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中國農民曆是從那一個朝代開始用,那一發名的??請告知在下 ;3q

2006-06-13 12:19:51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社會與文化 節慶 其他民俗與地方節慶

1 個解答

現在世界上採用的曆法大都是陽曆,不過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便都用陰陽曆,也就是「陰曆」,「陰曆」的判定可說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在春秋時期,那時候的人已經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了,進入戰國時代後,魏國人石申編製了一張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運行關係的星圖表,這是全世界第一張星圖表,從此中國的天文學走入一個新時代。

  為了能夠充分說明季節氣候的變化,當時的天文學家制定「十五日為一節,已生二十四時之變」,於是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在「淮南子」這本書裡,詳細的列出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次序: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二十四節氣完全以春夏秋冬來劃分,明顯的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的長短,在歷經了幾千年以後,仍然是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民曆」,也就是我們通稱的陰曆。

  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為計算單位,一共是三六五天五小時四八分四六秒,為了方便使用,故以三六五天做為一年,每隔四年就有一個閏二月,使原本二十八天的二月增加為二十九天。

  陰曆則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週期作為計算單位,大約是二十九天十二小時四四分四秒左右,因此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真正的陰曆一年只有三五四天而已,比陽曆少了十一天,為了使它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週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所以我國在古時候有「十三月」的名稱,後來又有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來設定閏月,現在科學的輔助下,閏月的設置可說是更精確了。

   有了「年」以後,古代的天文學家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把一年分為四個階段,然後再把每個階段分成三小段,一小段大約十五天,於是全年有二十四小段,便產生了二十四節氣。

   為了方便記憶,古時候的人把二十四節氣編成一首歌謠:「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日雨節日期定,主多不差一兩天。」

  由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它所反映出來的氣候和農業現象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它對農民從事耕作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12700310

2006-06-13 13:17:0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