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灣開港與航海安全有什麼關係呢
是從什麼時候開港
2006-07-12 05:44:47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dane 2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怎麼都沒有人對航海安全的關係做出明確回答勒
2006-07-14 06:10:41 · update #1
繼1841年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被迫簽下第一次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後 , 在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又被迫簽下 天津條約 (1860年) 增開數個港口 , 其中 包含 台灣府(安平) , 淡水 給 英國 法國 美國
這兩次戰爭都是 外國為了商業利益而開戰的...所以列強看中國好欺侮 , 所以紛紛來瓜分利益
1862年 開 基隆 作為 淡水 附港
1863年 繼 安平 淡水 開 打狗(高雄) 普魯士(德國) 亦正式加入 對台的商業利益的取得 , 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和清廷簽訂 商業合約
一時間台灣海峽 遍佈 歐洲的商船 , 在此一時期 , 外國人在東亞都有軍艦進行 商業利益的維護 , 同時 可以武嚇他國 , 當然對當時的航運安全有相當的幫助
由於貿易發達 , 所以許多傳教士 也紛紛來台傳教 , 馬偕 巴克禮 都是在這一時期來台 , 相對於中國本土對傳教士的限制 , 台灣對傳教士而言 , 擁有相當不錯的傳教自由 , 而 知名的 英國博物學家 郇和 也在台灣發現許多 新的物種 , 並加以紀錄 , 為台灣留下許多珍貴的生態紀錄
當時 樟腦 和 茶葉 是貿易輸出大宗(淡水是主要輸出港) , 相對 市場利益也被列強壟斷 , 當時列強還有設立 海關稅務司 專門在收取 貿易稅 , 雖然名義上是 清廷 委託設立代管 , 但是實際收入 , 都進了 列強的口袋了....真詐
2006-07-13 16:48:29 補充:
所謂的開港 , 是開放給外國人貿易....因為以前中國是鎖國政策....不開放外國貿易
2006-07-14 14:33:24 補充:
台灣在清末時期 西南沿岸的海岸線變化很快 , 因為泥沙的淤積 , 使得 優良的港口常常 會有 暗沙 , 甚至有原本珊瑚礁所行成的礁石 , 外國人在清朝開港後 , 為了確保航運可以順利 , 便在幾個主要港口設置了 燈塔 , 一方面正確指引 船艦的航運方向 , 使之不易擱淺 , 一方面 也可以當成一個小型的堡壘 , 確保在當地的安全 安平 現在 安平古堡 的 瞭望塔 是 安平燈塔 , 日據後 海岸 線外移 , 便在現遠洋漁港邊 , 設立 安平燈塔 (現在使用中)
2006-07-14 14:35:59 補充:
高雄 打狗山上的旗後燈塔 , 控制港口出入 , 是一座軍事 燈塔這對以往沒有燈塔指引的 台灣主要港口 , 對於提升你所說的 航運安全 應該有一定的助益吧
2006-07-13 12:44:3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hsien 3 · 0⤊ 0⤋
清代台灣因英法聯軍 清廷戰敗英法列國強制開放台灣開港通商於是開放安平\打狗[高雄]\滬尾[淡水]\雞籠[基隆]因為台灣開港後外國人得以在港口建立洋行發展糖業及樟腦 茶葉生意等據我所知當時鹿港早在此之前開港
2006-07-12 15:21:2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Tom 7 · 0⤊ 0⤋
英法聯軍,中國戰敗之後,簽訂條約,其中包括開港通商!
2006-07-12 06:35:1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