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告訴我金門國家公園的簡介?
簡介國家公園的歷史、地理環境....等
2006-06-07 05:51:08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科學 ➔ 地理學
國家公園簡介
圖片參考:http://www.kmnp.gov.tw/chinese/images/intro05.jpg
自民國三十八年後金門經歷了古寧頭大捷、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等多場保衛台海安危的戰役,多次的戰火洗禮在這裏留下了不可抹滅的歷史痕跡與戰役史蹟,如斷垣殘壁、彈孔累累的北山洋樓;居民集資興建的戰火英烈李光前將軍廟等。 而作為保障台澎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長期的戰備需要使得島上各項防禦工事極為堅強,如貫穿太武山的中央坑道、擎天廳,瓊林的地下戰鬥坑道,馬山播音站,翟山、四維小艇坑道等設施,而在馬路上常可見立於十字路口的反空降堡及空曠田野中的反空降樁則替園區保留了些許的戰地風情。另在區內的古寧頭、八二三、湖井頭戰史館則陳列了與本地區各戰役相關的歷史文物。
2006-06-07 10:32:0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201409150.pixnet.net/blog
2014-09-22 03:09:0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設立沿革:
金門位處福建東南沿海,雖僅是孤懸外海的蕞爾小島,由於歷代人文薈萃,蘊育豐富人文騰躍史乘,留下甚多文化史蹟與傳統建築;在近代戰史上更因經歷了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砲戰、九三砲戰等多場戰役,而留下多處代表性戰役史蹟紀念地;並因長期實施戰地政務體制,保存了一個相當完整而特殊的自然生態體系,為保護此等珍貴襲產,民國八十四年十月十八日金門國家公園,對這片土地允下諾言,成為我國第六座國家公園,亦是第一座以維護戰役史蹟、文化資產為主且兼具保育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
金門於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終止戰地政務,八十二年二月七日開放觀光,為能妥善保存維護本地區之人文史蹟及自然地景,地方政府及立法委員相繼建議將金門規劃為國家戰役紀念公園。經營建署邀集相關單位及學者專家評估後,研擬「金門國家戰役紀念公園發展構想」,建議將金門地區之部分區域規劃為「國家戰役紀念公園」,納入國家公園系統中,並經行政院經建會於八十二年三月十日第六八0次委員會決議原則同意辦理,並建議交由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討論後依法定程序辦理。
本計畫於八十四年二月十七日經內政部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第二十九次委員會審議通過後,提送行政院並於八十四年五月十八日經行政院二四三一次院會核定通過,惟將名稱由「金門戰役紀念國家公園」改為「金門國家公園」,以彰顯金門地區在戰役史蹟、文化及生態景觀之整體環境特色。行政院並於八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台八四內字第一八六七0號函函覆內政部公告,並於八十四年十月十八日成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位置與範圍:
「金門」隸屬於福建省﹐位於中國大陸福建省東南九龍江出口之廈門灣內﹐西距廈門外港約10公里﹐東距台灣約277公里﹐其緯度約與台中地區相當。包括金門本島﹑烈嶼(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十二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
「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包括太武山區﹑古寧頭區﹑古崗區﹑馬山區﹑烈嶼區等五個區域﹐總面積為3,720公頃(約佔全島面積之四分之一)。
資源與特色:
地質地形-金門國家公園所在之大小金門島磐皆為花崗片麻岩構成,最高點太武山(253公尺)即為花崗片麻岩所構成之丘陵地,全區除丘陵地外餘多為紅土覆蓋的台地,各海岸則有花崗片麻岩被海水侵蝕而形成之崖面或平台,以及發育良好之沙灘,岩岸、沙岸交錯構成了本區豐富多變的海岸景觀。
動物資源-金門四面環海,屬小型島嶼的生態體系,因經長期開發,大型野生動物資源較少,惟金門位於大陸邊緣,且是侯鳥遷徙的中繼站,故鳥種最為多樣,目前業經調查及文獻資料顯示,金門現有野生動物至少包括﹕哺乳類12種,鳥類287種,爬蟲類14種,兩棲類5種,蝶類71種,海水魚類35種。
