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裡面說照見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是空。
那麼就是對什麼都沒有感覺囉??
這樣不是變成一個活死人嗎?
該高興的事也沒在高興,這樣不是很憋嗎??
有人可以幫我解答嗎??
因為我對佛教才剛接觸,可能會問出很愚蠢的問題,請各位多包含!
2006-07-16 20:59:28 · 10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心經是在描述般若觀行時的狀態。若我們想要了解般若,唯一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要親身進入直觀狀態。如果我們試圖用頭腦來思維理解般若,結果只會愈思維愈錯、愈分析偏差愈遠,因為當我們在起心動念想要解析「五蘊皆空」是什麼時,那一瞬間就已經錯了。什麼是照見色受想行識皆空?對於色受想行識------就只是看著,照著,了了知,不做反應。這就是觀行時之空義。心經裡面說照見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是空。那麼就是對什麼都沒有感覺囉??般若觀行的行者,所有的覺受依舊在,並非沒有感覺。但是「感覺」自已獨自在那裡生起、自已獨自在那裡分解息滅,但其中已經沒有一個「我」在那裡承受。有喜怒哀樂種種感受的發生,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在那裡。
2006-07-17 07:30:3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柳一刀 7 · 0⤊ 0⤋
我站在湖邊看著湖心, 有人投石入湖,任他激起波動漣漪,經過一段時間,湖面回歸平靜.
----事件是有的,但找不到感受的人--
2006-07-18 15:43:23 補充:
(找不到)感受的人,並不是(沒有)感受的人
這一秒的我,和下一秒的我.本就是無常
又有什麼無我執?還是執我執?
如果這種說法,被認為頑空非不二.
恐怕還是很難跳脫執我執的思慮中!!!
2006-07-18 15:45:52 補充:
(找不到)感受的人,並不是(沒有)感受的人
這一秒的我,和下一秒的我.本就是無常
又有什麼無我執?還是執我執?
如果這種說法,被認為頑空非不二.
恐怕還是很難跳脫執我執的思慮中!!!
2006-07-19 10:10:01 補充:
找不到就是找不到.
執意探討有或無---無意義.
無常就是無常.
心清或心濁-----無意義.
因為這在佛法是講不通的.
感覺不纏缚於心.
內心清明.
分別心已起.
否則那來的不纏缚與清明.
請參考!!!
沒有冒犯我啦.
與大大共研
萬幸!萬幸!
2006-07-17 17:22:2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老爺 4 · 0⤊ 0⤋
心經裡面說照見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是空。
那麼就是對什麼都沒有感覺囉??
1.隨緣真如和不變真如。隨緣真如是一種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隨染緣而生染法,隨淨緣而生淨法;不變真如則是清淨本然,雖隨緣千差萬別的諸法,但它的自性,從無遷變。隨緣真如如波,不變真如如水,不變之水起波相,但隨緣之波並不失水性,以隨緣之故,真如即萬法,以不變之故,萬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無垢真如。有垢真如是眾生所有的真如;無垢真如是諸佛所顯的真如。3.在纏真如和出纏真如。在纏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別名;出纏真如是無垢真如的別名
莫執一切無分別或一切皆空即是實相!當知不分別中有分別
有分別中無分別的空中妙有之真理!
比如以真金製器!金是器,器是金!金是器體!器是金相!
不分別中有分別?不分別的是金體!有分別的是金相
有分別中無分別?有分別的是金相!不分別的是金體
比如母親生三個小孩!不分別的是母親對三個小孩同等對待!
不管小孩善巧或調皮!母親愛護三個小孩的心是一樣的!
母親分別的是三個小孩個別不同名字相貌性情!母親皆能悉數明了!
故母親對三個小孩是不分別中有分別!有分別中不分別!如來對眾生亦復
如是!這是空中妙有的真理!若如來真一切無分別如何能知一切諸法?
如何能悲智雙運救度眾生!若如來真一切無分別與石木何異?
當知不分別中有分別!有分別中無分別才是如來要闡明的空中妙有之真理爾!
照見五蘊皆空!無色受想行識是出纏真如!能超脫生死輪迴!度一切苦厄!
自性四德常樂我淨!非常自在!如如意珠一切任運自如快樂無比!
這樣不是變成一個活死人嗎?
該高興的事也沒在高興,這樣不是很憋嗎??
