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什麼是普賢菩薩十大願呢??
請詳細說明...
thank you

2006-06-25 20:52:32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4 個解答

標題:何謂普賢十大願王



大凡有情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 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解決。尤其是『大乘佛法』傳到中國後,歷代高僧大德將之分成八大宗派,直到今日僅存禪宗、淨土宗、律宗較為流行(因為真正中國的【密宗】已不存在,現在世界上所流行的是唐朝傳入日本的【東密】和手+參入西藏風俗民情而成的【藏密】)。依據 淨空法師所說:現在是鬥爭興盛的『末法時期』,只有『淨土宗』念佛法門較易成就,所以淨土宗的『三經一論(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往生論)』,特別為『學佛修行人』所歡迎,所謂『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可是末法時期的眾生煩惱特多,善根少福德薄,所以第十三代祖師 印光大師提出『五經一論(即加入《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作為『念佛法門』同修所必讀誦之經典。因為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本門所必備的『積功累德』的助行,茲分析如下:

(一) 禮敬諸佛:『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是三界導師,六道慈父,是值得我門禮敬、效法的,而且只要我們以『至誠心』,行『五體投地禮』(最好穿縵衣或海青以示誠敬,至少不能穿短褲、短裙),身禮佛、口念佛、心憶佛,三業清淨毫無妄念,自然能夠與 佛陀感應,放光消業。

(二) 稱讚如來:『佛』是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已至『福慧兩足』的尊者,如同《無量壽經》開示: 阿彌陀佛應用其福慧來方便度生,若『一大劫(約十三多億年)』餘, 釋迦牟尼佛也無法說盡。其實每一尊佛無不如此,所以是值得我們稱讚的。尤其『持名念佛』更是淨土宗的『正行』,一句『南無 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大罪,誠實不虛,因為如同『金剛經』所開示: 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

(三) 廣修供養:對上(如佛、菩薩、父母、師長)稱為『供養』,對下(或平輩)稱為『布施』。此乃為積功累德所必備的要件之一。布施大致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大類。財施得財富,法施得聰明才智,無畏施得健康長壽。

(四) 懺悔業障: 佛陀夜觀天空明星證得『佛果』時,曾開示我們: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為何不能成佛?全由塵勞煩惱(俗稱業障)之所迷惑。大凡眾生由迷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進而造業(身業、口業、意業)再而受苦(三界苦、六道苦)。其後由『受苦』而感『迷惑』再而『造業』,如此循環不息。所以要『成佛』,必須懺除先宿業,莫再造新秧。

(五) 隨喜功德:一般人對於別人的善事,往往加以批評或揶揄,此是很不明智的。何以故?其實對於別人的善事,如果能夠加以『鼓勵』與『稱讚』,依 佛陀開示:其所得的『功德』與為善者等同,此即所謂『讚嘆施』也。正是不花錢不費力就能夠得到的『布施功德』,何樂而不為?

(六) 請轉法輪:即指有佛菩薩在世時,懇請祂們『說法』(就像當年大梵天王懇請 佛陀【說法】);沒有佛菩薩在世時,可以懇請『有正信』的法師或定期或不定期捐款贊助他們的『電視弘法』,此種『財法兼施』的功德將與大梵天王的『請法功德』一樣無量無邊。何以故?因為『佛法』不但可以助人『成佛』,而且能夠『淨化民心』,使得『政治昌明』『國泰民安』。

(七) 請佛住世:俗稱『佛世難遇,佛法難聞』,想當年 佛陀在世,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何其多。何以故?因為 佛陀是『三界慈父、六道導師』,不但有宿命通與無量善巧方便,針對眾生的弊病下藥,令其急證『正果』,而且也能『轉法輪』,留下無量法門以普渡後代眾生。

(八) 常隨佛學:就如同當年 佛陀在世,其『常隨眾』千二百五十人,不但能夠『春風沐雨』『耳提面命』,而且時時能夠『聽聞佛法』,難怪個個都證得『阿羅漢』,又迴小向大,個個又在『法華經』被授記『成佛』。如今未遇佛在世,只好跟隨『善知識』學,可是『善知識』難遇(唐朝 慧能大師當時就已慨嘆難遇,何況今日),只好依據『自己根器』選擇適當法門,再就有關『經典』及『高僧大德』的遺著,一門深入去『修行』(但卻忌變換法門,否則無常到來,將一事無成)。

(九) 恒順眾生:舉凡要『了脫生死』的修行者,絕不能如同世俗人『寧死不屈』的見解,相反的要『忍人所不能忍』,最好能夠效法《金剛經》所描述的忍辱仙人的『無相』忍辱波羅密,其對『道行』的提高將有無限的助益,此即所謂的『恒順眾生』。何以故?因為如此,不但可以避免無謂的衝突(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且可以廣結『善緣』,何樂而不為?

