看金庸小說就知道了>
以前都是聽說"干將莫邪"是以自身鮮血鑄劍...
但其實干將、莫邪是很久以前的事,至今的說法有四:
(一) 干將、莫邪乃春秋晚期吳國的兩件名劍,戰國文獻中常有提及。
《墨子》說:良劍期乎利,不期乎莫邪。
《荀子,性惡》說: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
而據戰國文獻之述,干將、莫邪應是銅劍;這也與現今出土多件吳王諸樊、闔閭、夫差,及越王勾踐、盲姑等御用劍皆銅劍一致。
(二) 干將、莫邪變成人名乃後來人們圍繞名劍而編出的民間傳說。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干將乃春秋晚期吳地一傑出鑄劍師,其妻莫邪;楚王令他倆精心鑄劍,幾經辛苦才鑄就陰陽雙劍,陽劍與陰劍分別取名為干將和莫邪。干將將陰劍獻與楚王,卻終被殺。故事結局人言人殊,甚者更添加干將之子赤比復仇的故事。而干將、莫邪劍始終散失,不知所終。
(三) 干將、莫邪乃鐵劍
從《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及唐陸廣微撰的《吳地記》中描述干將鑄劍的過程,干將莫邪似是鐵劍。鐵劍於漢代取代銅劍,大概上述傳說在漢代產生,當時鐵劍盛行,干將莫邪於是成了鐵劍。
(四) 干將、莫邪乃形容詞或解作戟..還有人據引後來的一些斷句片語,指干將莫邪可能是鋒利的形容詞 ( 如王褒《九杯》:"舒余佩兮綝纚,竦余劍兮干將。") ,及指干將莫邪乃戟或戈 ( 司馬相如《子虛賦》:"建干將之雄戟") 。其實這都是後來魏漢辭賦家之所為,不及當時戰國史藉可信。
總而言之,干將、莫邪乃春秋晚期吳國的兩件著名銅劍,並非人名;而與人物構成故事,只起於西漢之後。
p.s.出知識+
西洋劍術的起源
西方開始大量生產劍作為武器使用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朔到維京人所使用的單手重劍。早期劍的使用目的無非是為了在戰爭中大量的屠殺敵人、贏得勝利,因此劍的構造以及使用劍的技巧也隨著如何在短時間讓敵人的身體產生重大傷害而發展。我們現在所稱的西洋劍(rapier)則是在完全不同的目的下所發展出來的。在漫長的歷史中,因應於日益堅固的防具,戰爭中所使用的劍也不得不愈加厚重﹔而就像一般的警察通常不會帶著自動步槍一樣,一般人或者是小型的警備隊並不需要也無法佩帶如此的重型武器。在中世紀後期,一種以個人防身為主的輕型劍被發展出來了,它的劍身細長、適合作靈巧的動作,招式則以快速的攻擊為主。在很短的時間內,這種劍普及了整個歐洲,警備隊、劍客,連一般的市民都開始佩帶這種劍──它甚至成了榮譽的象徵以及服飾的一部分,人們並普遍使用它來作為決鬥用的武器。十五世紀末期,rapier正式被獨立定名,構造也愈加接近現代的造型,而由於在高速的攻防中人們不得不使用劍身來格檔(parry),劍刃因此常受到極大的傷害,於是後期的西洋劍劍身漸漸不再開刃,而利用劍尖削或刺擊。在各式武器日益發達的今天,劍早就失去了它在戰爭中的實用價值,但西洋劍,作為一種公平與榮譽的象徵,卻意外地保存了下來,直到今日。
http://www.osa.nchu.edu.tw/group/group50/fencing.htm
2006-07-21 11:16:0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I Chen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