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史記的鴻門宴原文裡關於張良和范增有6處可以彰顯他們個人特質的地方,麻煩哪位高手幫忙指出是哪6處好嗎??感激不盡>w<

2006-05-31 17:28:06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黃俊榮 1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3 個解答

“鴻門宴”選自於《史記.項羽本紀》,原文中六處可彰顯張良和范增個人特質的地方,個人解讀如下:◎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項羽的叔父項伯是張良的老朋友,項伯怕仗一打起來,張良會陪著劉邦遭難,就連夜騎著快馬到灞上去找張良,勸張良逃走。張良不願離開劉邦,認為這是不義的行為,並將項伯帶來的消息告訴了劉邦。本段顯示張良是一位重義之人。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范增一再向項羽使眼色,要項羽下決心,趁機把劉邦殺掉,可是項羽只當沒看見。 范增看項羽不忍心下手,就找個藉口走出營門,找到項羽的堂兄弟項莊,要項莊藉著舞劍殺了劉邦。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和劉邦分析與項羽爭天下的條件,他指出了項羽「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的缺點,范增的果決與當機立斷,也正突顯了項羽的缺點。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項伯看出項莊舞劍的用意是想殺劉邦,也拔劍起舞。他一面舞劍,一面用身體護住劉邦,使項莊刺不到劉邦。張良見到這樣劍拔弩張的場面,立即找樊噲前來解圍,顯示了臨危不亂的特色。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嚮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樊噲闖進帳幕,怒氣沖沖的要和項羽拼命。項羽十分吃驚,按著劍問:“這是什麼人?”此時張良跟了進來,替樊噲回答。張良知道這兩人一個激動,一個緊張,稍有不慎必然爆發衝突而難以收拾。適時的一句話能緩和一觸即發的緊張,顯示張良善於掌握人的心理。 ◎沛公已去,閒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劉邦藉上廁所為名,帶著樊噲從小道跑回灞上去,留下一些禮物,要張良向項羽告別。張良與項羽的對話,能不卑不亢的成了劉邦交付的使命,顯示了張良的智勇兼備。◎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項羽接過白璧,放在座席上。范增卻非常生氣,把玉斗摔在地上,用劍砸得粉碎,說:「唉!這小子不能和他謀劃大事。將來奪取天下的,一定是劉邦,我們等著做俘虜就是了」。這段話寫得很傳神,往好處說,范增能洞燭機先,料事精準;往壞處說,范增如此輕視自己主公,與後世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相較,實非為人臣子之道。

2006-06-03 18:10:49 補充:
個人解讀本項問題,應是”史記的鴻門宴原文裡,有哪6處可以彰顯張良和范增的個人特質”,也就是問題係將範圍設定在”鴻門宴原文”,其中有6處彰顯出兩人的特質。張良的生平及重要事蹟詳見《史記.留侯世家》,如果不是針對特定範圍,當然有更多可探討之處。

2006-05-31 20:05:4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6 · 0 0

問題是:張良和范增有6處可以彰顯他們個人特質的地方??
要能指出〔6處〕的人才算吧???

2006-06-03 08:03:1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5 · 0 0

史記的鴻門宴,旨在敘寫劉、項雙方為占據關中稱王,在鴻門宴上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謀略戰。文中洋溢著箭拔弩張,殺機四伏的緊張氣氛;並無宴飲中觥籌交錯的歡樂場面。後世因此稱隱藏有危機的政治談判或宴會為「鴻門宴」。 鴻門宴四個主要場面: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入衛。 文中人物,主要寫了四對八個人物:j主帥-項羽、劉邦。k謀士-范增、張良。l勇將-項莊、樊噲。m內奸-項伯、曹無傷。 全文表面上敘寫項羽、劉邦,實際上卻在描寫〔范增與張良〕的鬥智。而劉邦善聽人言,採用張良的建議;項羽拒聽人言,使范增徒呼負負,故不同個性導致不同命運的道理。〔張良〕:1.足智多謀:漢王前往封國上任,張良前往送行,順道獻上一計:「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於是漢王所過之處,命令屬下燒絕棧道,一面表示不再復還之意,一面用以斷絕後面追兵攻擊。張良並且藉機面告項王:「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同時還將齊王田榮謀反之事書告項王以轉移項王之注意力,遂使漢王得以從巴、蜀,經陳倉古道,而復出關中,一舉消滅關中三秦之勢力。2.安邦群雄:劉邦即位第六年,聽見有人批評他分功不均,並預備做亂,劉邦聽了很緊張並問張良如何解決.張良就獻策劉邦封一個眾所皆知跟劉邦不合的人為侯.雍齒曾數次當場對劉邦不敬,但因功高而不便殺他封雍齒為"什方侯" 。而在劉邦封了雍齒後,那些認為分功不均的人都安心了。3.功成不居:項羽劉邦劃定楚河漢界時,張良跟陳平又獻上"追殺項羽,以絕後患"的計謀,邦劉邦得到最後的勝利。劉邦大封功臣,欲封張良於齊三萬戶。張良推辭了,說自己寧願受封留侯,享留地的一萬戶。4.忍辱負重:張良對香臭很敏感,而黃石公的襪子三年都不換洗,但張良為能學到兵法,卻能忍辱負重。5.知恩感念:張良對於劉邦的知遇之恩,自是常懷感念之意,因而時常向人說「沛公殆天授」以傳達彼此投緣之情。6.淡泊名利:當然他晚年的半退休,藉著這樣的行為來避開爭名鬥利的漩渦,保持自己超然的態度。〔范增〕:1.神情憤慨:范增得悉劉邦安然脫險後,面上立即流露出失望怨惱,衝動憤慨的神情。他憤恨地說「豎子不足與謀」,這句話表面是罵項莊,但暗罵項羽,他膽敢在言語方面以下犯上,證明「亞父」身份地位超然。2.具先見之明:范增預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可見他有洞觸先機的能事,而結果如他所料。3.慧眼獨具:老經驗的范增很快就發現漢營防守陣線上的弱點。就在范增的策劃下,項羽故技重施,猛烈地攻擊漢軍在敖倉和滎陽間的市道。4.從容不迫:張良神情極之冷靜,神態自若,表現得不卑不亢。劉邦借如廁逃席,是有失體統的事,張良說成是「不勝桮杓,不能辭」,言談可謂大方後得體。在送禮物時,他又深明輕重有別之理,送白璧與項羽說是「拜獻」,送玉斗給范增說是「拜奉」,用語恰當,尊卑有別。5.善於謀略: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張良能履險如夷,成全 了劉邦緩兵之略,自己亦能保住性命,可見他足智多謀,能言善道的 性格。6.不戀官位:范增向項羽表示: 「天下事大致已底定,君王自己一定能成功的,我的年紀太大了,請准許我退休回鄉吧!」

2006-05-31 22:43:20 補充:
項羽與范增論述(Word版)http://www.cc.nctu.edu.tw/~wykuo/shrhan/hw6.doc

2006-05-31 22:45:05 補充:
張良論述(Word版)http://home.pchome.com.tw/family/lin8668/chang.doc
均可開啟~下載~修改~存檔~

2006-05-31 18:41:4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oulishi(楊冠緯)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