被五縕業識無明障礙纏住不得自由隨業流轉生死才是活死人!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才很憋訶
被五縕業識無明障礙纏住基本須受以下諸苦
【三災】 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有大小的分別,大三災是世界將毀壞時所起的水火風三災,小三災是指在住中劫時,每一小劫中的饑饉、疾疫、刀兵三災。
【八難】 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裡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脫死;患了盲聾瘖啞的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後,都見不到佛和聽不到佛法。
【三界八苦】 生活在三界中的人們有八種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五陰盛苦】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為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的人身而來,所以說是五陰盛苦,為八苦之一。
色縕:身體生老病死!外在環境污染!四季寒暑!天災人禍...等等而痛苦
受縕:因為感受到內在與外在的生老病死!外在環境污染!...等等而痛苦
行縕:因內在無明貪嗔癡...煩惱不斷!乃至身口意造諸不善業!因外在環境不斷變遷無常....等等而痛苦
識縕:阿賴業識因無明貪嗔癡...煩惱不斷!乃至身口意造諸不善業!成為生死輪迴業識!永無休止的輪迴!好可怕啊!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_^
大德您認為照見五蘊皆空是好還是不好呢?
嗡 嘛呢唄咩吽 賀利
2006-07-17 13:38:2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3 · 0⤊ 0⤋
凡夫五蘊如烏雲蔽日 難見青天 為無明之心
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
照見五蘊皆空 是要去除障礙!!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為餘一覺
此覺性稱為 佛性 佛身 仙體 體明圓滿 猶如日輪 廣大無邊 為金剛不滅
.....................................................................................................
達摩大師破相論
渝州華巖寺沙門釋宗鏡校刻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而始生。及伐樹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省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則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曰:「云何觀心稱之為了?」答曰:「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界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淨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隨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2006-07-17 06:37:0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長胤 6 · 0⤊ 0⤋
照見五蘊皆空 , 是 指 人 的 覺 , 醒 了
真 - 真 , 假 - 假 , 分 不 清 .
地 上 有 一 千 元 , ( 錯 覺 )
撿 起 來 , 摸 一 摸 , 是 真 鈔 . ( 觸 覺 有 問 題 )
考 驗 人 性
人 的 色受想行識 , 有 一 半 以 上 是 錯 覺 .
2006-07-17 04:33:5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christal 2 · 0⤊ 0⤋
照見是指內觀而省悟(能觀之智),
省悟五蘊本來無有可執,
因習性餘依而執於色受想行識,
以今體悟自性如如,故於五蘊無有可執,
渡離五蘊六根執著所引起之一切苦惱。
2006-07-17 04:35:47 補充:
所以照見五蘊皆空不是沒有感覺,
而是智慧彰顯,深知五蘊無有可執之處,
所起之感覺是當下緣起,
但不纏傅於心,不餘依於六根六塵六識之中。
也因此而得大自在,渡離一切苦厄。
舉例來說:
比如某人開車,車若肉身,人若自性,
平時保養車子或是開車,是因緣聚合,
一般人不會執於某種機油讓引擎運轉順暢或不順暢的感覺中吧!
又比如發生擦撞,大家能感受到擦撞時的力道的感覺,
但不會將這感覺執著於心境之中吧!
2006-07-17 19:47:04 補充:
>>依照這位仁兄所言,是不是就像:
>>我站在湖邊看著湖心,
>>儘管有別人投石入湖,任他激起波動漣漪,
>>我雖然見到(即有感覺產生),經過一段時間,
>>湖面回歸平靜,我的內心就如同平靜的湖水一般.
>>因為我只是站在湖邊而不是在湖中受到水波影響?
============================
我雖然見到(即有感覺產生),
經過一段時間,湖面回歸平靜,
但我的內心"自始至終"就如同平靜的湖水一般.
因為無有可執之處..
2006-07-17 19:51:56 補充:
就好像達摩大師,為神光大師安心:
汝心拿來,吾為汝安之。
神光大悟,無可執之心,故亦無不安之心...
2006-07-18 01:48:52 補充:
>>事件是有的,但找不到感受的人
=======================
頑空非不二..
無我執並非無我..
2006-07-18 17:47:02 補充:
老爺大大安安:
也許小弟誤會您的意思,
請勿見怪...
佛法每個人體悟的境界不同,
小弟只是表達小弟的體悟,
感謝您的指教。
記得佛經有過這樣的公案: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2006-07-18 17:47:18 補充:
六根的感覺化為六識,
並非不存在,也並非找不到感知者,
色受想行識於內心了了分明。
但這感覺不纏缚於心,
內心了了分明,但不因此而雜起其他心念。
這樣的感覺跟順境時的安適、
以及習性或習慣後的習慣成自然不同,
比如一樣東西好吃或不好吃,
知覺察知後念頭僅止於此,
無再起其他念頭,
所以內心清明,
也能不執於苦樂兩端。
(所以天堂地獄兩無分別
但並非不曉得那是苦或樂或其他六識五蘊..)
