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不著相而行「三輪體空」之佈施是否會落入「著『空』」呢?
如眾所知此「三輪體空」之佈施其功德實在「不可思議」啊!

因此所謂「著『空』」之說應不成立,且應「不著『有』」!
然而既然「不著『空』」亦「不著『有』」,當如何解釋呢?

不著相而行佈施,不著空。何以「不著『空』」呢?
不著相而行佈施,不著有。何以「不著『有』」呢?

如何從行為「觀察」到該「空、有」兩邊不著之理?
懇請眾前輩大德惠予指導開示。感恩喔。阿彌陀佛。

再次感恩各位前輩大德。阿彌陀佛。
恭敬合十。感恩喔。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要常感恩!
念阿彌陀佛!
依靠自性彌陀!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6-22 02:42:46 · 11 個解答 · 發問者 surf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此提問是下列提問的延伸,敬請參考。
非常感恩。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問題:請教何謂「正念、無念之念」;可否舉幾個例子說明呢
位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61702395

問題:常聞「佛法不離世間覺」;何以「佛法不離世間覺」呢
位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6062202356

~續~

2006-06-22 07:31:20 · update #1

 
問題:心經「色不異空..空即是色、空中無色」的舉例說明
位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61702649

再次感恩各位前輩大德。阿彌陀佛。
恭敬合十。感恩喔。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要常感恩!
念阿彌陀佛!
依靠自性彌陀!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6-22 07:31:51 · update #2

11 個解答

不著相而行佈施,不著空。何以「不著『空』」呢?
不著相而行佈施,不著有。何以「不著『有』」呢?

如何從行為「觀察」到該「空、有」兩邊不著之理?

我認為
重點在"不著"二字,不是在"空或有"兩字
就是叫你別執著罷了
叫你別執著(空),(有) ==叫你別執著(左,右)
你不要又跑到(中道)==別又去執著(中間)
那偶看,佛祖會昏倒了,,,呵
重點還是別執著而己

每天的事,如,船過水無痕,情緒不留
就算不太執著了,,,,,

或著,把佛號當渡船水也行,波動後,心即回歸佛號,即平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2006-06-22 19:03:4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松沙小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7 14:58:3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03 22:21:2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大類。 世間法即指『人天乘』,出世間法則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有將之併在【菩薩乘】)』。『世間法』重在人天福報,講求榮華富貴、高官顯赫、五欲六塵、感官享樂;『出世間法』則重在了脫生死,講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至於云何名『世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布施波羅蜜多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世間布施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為大施主,能施一切沙門婆羅門貧病孤露道行乞者(1)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乘與乘,須衣與衣,須香與香,須華與華,須嚴飾與嚴飾,須舍宅與舍宅,須醫藥與醫藥,須照明與照明,須坐臥具與坐臥具,如是一切隨其所須,資生什物悉皆施與;(2)乞男與男,乞女與女,乞妻妾與妻妾,乞官位與官位,乞國土與國土,乞王位與王位,乞頭目與頭目,乞手足與手足,乞支節與支節,乞血肉與血肉,乞骨髓與骨髓,乞耳鼻與耳鼻,乞僮僕與僮僕,乞珍財與珍財,乞生類與生類。如是一切隨其所求,內外之物並皆施與,雖作是施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施彼受,我為施主,我不慳貪,我隨佛教一切能捨,我行布施波羅蜜多。」彼行施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行布施(1)自想;(2)他想;(3)施想。由著此三輪而行施故,名『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二) 云何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1)不執我為施者;(2)不執彼為受者;(3)不著施及施果,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若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修施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行施故,名『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由此觀之,如是『兩大類』布施,即所謂『世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何緣前者名世間?由著此三輪而行施故,與世間同共行故,如是名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而何緣後者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總而言之,布施為佛弟子應有之德行,六度、四攝都以布施為首。小乘雖以自度為主,然亦深重布施之修行。由布施程度之深淺,可為佛弟子對於佛法有無深切認識之測驗。舉凡對佛法有深切認識者,對財物布施無不量力而行。布施是一種犧牲,能把自己所有之財物施於人,或獻出自己精神生命去成就他人;布施是順於無常、無我之真理,故能大心行施之人,對佛法之正理最易契入。學佛有自利行與利他行二種,布施是利他行中最顯著之表現。換言之,人人隨時隨處都有布施之機會,只要有犧牲自我、同情他人之心,盡其在我,固不限於家財無盡方可行布施,布施到沒有任何東西不可捨,施捨之後,不但不計酬報,亦無一點悔意,至此地步,可算是『三輪體空』之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2006-06-23 09:46:5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三輪體空 不做空想 不有空念 不念不住不著

