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之前在書上看過高登歐波特所提出的態度概念但不清楚究竟態度概念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2006-07-20 07:36:34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你猜猜 2 in 社會科學 心理學

1 個解答

社會心理學史家往往將態度的個體化歸因於Gordon Allport的影響。在他的著作《社會心理學手冊》(1935)中,定義態度為「整體的刺激反應傾向」,以解釋對相同情境的不同行為。這個定義和當時的行為主義的旨義相符。

態度的定義:
G..W.Allport(1935):態度是一種心理與神經的準備狀態,他是由經驗而組織起來的,個人對所有事物以及相關情境的反應,都會受到態度引導性與動態性的影響。心理學家將態度的定義濃縮成一個核心的定義---態度是依某個評價向度對某個刺激所做的分類:
情感成分【Affective】:個人對態度對象的所有情緒與情感
行為成分【Behavior】:個人對態度對象的行為傾向
認知成份【Cognitive】:個人對態度對象的想法
態度理論:
1.學習理論:態度可經由訊息學習(message learning)與情感移轉(transfer of affect)而學習與改變的。
2. 認知一致性:當彼此信念或價值不一致時,人會努力讓它們一致。最早的一致性理論則是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
3.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失調論特別探討的態度與行為不一致的問題,失調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動機狀態,當從事的某項行為與態度不一致時便會有這狀態產生。著重於行為如何影響態度,一般是以改變態度的方式來解除失調。
4. 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對失調的挑戰):認知失調理論與自我知覺理論在某些情況都能解釋態度改變;失調理論與比較具爭議、比較投入的議題有關,自我知覺理論與比較模糊、不投入、不重要或新奇的議題有關。
5. 其他一致性原則:人不但會努力使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一致,也會努力使自己的認知和情感一致。我們的信念一部分決定我們的情感偏好,反之亦然。通常西方人較東方人重視一致性。
6. 預期----價值理論(expectancy – value theory):人在採取態度的過程中,對某個立場優缺點的審慎評估,會設法使他們對各種預期結果的主觀利益達到最大。
7. 認知反應理論(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藉著瞭解人面對說服訊息時所產生的想法,來瞭解態度與態度改變的過程。該理論認為:人會用正面或負面的想法(或認知反應)來反應某種立場的各個部分,進而會決定他是否支持此立場。

說服:
1. 溝通者:得到好評價的特性
可信度(credibility)、專家身份(expertise)、可靠性(trustworthiness)喜歡程度(liking)、參照團體(reference group)、貶損訊息來源(source derogation)。
2. 溝通訊息:訊息的實際內容是明顯的影響人們是否接受,有許多變項會影響人被說服的程度--訊息差距(discrepancy)、論點強弱、修辭性詰問(rhetorical question)、重複(repetition)、周邊線索與訊息特徵、扭曲訊息(distorting)和完全拒絕(blanket rejection)。
3. 對象(被說服者):諸如攻擊激起、恐懼激起、自我涉入(ego involvement)、承諾(commitment)、議題涉入(issue involvement)和反應涉入(response involvement)等。
4. 情境:情境脈絡中其他事也會影響說服的成功與否,如立場的預警、企圖的預警、分散注意和免疫(inoculation)等。
態度改變的持久性:
1. 自發性的態度改變:對態度對象有所思考往往會使態度更極端。
2. 態度改變的持續:高可信度的來源產生比較多的態度改變;而低可信度在訊息說服力的反彈稱為「睡眠者效果」(sleeper effect)。
態度與行為:
1. 態度的強度:態度----行為一致性高的重要條件是態度必須強烈而清楚。
2. 態度的穩定性:容易記憶的穩定態度比不穩定與不容易從記憶接觸到的態度更能預測行為。
3. 態度的可接觸性(acceibility):能夠從記憶中接觸到的態度對行為影響愈強烈。
4. 態度與行為的關聯性(relevance):態度和行為有關聯的時候,兩者的關係密切。
5. 態度的突顯性(salience):當態度的強度不高時,突顯性尤其重要。
6. 情境壓力:當情境壓力很強時,態度對行為的影響就不會和情境壓力很弱時一樣強烈。
7. 理性行動理論(the reasoned action model ):行為意向可以預測一個人的行為,一個人對他自己的行為所抱持的態度可以用預期----價值(expectance - value)的架構來預測。
http://scied.gise.ntnu.edu.tw/sta/www/course/scocog/SCOCOG002.htm

2006-07-21 06:21:4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江南樂府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