2006-07-19 12:10:10 補充:
>>因為這在佛法是講不通的.
>>感覺不纏缚於心.
>>內心清明.分別心已起.
========================
佛法是不二法門
不執著於有,不執於無
但不執著於有、不執於無
並非不知道有或無
(或沒有"人"來感受有或無)
我說的內心清明
並非說內心執於"靜"的境界
而是內心通曉
不執於五蘊六塵的知覺
我無法恰當形容這樣的感覺
只以"內心清明"來形容他
2006-07-19 12:18:36 補充:
在此小弟是表達出自己的體悟
大大您所說也是您的體悟
願和大大共勉
多積培福慧佛緣,得遇佛世,
能有明師指引救渡解惑
更契合佛道
=========================
這裏改一下:
比如一樣東西好吃或不好吃,
==)改為比如一樣東西的酸苦甘辛鹹
知覺察知後念頭僅止於此,
無再起其他念頭,
所以內心清明,
也能不執於苦樂兩端。
小弟還在學習 以更契入佛法
愚昧之處請多見諒與指教
2006-07-17 00:23:49 · answer #6 · answered by PINE 5 · 0⤊ 0⤋
各位法師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末學要講的是(五蘊皆空),一般來說我們要講經說法的
時候要問過法師法師答應才可以說,但是如果法師沒時間
講的話那就是自己照本宣料,但是因為怕讓聽的人覺得無
聊所以只要用一點生活化的方式講這樣才能達到效果。
其實如果沒有五蘊心那我們就是不能見聞覺知了,所以說
般若智慧不是那麼簡單的,比如鏡子一般人可以用肉眼見
,但是為什麼有的動物他們看不見,有的像蒼蠅蚊子一些
小蟲子他們看不見,一頭就往上面撞下去,所以說五蘊心
有一個可以顯現的不動的妙明真心,所以說古德都是用靈
明洞撤之覺體來形容,但是到了大乘經典幾乎都跟你說沒
有了說無所有了不可得了。
那我們只要一步一步的認識五蘊,慢慢的就可以撥雲見日了
,但是一般我們死凡夫無法修到出欲界天,就是五欲斷了不
在執著了心清淨了,這種功夫就好像鏡子不再照物鏡子本身
是沒有現影像,但是我們凡夫最都能夠做到的是不起心動念
,雖然不起心動念但是那個功能沒有喪失,也就是說我們不
是因為六根才能見的,而是能見在心不在眼,六根見聞覺知
都是我們如來藏性的功能。
那末學還是凡夫但是我知道,什麼是心清淨什麼是染污心,
持戒讓六根清淨也是一種方法,持咒念佛讓心清淨也是一種
方法,如果要說圓通法門就有25種,建議您閱讀楞嚴經,裡
面有很詳細的介紹50種五蘊現象以及如何突破五陰魔障。
請多多指教謝謝
2006-07-16 21:29:05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6 · 0⤊ 0⤋
(一)人體的組織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得的結果。照見,是能觀之智;五蘊,是所觀之境;皆空,是以能觀之智,觀於被觀之境,所獲得的結論。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甚深微妙般若真空的智慧,照見五蘊諸法,原無自性,其性即是真空,所以說:「五蘊皆空」。
五蘊的「五」字,是指色、受、想、行、識等五種。「蘊」是積聚義,積聚色等五種元素,而組織成我們具有靈魂與軀殼的身心。一般哲學家,對於宇宙人生組織的看法,人言人殊。希臘初期的哲學,有以水為化生萬類的原質者。如伊阿尼學派中德黎說:水是萬物本體,因為水有生氣,有活力,時而結冰,時而化水,變動不居,其力弘大,故能產生萬物。
但中世紀經院哲學家們,則說神是宇宙人生的創造者。及至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後,專志於哲學研究的康德、尼采等哲學家,都認為宇宙人生的元素,即吾人之心,因而產生絕對的唯心論;而馬克思等,郤主張宇宙元素是唯物的。總之:唯心論者,以宇宙是一個「包羅萬有,貫通一切,完全理性」的心。但唯物論者,則以為整個宇宙人生,都是物質的東西;除了物質及其規律外,更無甚麼意識的作用,心亦不過是物質的一種而已。
佛陀,認為宇宙人生的元素,不外是物質的條件,配合識心的活動。即是說:人類原始本具的真心,由一念不覺的無明,幻現心理與物質的現象(唯識學所說見相二分);於是因境牽心,由心取境,遂幻現宇宙萬有,情與無情諸法。所以人身的構造,是綜合精神與物質於一體的。但這種精神與物質混合的說法,並非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所主張的心物二元論,而是佛經所說的五蘊論。