2006-06-22 21:23:3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213 7 · 0 0

 布施時,知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是究竟為空,則能破除執著之相,是名三輪體空。  〔一、施空〕,有能力施捨的人,體悟我身本空,豈有我能夠施捨的人。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是名施空。  〔二、受空〕,既然體悟根本無我為能夠施捨的人,也體悟出根本無他人為能夠接受施捨的人,是名受空。  〔三、施物空〕,物即是指資源錢財珍寶等物品,能夠體悟一切物品都是究竟為空,豈有物品能夠做施捨,是名施物空。既然不著相,就是不著有不著空,知三輪體空則功德也空。舉例子:甲乙丙丁四人年終捐款給廟方作善事。甲利用這件事爭取到廟方理事長的位子,功德已還一次(無法說完不完全),究竟而言,因果會還來還去,終究成空。乙捐款後沒得到他認為該有的回報,耿耿於懷,鬱鬱而終,那麼,在未來世(哪一世不知道)因果成熟時,會得到佛經所說三世因果的福報。結論還是,究竟而言,因果會還來還去,終究成空。丙捐款了沒報應也沒在意,與乙的情況類似,但省了現世的煩惱。丁捐款了沒報應也沒在意,但懂三輪體空,修福又修慧,外在虛幻的福報仍是畢竟空,但若顯現佛性後,佛性功德自圓滿無邊,功德還是幻還是空,卻能無窮流露。(佛不會去算昨天度了幾個眾生入門多了多少功德,今天又少了多少,明天要拼回多少)如何從行為「觀察」到該「空、有」兩邊不著之理?--->丁的狀況

2006-06-22 16:49:38 · answer #6 · answered by 無所謂 7 · 0 0

三輪體空!施空.受空.體空之謂!
三輪體空!無相佈施!

以心中不應執著所施!

依禪宗所言!禪非百悟不思!又心中不應著相!
又常落入空執(野狐禪)之中!
到底心中應該如何???
上師如此開示若可禪密同修!
取其精髓!
心中非百悟不思!而又有本尊之相即不落入
空執之中!應為末法之中佛法上之一大融合!
這是法正上師的開示!誠乃末法的一盞明燈!
提供參考!

2006-06-22 13:14:53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6 · 0 0

個人淺見,佛教講緣起中道法,所以不執有、不執空,離於兩邊行於中道。不著相而行「三輪體空」之佈施,是為了在六入處( 眼、耳、鼻、舌、身、意 )除貪或瞋,讓內心清淨之法。金剛經上教我們,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其清淨心。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我們要當自己的守門人,在這之間要除去貪及瞋。

2006-06-22 11:04:27 補充:
金剛經上說:世尊. 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 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2006-06-23 15:04:29 補充:
建議依照( 三依一向 )來修行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雜阿含經

2006-06-22 06:47:09 · answer #8 · answered by Tomas 7 · 0 0

如何從行為「觀察」到該「空、有」兩邊不著之理?**從[行為]無法[觀察]到「空、有」兩邊不著....因為是[心]的問題!!想要[觀]他人....就不會「空、有」兩邊不著...想要[觀]自己....也不會「空、有」兩邊不著...[三輪體空]不著相..「空、有」兩邊不著的行為...就是由[自性]而出的行為..應該唯有佛與佛觀察的出來吧!

2006-06-22 05:29:28 · answer #9 · answered by charlie 7 · 0 0

不著空---萬法皆空 執與不執 當下皆空 執意也是空 不用空 ACC--自動空
不著有---浪高湖平 執與不執 悉皆幻化 總統大位 想搶--憂 急 搶到--憂 急 執有--難久

2006-06-22 03:37:18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老番顛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