(十) 普皆迴向:就是將我們平常所作『布施』或『誦經』或參加『法會』或『拜懺』的功德,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態,迴向給『十方法界眾生』,不但可以廣結『善緣』,而且可以化解與『累劫冤親債主』之間的恩恩怨怨,減少『障道因緣』,如此將能早日『明心見性』,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更是如同探囊取物。

總而言之,力行『普賢菩薩十大願』將能補足末法時代眾生的『少善根福德』,將有助益我們往生的品位的提昇與機率,難怪 印光大師要將本品加入,作為末法時代眾生修行『念佛法門』,所必受持讀誦的經典。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hursday, February 01, 2001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2006-06-26 16:02:4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注音版》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a=v&pid=explorer&chrome=true&srcid=0B4fizBe0OdVTNjRlN2M4ZTgtNmJkYy00ZDYzLTgzNTQtZmU0YzA1NTg5MmEy&hl=zh_TW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老和尚講述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Universal_Worthy/Universal_Worthy.htm

2011-10-25 03:02:3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shuranhsu 2 · 0 0

一、禮敬諸佛者︰禮佛有(一)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重。(二)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三)起用理︰雖無能所,普運身心.如影普遍,禮不可禮。(四)內觀禮︰(五)實相禮︰(六)大悲禮︰(七)無盡禮︰
華嚴的行法是(七)無盡禮『以我一身禮拜一佛。以盡虛空遍法界我身禮拜一佛。以盡虛空遍法界我身禮拜一佛。以盡虛空遍法界我身禮拜盡虛空遍法界佛』又『一佛前有一我身、一佛前有盡虛空遍法界我身。盡虛空遍法界佛前有一我身。盡虛空遍法界佛前有盡虛空遍法界我身】。【以意如此觀佛佛身身相融相入.佛即我身、我身即是佛身』。
二、稱讚如來者︰華嚴的行法是顯揚自性.如稱讚佛的十身功德.稱讚菩薩的性徳.稱讚眾生的佛性。
三、廣修供養者︰華嚴有財供養及法供養與無畏供養︰例如施食、施飲、施味、施車乘、施種種寶嚴飾車、施師子座、施寶冠及髻中珠、捨身代命、為求法乃至一字一句,捨其王位國城妻子一切所有、菩薩見佛出興,普告眾生捨我慢戲論、捨都城關防輸稅、隨諸眾生所須一切阿僧祇物施。法供養是增長眾生善根、發菩提心、行四無量…等
四、懺悔業障者‧陳露先罪,改過不復造惡,除惡業障,成淨戒善。此略說三︰(一)事懺︰即對惡事懺悔。(二)理懺︰入空行.了知一切法皆空。(三)理懺事懺具行.禮佛、持五戒,行十善,了知十二因緣法,入菩提道。
五、隨喜功德者︰隨所見善而歡喜。經上有明確說明如何隨喜。
六、請轉法輪者‧不謗佛法.見說法者殷勤恭敬。請轉法輪有念請與口請他說法︰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修行法輪就自轉。
七、請佛住世者︰從法義重點在自心要清淨,所行一切皆三輪體空。佛者覺悟也.能使自他覺悟是真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者︰謂托佛從因至果,所歷之行、所為之事,作為所緣的境界,成就法身慧命。
九、恆順眾生者︰隨順眾生根器饒益成就.也就是利他行。從法義上恆順是不離眾生是眾緣和合之法。所以恆順眾生是不離眾緣和合。
十、普皆回向者︰迴己修善,向於三處︰就是「實際、菩提、眾生」︰
由於版面有限詳解請上網站有詳細經文︰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121:
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06-26 17:18:5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解】這一段‧是普賢菩薩接續上邊所說的十種行願‧先把一種一種的行願‧都說出來了‧像是一篇文章的題目‧到後邊再詳細的講明白。



【釋】普賢菩薩上邊只說了十種廣大行願‧並沒有說明白是那十種‧當時聽法的人‧一定都是急急要曉得的‧所以普賢菩薩又接續上去說道‧我上邊說的十種廣大行願‧是那十種呢‧普賢菩薩就自問自答的把十種廣大行願‧一種一種的名目‧都說出來了。【這十種行願的詳細解釋‧到了下邊‧普賢菩薩一種一種回答善財問的時候‧就要詳詳細細講明白的。】

www.bfnn.org/book/books2/1457.htm#a01


請參考之^0^

2006-06-25 21:28:5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紅龍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