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此句為朗朗上口的經典名言。字面上很清楚。
不才恭敬請教各位前輩大德:
一.所謂「自淨其意」之「意」是指什麼呢?
二.所謂「自淨其意」以「何」自淨其意呢?
三.所謂「是諸佛教」之「諸佛教」為何意?
此提問為下列提問之衍生題,
敬請參考:
問題:離妄無『真』、離妄趣『真』;何謂趣、兩真字同義嗎
位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71003087
懇請眾前輩大德善知識惠予指導。感恩喔。阿彌陀佛。
再次感恩各位前輩大德。阿彌陀佛。
恭敬合十。感恩喔。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要常感恩!
念阿彌陀佛!
依靠自性彌陀!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7-10 06:19:25 · 8 個解答 · 發問者 surf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一.所謂「自淨其意」之「意」是指什麼呢?二.所謂「自淨其意」以「何」自淨其意呢?ans:野史上說了望梅止渴的典故.領著大兵的曹操.口裡勾畫梅林的模樣.止住了眾兵之渴.這個渴事實上並不是曹操解的.意即是何.何即是意.是兵自己解了自己的渴!!這兵如去等找到梅林鐵定是渴死的.佛比如是曹操.明知等要找到梅林.眾兵一定渴死.甚至不相信.所以為了止眾生之渴故說了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待眾生有能力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後.循序漸進說自淨其意說眾生眾生.但一般解釋的自淨其意都著在妄中覓妄.就是在善裡覓惡.在惡裡覓善.沒完沒了.其實善即是惡.惡即是善.意就是何.何就是意.就是這麼淨而已 !!非是去另外淨個甚麼 !!當下就已經是妄.說找到真實處其實也是妄.普遍把執著當成放下的真的不少.要出夢的人他的必要動作就是放下而已.非是去覓夢的出口 !!他能放下之後再來就是放下放下!!
2006-07-12 18:07:5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10 12:31:0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508.pixnet.net/blog
2014-05-11 04:53:2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見相離相】,那個【離】字很深奧,能說一下嗎?離而不空嗎?那怎麼離?∼∼感恩。
2006-07-10 09:58:4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再想想 7 · 0⤊ 0⤋
迷時師度,
悟了自度。
信者需師,
解者需法,
悟者自性,
達者如來。
莫只言依法不依人。
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
佛何必說三皈依呢?
自性自度需已悟,
若煩惱盛,惑多不解,需明師度,
所以佛說皈依僧。
2006-07-10 15:57:12 補充:
【離】
《應為所住而生其心》
法無頓漸,悟有遲疾。
每家公司的產品都很好,
適合用的最快,
找適合自己的吧!
2006-07-10 07:40:0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自淨其意----------佛教的核心觀念就是無染覺性本自恆存。行者各人應善自護念。此處的「自淨」只是在指護念,而不是指在心念上做淨化的動作。因為在心上不管你加上「淨」或加上任何什麼,心就被污染了。至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是在指隨順世間法,依循其規範而已。行者不應對世間二分法執持。行者應了知------善惡畢竟是「妄」也。所以,重點不是在這起頭兩句,而是在第三句------自淨其意。
2006-07-10 07:27:3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柳一刀 7 · 0⤊ 0⤋
是諸佛教
另外的一個意義,就是指諸佛所教的。
2006-07-10 07:11:24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3 · 0⤊ 0⤋
佛教的教義是什麼?首先就是「諸惡莫作」,也就是一些壞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要去做;其次要「眾善奉行」,一些善的事情、好的事情要盡量多做;更進一步還要「自淨其意」,要把自己的心念淨化,把它清理得乾乾淨淨,這種心靈的淨化,是佛教最特殊的地方。 比如前面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世界上所有好的宗教都如此提倡,並不是佛教獨有的主張;可是惟有「自淨其意」是佛教所特別強調的,這就是佛教的特色。 釋迦牟尼佛要我們把心念淨化,就好像很多東西要把它純化,要提鍊得很純。 比如說金礦,我們要把金礦裡面的金提鍊出來,不但把金提鍊出來,還要把這個金純化,把它純化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九的程度,有六個九——我們現在可以買到很純的金是六個九的,七個九的就很難了——是接近百分之百的純化過程。 修行人對於自己的心念也一樣,要把心念純化,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而且佛教在純化我們的心念方面有獨到的方法,有獨到的能力。 前天我在此間的佛教圖書館講了「攝心內證」,攝心內證本身就是一個把心念純化的過程。昨天我又在佛教圖書館講了「十二因緣」,探討了我們心靈的結構及其特徵。我們在純化心念的時候,是不能忽略心靈的結構和它的特徵的。從以上這些事情我們可以了解「自淨其意」是佛法的重點,也是我們學佛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我們的心念純化到最後最清淨的時候,是種什麼狀況?那是回到了佛性,回到了本性、自性,它的特徵就是「清淨」,就是「不可說」,就是「空」,就是「不動」,就是「不壞」……等等,這些特性都出來了。 大家可能想問:什麼情況叫做清淨?什麼情況叫做污濁?我可以給一個簡單的定義,作為清楚的判別標準——只要有相,就不清淨。「清淨」的意思就是無相,無相就清淨,有相就不清淨。所以佛經裡面說:「離相成佛」,只要離開了相,就成佛了;也就是你能夠離開相,把不清淨的離開,把不清淨的去掉,那麼你就清淨了、就成佛了。 所以「自淨其意」怎麼淨?就是要離相!而且我們不只是要離肉眼看得見的相,還要離肉眼看不見的相。 各位大概都知道,天眼或者定中可以看到一些景像、看到一些境界,但千萬要注意:只要被你看到了,那些都是相,都是要去掉的。所以只要有相,就不清淨。 大家可能會想,如果見到佛相、菩薩的相是不是也要去掉?正確的講法,菩薩相、佛相還是相,只要是相,就不是法身佛,所以仍要去掉。凡是能被你看到的相,一定是化身佛;如果這個相非常莊嚴、非常高大,甚至比山還要高,那就是報身佛——也就是化身、報身才有相,才會被你看到;如果是法身佛,一定沒有相,有相就絕對不是法身佛。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修行人就要特別注意,往往在修的時候,我們能「自淨其意」、能離相,也就是肉眼看到的相我們知道要離,也會離;但是定中看到的相、天眼看到的相,就離不開了,以為那不是相——其實那還是相,這點一定要弄清楚。這些相都是要離開的,因為雖然它比肉眼看到的相要清淨一點,但是還不夠清淨,還沒有達到無相。 如果各位昨天曾到佛教圖書館聽我講「十二因緣」,那我現在就借用「十二因緣」的系統來說明。 其實天眼所見的相、定中所見的相還只是在「十二因緣」裡面「名色」這個層次,離開破「無明」還非常遠;往上還要破「識」、破「行」,才能再破到「無明」,破了「無明」才能出三界,才算成功,才能稱得上是佛,或者是辟支佛,也才能稱是一個成道者。 如果還只是停留在「名色」這一個層次,他的形像在天眼看起來或在定中看起來有佛菩薩的樣子,就以為成就了,那是弄錯了,其實離成道還差很長一段距離。所以「自淨其意」,是要不斷地把相抽離掉;這不斷離相的過程,就是「自淨其意」。
2006-07-10 06:44:24 · answer #8 · answered by 曼陀羅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