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建 制 度 的意思是什麼?
哪裡會用到封建制度
那些人物有用到封建制度
2006-07-12 06:29:50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Howard 3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封建制度(Feudalism),簡稱封建或封建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封建社會(feudal society),意指實行封建制度的社會狀態,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常用的學術名詞分封制、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狹義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於政治制度範疇。漢語對古代中國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稱為「諸侯」(「諸侯國」、「封國」或「王國」),統治諸侯(王國)的君主被稱為「諸侯王」、「君王」或「國君」,也使用「國王」的稱謂; 漢語對中世紀的歐洲,被教廷所封之地稱為「王國」,君主被稱為「國王」。 中國歷史上的分封制傳說中聖王的後裔和商的遺民以及立功的將士,讓他們在地方作「諸侯」,分區管理,輔佐周王,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通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分封制」即古漢語「封建」的原始含義;古文獻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分封制」在周朝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在「分封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即相當於中世紀歐洲諸王國與羅馬教廷的關係,即現代意義上的聯邦的基礎。周王是共主性質的(共主是氏族社會遺留的領袖模式,禹為最後的氏族共主)。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爭霸戰爭的發展,周朝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分封制」開始破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漢朝承襲了秦朝「郡縣制」這種行政區劃管理制度,與秦行政區劃不同的是,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封國制,封國包括王國和侯國,這種兩種並行制又稱「郡國制」,兩漢時期雖郡國並行,但仍以「郡縣制」為主。漢朝初期,劉邦面對拼湊起來的諸侯勢力和亡秦後的六國背景,首要任務是:勉力維持穩定局面,鏟除異姓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調和異姓諸侯王與郡國制的兩極偏差,劉邦與項羽相爭時,先後分封七個異姓王。稱帝後,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後來中央政府及封國之間的鬥爭,延續了很長的時間。漢初恢復封建制,同時又施行郡縣制,使郡國雜處,以相牽制,對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起到積極作用。中國歷史上自三國開始直至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各個時期國家行政區劃管理上不同程度實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體;各個朝代政權穩定以後,封國與侯國實際成了行政區劃體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即使存在軍閥割據政權,大多數情況下,要領受中原王朝的冊封,如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的楚國之國王馬殷,儘管於907年建國,仍舊於927年天成二年)接受中原王朝後唐冊封為「楚王」。分封制: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5%B0%81%E5%88%B6封建社會(feudal society),意指實行封建制度的社會狀態爭議許多中國及西方史家並不認為中國有過嚴格意義上的封建社會,或者認為中國封建制僅限於周朝甚至西周時期但根據馬克思主義史學,歷史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封建社會時期,如歐洲從9世紀到大約15世紀,都算是封建社會時期。而中國從戰國時期開始,也歷經很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封建社會中除了強調土地劃分擁有權之外,通常也有上對下,很明顯的階級制度。封建社會的變化在根本上動搖封建統治的,就是對其生產關係的破壞,農民起義、資產階級革命都是旨在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從而改變整個封建制度)的階級鬥爭。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生產關係——僱用勞動力。最早的資本主義誕生於當時商品經濟發達義大利,如佛羅倫斯、威尼斯等地區。代表資本主義的自然經濟,是以商品交換與商品生產為核心的商品經濟。由於生產的目的由單一滿足轉變為向社會提供產品,從而決定了生產關係將有別於原有的封建制度。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原有的自然經濟受到衝擊,開始解體,農民與手工業者開始喪失生產資料,成為無產階級,再由工廠主——最早的資產階級與他們簽訂僱用協議,形成新的生產關係,僱用勞動力。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對原有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進程,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有能力掃清一切有悖於發展資本主義的因素,如「天賦神權」、「三綱五常」等思想,男耕女織等生產結構,最終推翻封建社會,建立資本主義國家。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81%E5%BB%BA%E7%A4%BE%E4%BC%9A
2006-07-12 07:28:5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老王 5 · 0⤊ 0⤋
封建制度應該建於周朝,但最後也隨著周朝的滅亡,社會環境的改變,使的封建制度瓦解,,最早的發源,應該是從原始人的部族社會開始,再秦朝以前,中國從沒有真正的統一,而是一大堆不同血緣文化的部族散居各地,商朝人或與周朝多少有混到血,但是基本上不能算同一族,所以我聽過有些教授認為,周人才是最早的漢人,商人只是可憐的被漢人欺負驅逐的人...(我是不贊同了,我相信人種起源於非洲,大家都是非洲人),而部族中會有些同盟關係的產生,以對抗別的部族同盟,這些部族會同盟可能是因為生產方式跟生活環境類似,易產生相通的文化,而易互相了解,也可能純粹是因為有共通的利益或共通的敵人,而一個部族會有一個能力最強的人出來領導,一個部族同盟也同樣會產生一個最強的部族來領導,而從炎黃時代到夏朝(商朝大概也算吧),都是如此,商朝的時候,可能就是給於這些部族一個名稱,像是[西伯]之類的,天子自稱是[王],用名稱來劃分同盟內的部族領袖之權力高低.
不過到了周朝就不同了,部族有不少都遭到他們的併吞,而他們底下的諸侯也不一定是本來的部族,可能是[王]的親人,可能是有戰功的功臣,在這些諸侯的背後,有著戰略的目的,武裝的殖民,還有用來確定[王]跟眾家諸侯間的權利義務,以使同盟與國家運作的[禮].不過一切再秦朝的集權中央政策確立後,中國幾乎不復再現封建了.
