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改革時 吸引外商投資有哪三種方式 中共開放哪些政策?
鄧小平改革時 吸引外商投資有哪三種方式 中共開放哪些政策?
2006-06-03 11:08:16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隆 § 彬┼台北市長 - 郝“隆彬” ┤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的成效之一便是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令中國大陸向世界開放,同時大幅度提高了國內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國際上的形象,使中國大陸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背景1970年代末期,政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陰影,但自1958年大躍進以來發展遲滯不前的甚至有嚴重倒退的中國經濟依然處於一片混亂之中:舊有的計劃經濟體制根本無力控制一個具有7億消費群的國家經濟,導致人民對現有生活的狀況日漸不滿。1978年,鄧小平第三度上臺,開始推行由周恩來最早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嘗試對當時國內的經濟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並試圖將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移到市場經濟上。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根據毛澤東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並宣佈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兩步走」設想。第一步,用15年時間,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力爭在二十世紀末,使中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著名持不同政見者魏京生 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將大字報《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及其他》張貼在西單民主牆上,後遭到當局逮捕。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量化為,到二十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這個目標已經達到。對外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9年以前對外貿易值只佔經濟比重很小的一部分,這一情況源自於毛澤東「內無內債、外無外債」的政策。但一些海外華僑的主要集散地廣東、福建經常有一些華僑在自己的祖籍所在地開辦工廠。1979年,中國政府決定放寬對對外貿易的限制,給予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的特殊政策。1年後在鄧小平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及福建省廈門四個地區宣佈改制為對外經濟特區。參考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經驗,將加工裝配、合資經營作爲主要的外貿形式,並許可了少量外商獨資企業存在,意圖從中學習領先的科學技術和優秀的經營方式。改革開放的四個試點城市的發展模式在1980年鄧小平南下巡視時被給予充分肯定。在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上海等14個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並將環渤海地區、長江、珠江、廈漳泉三角州地區辟為經濟開放區。對外開放的4個試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深圳從一個泥灣村落發展位於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不相上下的繁榮都市。其餘三地也成爲80年代初中國經濟的巨大亮點。隨後開放的14個城市也取得年均10%以上的經濟增長。1988年,感受到對外貿易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後,中國政府將海南單獨設省後全省對外開放,成爲中國最大的對外開放區。同時對外開放的地點也隨著沿海向內陸地區發展。而現在各省各市均有權規劃土地,並在國務院批准後設立對外開放區。這成爲刺激中國經濟起飛的一大因素。然而隨著對外開放日漸擴大地發展,在中國與城市改革一樣引發了人們在思想上的混亂。部分人對外國企業與中國企業的競爭稱爲是中國政府「主動將中國再度變成殖民地」,並在部分沿海省抵制中外合資企業。另外對外開放的同時中國政府不僅放寬了經濟上的門檻,客觀上也大量引入了有西方意識形態色彩的文化思想。這導致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對中國共産黨的不信任與反感日漸加深。在20世紀90年代後,政府雖繼續對經濟開放給以支持態度,但加強了對於民衆言論(包括網際網路)、文化類的產物(如電影、書刊、電視廣播等)進行嚴格的監控與審查的力度。改革開放經濟數字從開始改革開放的1978年到2005年,中國大陸經濟總量增長了11倍,按年度平均匯率折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由2153億美元增加到22257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25美元增長到1707美元,200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4200億美元,到2005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達8536億美元。
2006-06-03 16:54:4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owen 7 · 0⤊ 0⤋
中共對台商倒是有"三頭策略"
從台商來投資考察時的"磕頭"...只有肯來投資對您磕頭都可以
到投資尾聲的"搖頭"...資金到位差不多就藉故刁難
最後偷學到台商的技術或抓到台商的把柄執行"砍頭"
這是今年初前中共國安高幹郝鳳軍在竹科演講時提出的
反正不管中共開出多嚜吸引外資的條件目的就是為了敞開大門讓台資有進無回...進而取得技術...以低廉的人力及垮根留台灣的同質產業
2006-06-06 08:46:0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LLE 5 · 0⤊ 0⤋
一、四個現代化
一九七四年,鄧小平當時為第一副總理、中共副主席和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他根據周恩來的指導提出了「四個現代化」政策,即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全面現代化。
二、經濟改革──設置經濟特區
一九七九年,鄧小平提出經濟改革策略,那就是在華南的廣東省和福建省成立經濟特區。這些地區具有一定的經濟和財政環境,有利於吸引外商的投資和方便引進技術。
三、社會主義民主
一九七九年三月,鄧小平為鞏固中國共產黨的權威性領導,提出政治體制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路線、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明確地對民主做了一些限制,亦即社會的開放,以不能威脅到共產黨的領導為原則。
四、政治改革─領導制度
鄧小平體認到良好的經濟改革,需要穩定的政治為後盾。因此決議黨和政府的職能必須予以有效的分開,以建立行政秩序。換句話說,即在對以往的政治體制加以修正。一是以黨領政,二者均無法有效發揮作用;二是權力的過份集中,也導致效能低落;第三則是官僚政治缺乏責任體系和行政規章。其目的在於建立一集體領導的政治體制。
五、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的「開放政策」乃是在一定的範圍內,讓中國走向世界,同時也開放門戶,擁抱世界,以實現經濟現代化。「開放政策」的一個明確指標就是經濟特區。鄧小平在廣東省、福建省和海南島三個地區建經濟特區,接著又陸續開放十四個沿海城市,指定這些城市提供經濟環境,以吸引外資並促進貿易。鄧小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使中國成為國際經濟體系的一員,以有效促進中國的經濟現代化與發展。
2006-06-03 12:03:0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相對主義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