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八條目我是知道....什麼樞紐的我不太懂!!
我幫找到答案吧!!謝啦

2006-06-18 07:15:34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華華 1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1 個解答

  我看徐復觀先生在《中國人性論史》中對八條目的解析,認為大學八條目應該以「格物」為樞紐。原文如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如果仔細觀察這段話的語法,應該很容易就發現最後一句「致知在格物」這一句跟上面「欲…先…」的語法不同。在文言文中,如果要表示直線性的發展脈胳的話,所用的語法應該相同,所以如果這段話所表達的是直線性的進程,最後一句就應該寫成「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但原文並不是如此,可見它有較深奧的意義,與前幾句不同,不是採用直線性的思考模式。  至於「致知在格物」一句的解釋,我們先分開來了解。儒家的「知」有兩種,一種是在經驗世界中的學習,另一種是屬於內在道德層次的智慧。而「致知」的「知」,應該是屬於前者,即客觀的經驗世界中可以學到的知識,比方說天文、地理、科學、語文……等等。而「格物」則是感通於物,這個「物」包括外界可以感受到的事物,即齊家、治國、平天下。  合起來解釋,「致知在格物」這句話應該解釋成「致知必須以格物為條件」,簡單來說,我們學習各種的知識(致知),要有利於齊家、治國、平天下(三者即格物),而不要學習無用的知識浪費自己的時間。因為據推測,《大學》是戰國中末期的某一位儒家學者所作,他可能看到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名家,擅長玩弄一些毫無意義的語詞,這對國家社稷根本毫無助益,因此才有感而發,寫下這段話。基於此,他才主張學習任何的知識,必須要以能發揮實際效用的事物為先決條件,能感通並活用於外界事物,才是真實的學問。由此可見,「致知在格物」一句話,實際上已囊括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達到這三者的必要條件。  剛剛提到過,儒家的「知」包含兩種層面,「致知在格物」是屬於客觀外在的經驗學習,是外向性的;至於「誠意、正心、修身」則是屬於透過內省自覺去體證固有的道德,是內向性的。這句是說,我們必須先使我們的意念真誠,沒有半點虛偽不實,即誠意;誠意之後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即正心;達到正心之後,才是修養的基礎;最後再接上齊家、治國、平天下。  然而無論是外向性與內向性,都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簡而言之,要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除了要有知識(格物、致知),更要有修養(誠意、正心、修身)。例如,身為總統,除了必須具備廣泛的知識外,心性的修養更是不可忽略。如果只有知識沒修養,必定會因為思想上的偏差而導致施政的錯誤;如果只有修養而沒有知識的素養,那也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大學》的這段話,實際是由知識及修養的兩個脈胳的開展,以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的。

2006-06-19 05:01:3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誠實豆沙包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