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確定這兩則是否為原文,想知道其翻譯(白話喔),正因為不知道是否為原文,所以請幫我確認一下!翻譯若太長,請給網址,即節錄....謝謝!還是您要自己用自己的話翻?呵呵~偶還訴謝些啦****************************************************「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佛於楞嚴會上徵詰阿難心目所在之處,阿難先後以七處回答之,均為佛所論破,稱為七處徵心。楞嚴會前,阿難因乞食而遭遇摩登伽女以幻術誘惑,將毀戒體時,佛遙知之,敕文殊持咒往護阿難歸來。楞嚴會時,佛乃徵其心目所在之處,阿難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內,迨佛徵其心不在內時又答以在外。如是輾轉窮逐徵詰,至於無所著處。蓋佛欲破除阿難之妄想緣心,使其妄心無所依止,故一一論破,以顯此心遍一切處,無在無不在之妙淨。 (一)心在內。阿難初答「心居身內,目在於外」,佛遂謂:「心若在身內,則應先見身中之心肝脾胃等物,然後才能見外境。若不先見身中之物,心豈在身內?」(二)心在外。阿難以燈光為譬喻,謂:「眾生心在身外,不見身中,如燈光在室外,故不能照見室內。」佛詰之:「若言心在身外,則身心兩異,各不相知;而今身心相知,豈可謂在外?」 (三)潛根。阿難以琉璃籠眼為譬喻,謂心潛伏眼根裏,若眼見物時,心隨即能分別而無有障礙,如以琉璃籠於眼上而不礙於見物。佛以阿難引喻失義而責之曰:「若以琉璃喻眼,則眼亦可見;眼若可見,即同於境矣!眼若同境,則心境各異,豈可謂心潛伏根內而可分別?」 (四)在闇內。阿難又計:「諸眾生之身,腑臟在中,竅穴居外,如我今者,開眼見明為見外,閉眼見暗為見內。」佛乃問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與眼相對否?若與眼相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不相對,云何成『見』?」(五)隨所合處。四度被論破後,阿難答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佛又詰之:「汝言隨所合處者,若心無體,則無所合;心若有體,則汝以手自挃其身,汝心必能覺知,此覺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來?若於內出,則心在身中;若從外來,則應先見表面。既非內外,則無出入;出入既無,體性何有?若無體性,誰為隨合?」 (六)在中間。阿難謂:「心在根、塵中間。」佛又問:「心若在根、塵之中,此心體為復兼於根、塵?為不兼於根、塵?若兼於根、塵,則根有知而塵無知,根、塵敵對,有知、無知兩立,云何為中?若不兼者,不屬根、塵,即無體性,中何有相?」(七)無著。阿難最後答以「一切無著,名之為心」,然佛又詰之曰:「若言不著名之為心者,如世間水陸飛行一切物象,汝心不著,然此等物象為有為無?若言無者,則同龜毛兔角,云何更有不著之物而言不著?若言有者,物在則心亦在,又云何無著?」
2006-06-22 11:35:32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語翼 4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白話:[阿難!你想知道什麼是大定嗎?你想要了生脱死嗎?我現在再問你.]佛於是舉起手臂,握起拳頭,問阿難:[你現在看到了嗎?]阿難說:[看到了.]佛說:[你看到了什麼?]阿難說:[我看到如來舉手握拳,在我的心與眼之前晃動,]佛說:[你用什麼看到的?]阿難說:[我跟大家都是用眼睛看到的啊!]佛對阿難説:[你現在説是我的拳頭在你心與眼之前晃動,所以你才看得見,那麼我再問你,當我拳頭晃動時,你當什麼是你的心?]阿難説:[您老人家問我心在何處?我找來找去,就是能够推理判斷的這個啊,我當它是我的心啦.]佛説:[唉啊!阿難!這不是你的心啦!]