園區內較特殊之野生動物除有瀕臨絕種之保育類哺乳動物-水獺外,古老的活化石"鱟"及"文昌魚",亦屬較珍貴,每年秋冬大批侯鳥到此渡冬,亦形成特殊的景觀。
植物資源-據史誌所載金門原為林木蓊翠之海島,然經元、明、清歷代煮鹽、兵燹及濫伐後,終變童山濯濯﹑風沙交相為害,民國39年後經軍民積極造林,在數十年後,金門才又成為綠蔭蒼鬱之「海上公園」。目前全區森林面積近6,000公頃(約佔陸地面積39.8 %),造林樹種以木麻黃(佔57%)、相思樹、松樹、桉樹等為主。
金門地區的植物種類,目前已鑑定出的維管束植物達542種,其中八屬不見於台灣,區內海口濕地有由海茄苳、水筆子所形成之大片紅樹林景觀﹔太武山區因長期受強勁東北季風吹襲且土壤淺薄,故多為10公尺以下之多刺灌叢﹔另因身處戰地,此地常可見有刺之白瓊麻、仙人掌等具反空降作用之植物。因地緣關係,本區植物種類與中國大陸關係較為密切,而與台灣在植群組成差異仍大。
來源:http://www.kmnp.gov.tw/chinese/intro_6.aspx
2006-06-07 05:59:3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MINA 6 · 0⤊ 0⤋
民國84年10月18日成立的第六座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很多人對於它的認
識很模糊,因為除了所謂的「戰地風光」外,可能什麼想不起來。但是東西距
離不過20幾公里、南北最窄只有3公里,當地人自稱「橫不過三步」的金門,
卻在堅硬的盔甲下,流動著淵源流長的人文史蹟,以及豐饒的生物景觀。由於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戰略地位,因此它是國內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與戰
役紀念為主,並兼具保育自然生態的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範圍總面積為3780公頃,範圍涵
蓋金門本島中央及西北、西南與東北角等局部
區域,包括太武山區、古寧頭區、古崗區、馬
山區與烈嶼區(俗稱小金門),約佔大小金門
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一般來說,金門國家公園
遊賞的重點可分成人文史蹟、戰役史蹟、動植
物生態景觀與地質地形景觀四個部分。
圖片參考:http://travel.kingnet.com.tw/topic/topic/park/gloden/img/ta-09.jpg
http://travel.kingnet.com.tw/topic/topic/park/gloden/newpage1.html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地區各島嶼位於
福建九龍江口外,就地質背景而言,屬於閩東變質岩帶中段,與鄰近的福建沿海地區有相近的岩性特徵,其基底岩層以花崗片麻岩的分佈最為廣泛,局部地區則有混
合岩及花崗岩之出露,整體而言,金門本島的地質單純。以瓊林尚義一帶將金門本島分成東西兩半部,東半部明顯地大量出露花崗片麻岩,西半部則是以紅土層為主
體。
圖片參考:http://np.cpami.gov.tw/image/PE04-6.jpg
東半島以獅山、太武山一線的花崗片麻岩丘陵為背脊,其岩理與區域大地構造一致呈現東北|西南方向排列,岩質則以黑雲母花崗片麻岩為主,丘陵的兩側各有一
個平行於背脊的凹槽;北側凹槽淺平,沈積物中含較多的石英砂;南側以料羅灣附近基岩最為深凹,堆積了厚達六十公尺以上的沈積層,此厚層沈積物中所包含的許
多黏土,正是料羅、新頭一帶的瓷土礦源。
西半島地表廣泛分佈紅土層,花崗片麻岩基岩大致呈現一個凹槽形,只有在其西南邊的古崗、水頭一帶可看到構成低丘的花崗片麻岩出露。其餘十餘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則覆蓋著厚達六十公尺以上的淺沈積層。這些沈積層均未完全固結,其中含有泥煤。
本計畫區所在之金門和烈嶼係屬於副熱帶小型島嶼,島嶼地形主要為由花崗片麻岩構成之老年期波狀丘陵、紅土台地,以及海岸低地所組成;整體外觀為低矮的臺地包圍略為突出於臺地之上的花崗岩丘陵,最高點太武山高度僅為二百五十三公尺。
圖片參考:http://np.cpami.gov.tw/image/PE04-6-2.jpg
紅
土臺地主要分布在金門本島西半部,臺地面大多保存完整,但是局部因切割而成為惡地形。金門本島西北部及南部海岸,有狹隘的隆起海岸平原,為最近之隆起作用
所露出者。島嶼的四周則是曲折、但起伏規模不大的海岸。由於降水型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加上島上溪流缺乏基流量,使得臺地面上分佈著乾涸的溪溝,其中部分
溝渠係歷史上人類活動之產物。
金門本島與烈嶼的地形,可區分為五類:(一)丘陵、(二)臺地、(三)低地及窪地、(四)水體、以及(五)沙灘與沙丘。http://np.cpami.gov.tw/history/06.asp
2006-06-07 05:55:5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