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問王拓作者文章關於《炸》,《金水嬸》文章相關引申
2006-06-01 19:48:45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peiwen 1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王拓寫《金水嬸》,細譜台灣鄉鎮母親永恆的形象,更為台灣文學開拓一個新方向,肇生了鄉土文學運動,是寫實文學的一個新里程,一方小而醒目的碑記。 《金水嬸》寫的是一系列圍繞著台灣基隆海濱八斗子,這個依海為生的小村落的故事。描述漁民生活的貧困、刻苦及堅韌的生命力,反映漁民的迷信、愚昧、無知、自私、無奈,刻劃教育界、知識份子或上階層人物的私慾、醜陋的行徑,表現了處於工商社會拜金主義下個人的感傷及人性的扭曲。 王拓的小說,便是充滿著對這種貧困中人們的解析:蠶食他們的愚昧、迷信、疾病和絕望,以及他們強韌的生之毅力。王拓的小說藝術中,沒有愁慘的夢囈;沒有纖弱陰柔的腔調;沒有無力的、自憐的感傷。 王拓的文學,像漁村中一張滿是風霜的臉龐,給予我們某種冷漠而強烈的現實主義的魄力,可說是以素樸的語言獻給讀者一只深沉而又清明的彩貝。 經過歲月的淘洗,《金水嬸》帶我們重新審視人性的困境、尊嚴與人生的多重面貌。經典重出,特載王拓新作<母親,偉大的史詩>,為文學母親謳歌。
2006-06-02 18:04:40 補充:
〈炸〉、〈金水嬸〉都是反映漁村中重利薄情的現實
2006-06-02 18:19:52 補充:
立法委員王拓的鄉土文學作品「金水嬸」,將自己家庭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其中「金水嬸」的么子,也就是王拓的化身。由於金水嬸一心想生個女兒,所以才意外造成他與兄長間相差甚遠的年紀,也因此更能以旁觀者的角度,描繪家人之間的紛亂情愫。對於自己的著作改編成八點檔連續劇,王拓心中就像「父親看到許久不見的孩子一樣,非常的期待」。
2006-06-02 18:25:50 補充:
七○年代由於中美、中日斷交與台灣退出聯合國等因素,國際上的失勢,使知識份子意識覺醒,也由於現代主義過於強調內省,以致脫離現實,使作家開始重新反省,進而使台灣小說告別現代主義走入了鄉土寫實與反映本土生活的現實主義了。代表作家即為:王拓。
2006-06-02 18:30:20 補充:
有關王拓的http://www.books.com.tw/onlinepublish/2001051702.htm
2006-06-02 18:33:50 補充:
1977年4月,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正式引爆。王拓在《仙人掌雜誌》上發表〈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直指鄉土文學的興盛是可喜的現象,至於描寫對象還應該包括以都市生活為主的現實社會。
2006-06-02 18:34:58 補充:
同年8月,《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發表〈不談人性,有何文學?〉,點名王拓「不辨善惡,只講階級」;緊接著余光中又發表〈狼來了〉一文,把鄉土文學派打成中國的「工農兵文學」。在1977年7到11月間,《中國時報》和《聯合報》連續發表58篇文章攻擊鄉土文學。
2006-06-02 18:35:31 補充:
1977年底「中壢事件」爆發,官方或許不想樹敵太多,於是在1978年1月「國軍文藝大會」上,總政戰部主任王昇強調要團結鄉土,鄉土之愛擴大了就是國家之愛、民族之愛,為「鄉土文學論戰」暫時畫上一個休止符。
2006-06-02 14:02:2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oulishi(楊冠緯) 7 · 0⤊ 0⤋
thank
2006-06-19 21:11:2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peiwen 1 · 0⤊ 0⤋
看[金水嬸]的時候,不免感嘆,其實每個人活在世上都在利己與利他之間掙扎。
無論這個人跟你是否有血緣關係,那樣的自私的心態誰不可免吧...
只是結局還是有些淒涼,做媽或是會為別人想的,終究還是孤獨的感覺很不好呢...
2006-06-02 14:09:0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