阿難惶恐起來了,他離開了座位,起立合掌問佛:[如果這個不是我的心的話,那麼應該叫它做什麼呢?]佛對阿難説:[這些都是前塵影事虛妄想像,都是在迷惑你的真心.因為你從無始以來,都是以為這個是你的真心,你總錯認小偷當做自己的兒子啦!所以你就失去了你本來的常住真心,所以你才會在六道生死裡輪轉不休啊!]~~~~~~~~~~~~~~~~~~~~~~~~~~~~~~~~~~~~~~~~~~~~~~~~~~~~~~~~~~~~~~~~~~~~~~~~~~~~~~~~~~~七處徵心:1)_心在內:阿難回答:[心在身內,眼睛在外]佛駁他:[如果心在身內,應該會先看到五臟六腑,然後才會看到外面的東西,如果你的眼睛不能先看到你的五臟六腑,就不能説你的心是在身內喔!]2)_心在外阿難趕忙轉個方向説:[眾生的心都是在身的外面,所以才會看不到肚子腸子,為什麼呢,心就像是一盞放在屋子外面的燈,所以才會無法照亮屋子裡面的東西.]佛又駁他:[如果心真是在身外的話,那麼身與心是兩不相干,應該不會互相有感覺才對,但是你現在的身心是互相有感覺的啊!怎麼可以説是心在身外呢?]3)_潛根阿難又説:[那麼心是隠藏在眼珠子裡,當我們看東西時,心就能馬上分辨而没有障礙,就像隠形眼境罩在眼珠子上一般,而不防礙看東西.]佛又駁他:[你若是用隠形眼鏡來比喻心,那麼眼睛應該可以被心看到,(是實上,心是無法看到自個的眼珠子的)假使眼睛真的可以被心看到,那麼眼睛就等同於外境,(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眼珠子,那麼眼珠子就可能是浮於身外喔!.)眼睛如果是浮於身外,那麼心與外境不相干,怎麼可以説是心隱藏在眼珠子裡頭而能分別呢?]4)_在暗內阿難又説:[所有的眾生的身體,都是五臟六腑在裡面,七竅九孔開在外邊,就像我睜開眼睛,見明亮為見外;閉起眼睛,見暗為見內.所以心是在暗處的內裡面啦.]佛反問他:[你閉目看到黑暗一片的時候,這個暗境界,是眼睛看到的吧?若是眼睛看到的,黑暗的境界是在眼睛的前面,怎麼是如你所説的在內裡呢?若不是眼睛看到的,怎麼你説成看見呢?](見也不對,暗也不對.)5)_隨所合處阿難又説:[那麼是隨著所接觸的地方,心就因此而隨所緣處而生起了.]佛又駁他:[你這樣説,心是隨緣生起囉,假使心無本體,那麼就合不成了.假使心有個本體,你若用手捏自己的身體,你的心應該會有知覺,那麼我問你,你這個知覺是從裡面出來的呢?還是從外面進來的呢?若是從裡面出來的,那麼心就該在身體裡面了,若是從外面進來的,那麼心應該先看到表面,既然不是在內也不是在外,就没有所謂的出此入彼,既然没有出入的動作,怎麼會有個體性呢?若没有一個體性,是什麼東西去接觸緣和合呢?(不管心是有體性或無體性,都不可説是隨緣和合而成.)6)_在中間阿難又説:[那麼心在六根與六塵接觸的中間.]佛又駁他:[照你這麼説,心若是在根塵之間,我問你,這個心體是否被包含在根塵內裡呢?還是不被包含於根塵裡呢?若心被包含在根塵,那麼六根有知覺,六塵無知覺,六根與六塵是相對立的,有知覺與無知覺也是相對立,這樣看來,中間的東西又是什麼呢?(,故不可説是在根塵中間)假使心不被包含於根塵,那麼心就不屬於六根六塵.既然没有一個體性,中間又有個什麼樣子呢?(所以既然中間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就不能説心是在中間了.)7)_無著阿難最後説:[那麼一切不要執著就叫做心了.]佛駁他:[照你這樣説,一切不要執著,就叫做心,我今打一個比喻,世間有水陸飛行一切的東西,你説你的心不執著,我問你:這些動物是有還是没有?假使你説没有的話,就等於是説這些動物跟龜毛兔角一樣,(世間没有這些東西)那麼怎麼又會有一個(不執著的東西)在説不要執著?(阿難的人都不存在,是誰在説不執著呢?)假使你説這一切的水陸空行的動物是有的話,有這些動物存在,就有這些心的存在,又怎麼說是不執著呢?](處處執著,却空口説白話,説不執著,這種説法,說不過去,言不成理.).
2006-06-22 15:21:4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walk 7 · 0⤊ 0⤋
空.妙有,真有不空.
