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經濟再發展 環境也在影響
經濟越好 環境影響也越大....
那經濟對環境帶來最大的衝擊是什麼呢??
經濟發展對環境會又有什抹變化呢???

2006-06-15 18:12:47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 2 in 科學 地理學

我要知道的是對環境耶!?
請不要隨便摳ㄍ文章來好ㄇ!?

2006-06-18 18:11:28 · update #1

我想知道ㄉ是 經濟對環境有什抹影響!?
經濟發展 對環境ㄉ衝擊、影響....
卸卸!!

2006-06-18 18:36:35 · update #2

1 個解答

知識經濟的核心概念是將知識視為現代企業最珍貴的資源,因為知識降低了對原物料、勞工、時間、空間、資本與其它投入要素的需求。近年來,知識型的產品不僅在市場中橫掃全球,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上也產生革命性的變化。許多高科技公司所擁有的有形資產並不多(如微軟公司),然股價卻很高,關鍵就在於其無形的資產─知識與智慮,亦即智慧資本。
學者吳思華認為,智慧資本不僅包括專利、商標、著作權等,尚包括能夠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如作業流程、組織制度和專業能力等。將知識有效管理蓄積與運用,企業擁有智慧資本多寡的關鍵
對勞動市場影響

一、人力特質的改變

Leif Edvinsson & Michael S.Malone 對於新經濟人力有如下的描述,在這個行動電話、網際網路、企業之間命運相繫的年代,傳統的員工曾以企業某幾棟建築為中心,且分享共同的哲學、生活方式以及社群的這種情景,已經被打碎,新的工作者,只要帶著自身的經驗、優勢和法則,存在於無數的子團體中。

(一)上班族─依然去辦公室或工廠工作者與管理者。

(二)電傳通勤族─能自由在家裡工作或偏遠的辦公室,可以選擇工作地點。但孤立感深、缺乏忠誠、士氣低落、甚至創造力低。

(三)街頭戰士─銷售人員、中階經理、高級主管,藉由呼叫器、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展開永遠的旅行,離開公司卻仍處於公司運作和價值創造的中心,但也有自己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文化,感情是矛盾的。

(四)企業吉普賽人─(1)約聘員工、受派遣人員、顧問及臨時雇員等,對自己忠誠(2)供應商、策略夥伴,比電傳通勤族更孤立。(3)短期約聘員工─販賣技能,忠誠度低,人力價值有時很高。(林大容譯,1999)

取代標準階級組織將會是類似箭靶的東西,從全職員工的小小核心,發散出一個個真假員工的同心圓,這些全職員工往往還是終身服務於該公司,他們握有組織的關鍵知識,維持公司的哲學,傳承公司的神話,還是員工與合夥人長期關係的培養者,這些關鍵性員工,會是上班族、街頭戰士和電傳通勤族,會是公司的心臟。

核心外面那一環,就是不需要待在公司的全職和兼職員工─電傳通勤族、街頭戰士、長期約聘人員等,與公司的接觸透過電傳。領導這群人需要不同的技巧,運用電子傳播技術、社交活動、特殊紅利和獎賞系統。

最外面一圈是吉普賽人─管理這群人需藉著有趣的工作計畫、快速的付給酬勞、另類的獎賞計畫及肯定,才能抓助他們的心。知識經濟人力資源特質會是跨國的、專案外包、任務團隊、策略聯盟機動型組織或是外包彈性化之臨時工。

二、失業與工作不穩定

Alvin and Heidi Toffler 指陳,知識經濟的發展始於 1956 年,那一年,製造業的藍領階層開始不再是美國勞動力的多數,而由服務業的白領員工取而代之。知識新經濟對產業結構,也發生若干變化,許多公司能賺取大量的利潤並非他們是製造者,而是因為身為知識的掌握者或是守衛者。如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靠著專利與贏得法律訴訟,占了其年收益二億美元中的絕大部分,遠超過它本業所創造的利潤。(吳書榆譯,2001)

然而,知識經濟帶來的財富分配,卻呈現嚴重的失衡,根據德國明鏡週刊報導 1960 年代,世界上最富 20% 的個人收入是最窮 20% 的30 倍,而現在已高達 78 倍。在市場經濟達極致的美國,新增加的財富幾乎全由最富的 20% 家庭所獲得,他們控制全美 84.6% 的財富,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中。(應小端,2000)

其間失業與工作不穩定可能是主要的問題。Richard C.Longworth 就指陳,不管是第一世界或第三世界,沒有足夠的工作,讓每個想要工作的人都有事可作。在過去,生產力提高確實能帶來更多工作和更高的待遇,然現在卻不是這麼一回事。(應小端,2000)

1970 年代中期,歐洲失業率仍然很低,通常不超過 3%,然全球化發威,傳統重工業逐漸式微,失業率隨之上升。當時許多人擔心失業率一旦超過 5% 會發生革命。但失業率很快就超過這個水準,今天整個歐洲失業率為 11%。

工作機會在世界各地流通的速度愈來愈快,美國、德國、法國曾經擁有如鐵飯碗的製造業工作迅速消失,轉移至薪資較低、工會勢力較弱,或是政府法規較寬鬆的海外地區。用「精簡人事」來代替裁員,已經不夠含蓄。「加強全球效率」、「重新塑身」、「釋出資源」都是裁員的代名詞。

華府政策研究所 Richard J. Barnet 就悲觀的指陳,多餘的人力數量驚人,世界已不再需要他們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因為我們催毀舊產業的速度,比製造新產業的速度快多了。新經濟意謂著人力供給愈來愈龐大,但需求卻減少。(應小端,2000)

2006-06-17 21:34:1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LYNN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