1.物質的條件
五蘊中的色法,是物質界的代表,宇宙間大而顯者,如恒星地球;細而微者,如原子電子。大凡科學家,認為有實體存在的物質,包括宇宙間的能量,俱屬於佛學所說的色法攝。
順正理論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
大乘五蘊論說:「云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四大種,是指堅、濕、煖、動等四種物質的特性。亦即是世人所謂地、水、火、風等四種。此四種為宇宙萬有產生必具的條件,故名四大種。所造色,是指這四大元素所構造的一切事物,其中可分為有情色、無情色。有情色,指眾生身體方面的形色,及生活的狀態。無情色,則指凡是眼所見、耳所聞、鼻可嗅、舌可嚐、身可觸的一切世界上客觀的事物,都屬於「色蘊」所攝。今此色蘊,但取眾生由地水火風四大原素所組織成的色身而言。
2.心理的現象
客觀的物質,是離不開主觀之經驗的。由於人類主觀的意識,與客觀的色法互相交涉而發生關係時,便會引生種種不同的心理現象。這些心理現象,就是佛經所說受、想、行等三蘊。比如我們說:園子有一棵荔枝樹,我們怎知道那是荔枝樹呢?其認識的過程是:第一個步驟,先感覺眼前有一棵青綠的東西,這種感覺便是受。其次:聯想起過去曾經見過的荔枝樹,接著把這些影像重現腦海,便是想。再其次,將這些影像和眼前所見的東西比較,對與不對便是行,最後,認識確是荔枝樹,便是識。凡我們認識外界的色,非經過這種程序不能成立。所以色是人類心理的對象,離開主觀的意識,以及受想行等心理現象之外,那客觀是甚麼東西,我們就不能認識了。
受想行又是甚麼呢?受是感受,接受。是人類對於外在的環境,由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例如:人眼前所接觸的東西是美好的,或處身在非常寫意的環境中,便會生起可意快樂的感受。反之,就會引生痛苦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是屬於人類情緒的反應。
想、是一種想像,思考,或判斷的心理作用,往往吸取外界的事物,作為思考的資料。猶如攝影機一樣,能把眼前境物拍攝下來,印烙於識心中,形成所謂記憶,作為言說的資料。
行、包括眾生一切心理活動。是能夠推動人的身心,向或善或惡方面發展的原動力。概括而言:受、想、行,都是意識所附屬的心理作用,等如心理學家所說:感覺、想像、意志等心理現象。
3.精神的主體
識蘊,是眾生精神界的主體,亦名心王。識,是最難理解的東西。倘能了解識之為物,亦即能全盤了解人生的真義。然而識究竟是甚麼呢?五蘊論說:「云何識蘊?謂於所緣境,了別為性,亦名心意,由採集故,意所攝故。」又雜集論:「問識蘊何相?答了別相是識相,由此識故:了色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境界。」準此可知,識就是對外境由分別而認識的心理活動。
初期佛敖,但說六識,所謂眼識(視覺);耳識(聽覺);鼻識(嗅覺);舌識(味覺);身識(觸覺);意識(知覺)。後來大乘佛教,尤其是唯識哲學,愈來愈精密,故有第七末那識,以及第八阿賴耶識之說。
在八種識心中,以第八阿賴耶識為精神的主體,萬物無不從此而誕生。梵語阿賴耶,譯名為藏。
2006-07-16 21:27:53 · answer #8 · answered by 坤城 3 · 0⤊ 0⤋
簡單說,,,
人生像在作夢,不要太在意,這夢裏發生的一切
要把精神用在清醒(解脫生死)比較重要
空===不是把自己當植物人,那去當木頭石頭就好了==不是沒有在作夢,而是不要沈迷於夢中,這樣你才比較有清醒的機會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這兩個字,你要注意
發現或明白,原來這五蘊是假的,不是真實獨立永恆存在的
因你說你對佛教才剛接觸,偶也系粉勉強用白話解釋,,希望您能大概了解,,,
看有沒有別的大大,,說滴更清楚滴,,
偶滴,您參考參考就好
2006-07-16 21:22:55 · answer #9 · answered by 松沙小 7 · 0⤊ 0⤋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見五蘊皆空的目的,在於度一切痛苦與煩惱。
2006-07-16 21:08:28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