2006-07-09 17:47:4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原文是:「七處徵心與八還辨見 」
請參考:http://www.ucchusma.idv.tw/vajra/f16.htm
楞嚴大義指要
南懷瑾
七處徵心與八還辨見
佛問阿難,劈頭一語,即詢以為何出家學佛?阿難答以看見如來相好,故此出家。此所謂追贓斷案,不可冤枉好人。阿難為了見佛相好而出家學道,心目中只因美感一念而來。美感一生,色情繼起。情生慾障,疊疊而興。無怪摩登伽女一見,加之以魔咒之力,阿難之本性全迷,定慧不力。魔從心造,妖由人興,是摩登伽女之魔力耶?是吾輩芸芸眾生之自喪人天眼目耶?誠不得而辨也。阿難招供,即直吐心腹病根。佛如捉賊捕快,又節節迫進,問其能知色相之美妙者,究為何物?阿難毫不思索,即答以因目看見,心生愛好。此誠句句實情,人人如此,復有何疑。孰知佛卻得寸進尺,追問能使心目發生愛好者之主人公,究乃誰在主使?祇此一問,即使百萬人天,一時茫然不知所對。明明是此心目,又是誰為主使?擁有七處徵心之往返論辨生矣。必使阿難與吾輩口服心服,然後才知吾佛之不誣不妄也。
七處徵心者何?即如阿難所答:此心乃在身內。在身外。在根。在內外明暗之間。在思惟裡。在中間。在無著處。此皆經佛一一辨證,無一是處,其詳具如本文。即此七間七辨,阿難茫然,即舉古今中外之學理,概括唯心唯物之理論,統使其抽絲繭淨盡,無一真實存在可言。誰知阿難與吾輩之誤,皆以此現在應之現象而言,阿難所答者,並無過錯。奈何此正為賊媒之窠臼,虛妄不實之尤者,並非真心自性。然則,心果有真妄之別乎?抑為話分兩頭,聲東而擊西耶?「一句合頭語,千古繫驢橛。」致使千秋浩浩,坐而商量斷妄求真之輩,滔滔滾滾,如過江之鯽也。若然,妄緣不斷,聲色沉迷,不知何日是了,此豈即是真實耶?吾佛乃興慈悲,到此無言可答,無理可申之處,強為舖排,說出真妄兩相,於歧路中立碑為記,明告來者以此路不通。然後由憍陳那輕輕拈出「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者,盡是浮光掠影,謂之客塵煩惱。此是大塊文章,若非釋迦文佛之大手筆,誰能寫此!林林總總眾生,困擾於客塵煩惱者,多如恒河沙數,由來久矣。豈但阿難一人之左傾右倒而已。迷心逐物,疑真疑假,雖有夫子之木鐸,其奈聾瞶者何!繫以詩曰:
羊亡幾度泣多歧,錯認梅花被雪迷,疑假疑真都不是,殘蕉有鹿夢成癡。
一柵沉酣杜德機,塵埃野馬亂相吹,壺中偶放偷天日,照破乾坤無是非。
世間事物,盡為心上浮塵。草草勞生,終是一團煩惱。「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生前身後,眾說紛紜,究不知其前因後果,為何而來者?雖尊為帝王,賤如螻蟻,迨運至老大,齒落面皺,髮蒼蒼而視茫茫,莫不到此興悲,無可奈何!不知身後何往,故有波斯匿王之間。此乃人生必有之境,個個如此,他人不問,唯獨波斯匿王起問,恰恰點出富貴戀生,貧賤輕死之事實。話說雖為帝王,到此亦無能為力者。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可為暮鼓晨鐘,曉諭天下。吾佛乃就其所問,當場剖解其見性之實相,三歲觀河,與百年視水,同此真實。生老病死,但為形變,固有不變者在也。奈「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此一伏筆,乃石破天驚,引出以下八還辨見一大堆文章,無怪大眾皆嗒然似喪其耦矣。繫以詩曰:
華髮無知又上顛,幾回攬鏡奈何天,離離莫羨春風草,落盡還生年復年。
生死無端別恨深,浪花流到去來今,白頭霧裡觀河見,猶是童年過後心。
......
庚子年春三月於淨名 述楞嚴大義隨筆之一。
文章出處:南懷瑾(民49)《楞嚴大義今釋》,頁1-12。
2006-06-22 12:04:2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