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二戰時德國有輸出一些裝備給國軍使用來抗日,可是日本跟德國不都是軸心國嗎?
為何德國還要幫我們???
是因為我們反共嗎= =\"\"??

2006-06-04 16:46:44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快融化的企鵝~.~ 1 in 政治與政府 軍隊

3 個解答

中國亟需現代化的軍事體系



  自清末自強運動至民國建立前的五十年間,滿清政府曾創建多所西式兵工廠試圖建立軍火工業,但其成效並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科技水準落後,缺少重工業基礎,導致國防工業所需的原料、技術、設備均需依賴外國,不但無法應付大規模戰爭的需要,並且只能模仿到外國落伍的武器,完全不能切合國防需求,所以從列強大量進口軍火成為必要,但這也是中國軍閥橫行,大小內戰不斷的原因之一。

  一九一一年民國建立,國內政局更加混亂,各省內戰日趨激烈,對軍火的需求量更大,滿清時建立的兵工廠產量已不敷需求,所以外國軍火進口量大增,其中自歐洲與日本輸入者最多。第一次大戰時(一九一四-一九一八),歐洲各國大戰正酣,軍火外銷中國量钜幅減少,日本乘機大肆輸入軍火竟占了當時中國總進口量的八○% 。

  一九一九年美國為推動和平解決中國內戰,並抵制日本獨佔中國軍火市場,故倡議對中國武器與軍火禁運,自一九一九年開始直至一九二九年長達十年之久。而實際上,因歐戰結束,歐洲戰場使用過的各式軍火大量低價外銷,中國南北方政府、各省軍閥還是以走私、偷運等種種方式,進口了相當數量的外國軍火。據統計自一九一一至一九二八年共一八年間、中國輸入的各國軍火以步槍、手槍、彈藥為主,火炮、軍艦、飛機等重武器則甚少,因為進口的各國械彈口徑性能不一,其中朽劣軍品又多,嚴重影響到部隊戰力;而供應國是以德國(三六%)、日本(三二%)為前兩名,其餘三二%為俄、英、法、美、挪威等國所分。

  一九二八年 蔣中正 先生的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在長江以南的區域大力從事國家建設,但日本自「濟南事件」開始,對中國步步進逼,又於一九三一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暴露併吞全中國的野心,國民政府深知中日間終必將爆發大戰,必須要加快國防建設,於是加強軍火生產,儲備彈藥器材,並成立兵工署,整建漢陽、金陵、鞏縣、華陰等一七個兵工廠。

  但從當時國內軍隊總人數方面來考量,以上各兵工廠的產能對支應如此龐大的軍火需求還是遠遠不夠的。北伐完成後,國民政府於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一九三六年次舉行陸軍編遣會議,對全國龐大的各方部隊進行核實與調整,截止一九三六年全國陸軍已整建與未整建部隊,共計步兵一八二個師,四六個獨立旅、九個騎兵師、四個炮兵旅及二○個獨立團,總兵力共計一七○萬人。當時各部隊武器各色各樣,零件彈藥互異,致使全國整體性的補充與儲備計畫難以建立;如果依計畫,一個調整師一日戰鬥需步機槍彈八○萬發,全國六○個師於五年內要建立足夠兩年的械彈補充量,那中國各兵工廠的產量是大大不足的。再據戰前的一項估計,如果對日開戰,每月步機槍彈的消耗量即高達七億發,這樣驚人的用量勢必要靠國外大量進口。但為避免以前軍火大雜燴的現象重演,必先要從統一全國武器型式與彈藥口徑入手,但中國並無現代化的兵工產能與技術,除了與外國合作否則別無他法,可是哪一個國家是對中國沒有利益衝突,並且願意協助中國軍事力量成長強大的呢?最後德國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中國建立起現代國防工業,並將現代軍事思想大規模引進中國,有效地提升了中國軍隊的戰力。








中德關係的建立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于一八七○年完成德國的統一,開始了德國的興起。但此時也是中國國勢日益低落的時代,幾年間德國在歐洲即取得重要地位並展開了與中國的關係。與其他列強一樣,德國經由割地、賠款、設銀行、修鐵路等方式,在中國山東與東北擴充地盤,所以與俄國、日本常發生利益衝突,此外在一九○○年庚子之亂後的辛丑賠款中,德國得到二○%僅次於俄國居第二位。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德國與中國的關係又開啟了另一個新頁。

  當第一次大戰爆發時, 孫中山 先生力主中國應保持中立,反對加入英法日美的協約國參戰,而北京的段祺瑞政府此時與德國斷交,當中 山 先生南下護法決心推翻段氏政府時,德國方面聯絡中 山 先生,表示願提供兩百萬美金的援助,中 山 先生亦有中德進行軍事經濟合作的構想。一九二一年中 山 先生派代表赴德國,表達願借重德國的技術與人才協助中國的發展,但基於現實考慮,德國未同意與南方的廣州政府建立正式關係,但中 山 先生以私人名義已開始秘密聘請多位德國顧問與技術人員在廣東服務,建立了日後國民政府與德國軍事合作的基礎。

  第一次大戰德國戰敗受凡爾賽合約限制,被迫縮減軍備與軍隊規模,大量的軍人除役,許多與軍需有關的工廠企業失去發展機會,面臨了嚴重的失業與倒閉危機,德國此時亟需發展海外市場來減緩國內經濟問題,於是促進對中國關係開始加溫,建立經濟文化交流成為德國對華外交的中心,取代了以前對中國領土與政治利益的企圖。

  一九二七年 蔣中正 先生進行清除黨內共產黨勢力的行動、驅逐蘇聯顧問並終止聯俄政策,蔣對德國本來素有好感,此時對引進德國軍事顧問協助中國軍事現代化是相當積極的。經過多次接觸,一九二八年底德國方面派來鮑爾上校應聘來華擔任軍事顧問,開啟了中德軍事交流的第一步。從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八年,共有五位德國軍人來華擔任顧問,其任職時間如下表,這些顧問實際上都得到德國政府的同意與支持。



這裡有字數限制,其他的在:http://blog.webs-tv.net/maxduan/article/696514

2006-06-04 16:58:0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axduan 2 · 0 0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2015-03-11 05:30:1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德國一開始沒有跟日本結盟  是珍珠港事件後  美國對德國 日本....etc.宣戰  這時候德日意才組成軸心同盟再那之前德國有賣中國武器  同時也有派遣軍事顧問協助中國中國也效訪德國  用德製槍械 戰車 鋼盔...等等妳去找以前中國軍隊的照片  會發現有些中央軍的配備跟德國相似不過可惜的是  幾乎接受德式訓練的精銳部隊  都在南京 上海...等戰役中消耗殆盡   德意日軸心同盟後中華民國開始接受美國的軍事指導  一直到現在南京戰役中 中國就有使用德國戰車  這些德製戰車給日本人造成不小的損失

2006-06-05 13:49:4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