再來說說儒家吧,也順便把周朝的封建制度借住解釋與儒家之關係加以解釋吧,再當時春秋戰國的天下大亂,大家可能都會想要怎麼樣使天下穩定,因而提出了不同的辦法跟生活方式,例如,墨家就說要愛世上所有人,不要打仗,法家說天下會亂就是因為舊的統治辦法不行,要隨機應變用新變法,兵家可能會說,什麼辦法都不對,不如把部隊練強一點統一天下就不亂了,不過也會出現一些不管天下亂,只要自己活的好的,像是道家可能就會說,找地方躲,別管人家閒事,反正時間會解決一切順其自然,縱橫家會說,越亂越好,趁機發財升官.
那麼,儒家會怎麼想哩,儒家是認為,以前日子過的那麼好,天下太平,現在爲啥會亂哩,就是因為以前的規矩現在都沒人遵守了,所以儒家才會走上提倡復古之法,他們覺得用前人做成功的辦法來治國會比較有保障.
既然儒家要復古,自然就是恢復周朝立國且是[曾經]使天下運作良好的[封建制度]了,而封建制度的運作與基本精神,就是.......[禮].......
所以儒家重禮....還有樂....因為他可以使比較[硬]的禮儀關係獲得輕鬆的調和.
2006-07-12 06:38:5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環環 3 · 0⤊ 0⤋
一般說到「封建」二字,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象徵古老社會的那一個形容詞--「封建社會」,彷彿只要貼上「封建」二字,就足以形容那古老又不堪的年代。不過憑心而論,有多少人是真的知道「封建」二字是什麼意思?
「封建」之說起自於上古時期的中國,是帝王給予王侯建立侯國權力的簡稱。(按:此處之「國」指的是「行政區」,有如現今的「自治區」,與今日「國家」的概念不同。)當功臣貴族得到「封土」、「建國」的權力時,便可以成為一國之君,享有此處軍事、財經、行政的完整操控權力。
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實來自於歷史的必然。傳說中,從黃帝開始,便施行封建制度,建立了數以千計的小國。但近代史學家的研究指出,在周代之前,所謂的「封建」,其實只是帝王在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後,承認既有部落勢力的一種方式,並非用政權或武力建立一個新的侯國。直到周代初期,武王取代商王之後,為了有效監視當時仍有一定勢力的商族,才有了封「三監」的舉動。而後周公平定管、蔡之亂,摧毀了商族的殘餘勢力,才開始大封姬、姜等姓諸侯,在每個既有部落勢力之間,建立以周的宗室、姻親為主體的新國家,以收監控之效。當然,既然是建立新的行政區域,周王當然要給予受封者土地、糧食、奴隸、武器、軍隊等重要的軟硬體,因而這些新建之國除了可以建立武裝勢力作為王室的屏障外,更負有開發新土地的重責大任。
平王東遷之後,進入了東周時期,也就是所熟知的春秋戰國時代。當年武王、周公、成王所封的千百侯國,到這時已慢慢地兼併成為十數個大國,其力量之強盛,已遠非周王室所能匹敵。所謂的「封建」,已成為周王室這名義上的共主承認既成勢力的空頭支票,不再具有實質意義。而各國君主對於貴族功臣,雖然也有封為王侯者,但這實已只是「封君」,而非「封建」。所謂的「封君」,乃指畫出一塊行政區,將此處之租稅賜給貴族功臣,至於軍事、行政權,仍是國君的權力,封君不得專擅。當然,這只是理想中的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封君取得所封地的軍、財、政大權的所在多有,諸如春秋末年魯國的季氏、戰國末年齊國的孟嘗君,莫不如此。
與封君制度的同時,已有部份國家開始施行「郡縣」制度,如秦、楚諸國,但通常是用在新征服或新開發的土地,而非原本漢民族生活的中原地區。這時之所以能夠施行以中央王室直接統治地方的「郡縣」制度,除了君主意識到封建或封君制度所可能帶來的政權危機外,貨幣制度的成熟,也是讓君主可直接統治遠方國土的重要關鍵之一。雖然「郡縣」制度很早就出現,但需要到秦始皇一統中國後,才正式地實行於整個中國,取代舊有的封建制度。
當然,這並不表示封建制度從此消失,從西漢乃至清初,封建制度都曾短暫地出現。但後來的封建制度,儼然成為戰亂的必然導火線,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甚至是清初的三藩之亂,無不是封建制度下的產物。
封建者,封君建國,就是築城,(城)裡有國人,外有野人,以此而衍生一系列的政經社會思想與制度,可謂之「封建」。春秋戰國,因應時代變化,國家社會形態改變,「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衝出來」,國野已難分,而漸有「編戶齊民」的出現,主張橫著看躺著看(台灣)的杜「大」教育部長便有兩篇專論《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可茲參考,郡縣制出現後,封建早已式微,後來雖履有分封之事,但不論是社會、經濟、政治形態早與周代不同。
又,西方有所謂「feudalism」,當初學者不知該用何字翻譯,剛好史書上有「封建」一語,有點像但又不太一樣(其實還是不同的),順手取之延而用之,就成了西洋史通用至今所謂的「封建制度」。
2006-07-12 06:37:2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傑克‧帕德里克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