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我最近在電視上85台看見修行的節目但不知道如何來修持真正破除貪嗔痴慢疑
跟滅除4相, 人相,我者相,眾生相,壽者相.謝謝

2006-05-31 06:29:56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7 個解答

『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我以為︰
不淨?是說︰一下說自己最好、一下說自己最差?

如此解釋︰是不是較好?因為我覺得講的是同一件事【去我執】。
觀身不依清淨心;觀受必是苦;觀心應依無常;觀法應依無我。

看世間?自己跟別人都是骯髒?佛是這樣說嗎?

2006-06-04 22:31:35 補充:
好像受的意思沒想全?容我再想想。∼∼^^

2006-06-04 22:35:15 補充:
受?是擁有的意思?貪取?

2006-06-04 22:38:30 補充:
觀法無我?去法執?

2006-06-04 22:42:56 補充:
不好意思,意見用完急著發問啦!我乖乖聽講∼∼^^

2006-06-04 18:26:5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再想想 7 · 0 0

真正破除貪嗔痴慢疑,「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不偷盜」: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不邪淫」: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於非道。「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不兩舌」:於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
「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麤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不貪欲」:菩薩於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
「離瞋恚」:於一切眾生,恆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離邪見」: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
依十二因緣法破除貪嗔痴慢疑︰
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眾苦皆集。
由此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想.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
由此可知.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餘分不斷是苦道。
十二有支名為三苦︰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無明滅則行滅者是三苦斷。
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
總由迷本真智,號曰無明。於無明中,因境六根識三事,而生五蘊。以五蘊對六根緣,生一切觸。總以意識為主.而隨根境識,能作種種生死業緣.但自了識心根境三事一性。一性者所謂無性。達無性理.
無明愛取三事不斷,是煩惱道︰就必須斷無明愛取,即無三世煩惱
行有二事不斷是業道︰就必須斷行.了中虛無也,六根及境雖有,法眼常虛,行有二事即斷。
識名色觸受生老病死憂悲等,是苦道。
無明緣行,是當念中過去.是所緣前境.識乃至受是觀現在.就是不可攀緣︰識受是當念中現在 .就是不可是分別.也就是要能捨識性用根性。
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愛有二事,一、是念未來。二、是念中識受後,方計實有成愛染故。
總明十二有支共成三苦。
一、是迷境攀緣不息故是行苦。
二、受諸觸有受憎生苦。以受觸時即有苦.更加貪戀及以憎嫌.苦更加苦故。那就不起分別,貪戀及以憎嫌即不存
三、於十二有支中從名色識取愛有生老病死,此是壞苦。但觀無明滅即行滅.即三苦斷,十二有支滅。
第三、發大願︰
一、願初發心時,起等一切眾生數慈悲大願,皆當救度一切眾生,令出三界苦中,皆令成佛。
二、願承事恭敬供養十方一切諸佛無空過者。
三、願於諸世界中所生之處,有德藝過已之人,奉事修學。雖學諸藝,智出人天,不生驕慢,恆以大慈大悲為首。
四、願恆以四念處觀,隨病治之,立四正勤成就根力。
五、願恆以七覺分不離心首,長諸正慧,照十二緣生成大智海。
六、願恆以八正道行,無始無終常現在前。
七、願自己八正道現前,常住世間利益人天一切六道眾生.自己不樂別求餘方淨土.明見一切法界之門.深知染淨本從妄起,依真本無。
八、願於菩薩五位行門,明知法則.所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中方便,及諸三昧,利人天法,一念遍周,善知其趣,次第修行。
九、願常念本願風輪,以持本智.鼓揚無邊諸波羅蜜行.等十方界對現色身,應根接引一切眾生。
十、願常以大慈悲身,起一切智,如理遍周法界.大智普照,不遺一物,平等普資。
詳見請上網站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06-01 01:11:1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首先必須有正知見, 有了正確的思想, 要解決這些無始來毛病, 才有可能.
法華經說: 佛以一大事因緣故而出於世, 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 是什麼佛知見? 眾生本來就是佛, 與佛一樣, 同體不二的. 只差在眾生迷了, 一念無明生三細, 有了見分與相分, 執著見分為自我, 相分為他人與依報世界,然後起分別, 執著, 造種種業, 生生滅滅, 輪迴不已; 佛是覺的, 眼前的一切, 不過是生滅相續的幻相, 當處出生, 隨處滅盡, 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如大海, 因無明風動, 起了風浪與水泡, 我們執著水泡為自我, 海浪為依報, 水泡因業因的牽引, 從這個海浪漂到另一海浪, 流浪不已. 實不知, 無明風停了, 水泡破了, 海浪沒了, 我就是大海, 大海就是我, 人, 我, 他, 依報世界是一, 不是二, 也不是三. 原是一體, 無二無別.
佛陀在圓覺經, 楞嚴經, 對實相的道理, 有詳細的開示, 與修行的步驟. 細細閱讀後, 您會明瞭佛菩薩的慈悲.
入手一定要從圓教頓教學起, 理一定要圓要頓, 事再漸修. 佛陀在楞嚴說: "因地不真, 果招迂曲 . " "應當審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 為同為異?" 因地對了, 對準了成佛的方向, 邁步向前, 才不會走偏.

道理明瞭了, 觀照起來, 才會得力. 再按照圓覺經, 楞嚴經的修行方法用功, 除五毒滅四相.

2006-05-31 16:33:27 補充:
補充一下, 個人對修行方法的偏好, 給您參考. 1. 圓覺經"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時時觀照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 妄心是六塵緣影, 所處的世界是相分的妄現, 正報身心與依報世界皆是幻妄不實. 知道一切是幻相, 當下就離了, 當下就覺了.

2006-05-31 16:34:22 補充:
2. 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 :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2006-05-31 16:39:01 補充:
從"初於聞中...."到"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是修行的步驟. 耳根最利, 最圓滿, 從耳根下手, 比較容易成就.

2006-05-31 16:40:02 補充:
3.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2006-05-31 16:41:04 補充: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處於紅塵, 要明心見性, 很不容易, 念佛念到伏煩惱, 甚或事一心不亂, 比較容易. 所以我是念佛與耳根圓通並修.

2006-05-31 16:41:49 補充:
不論什麼修行, 一定要如印光大師教的 "把死字貼在額頭上" 下一秒鐘就要死了, 錢有什麼好貪的? 有什麼好生氣的? 妻兒不願離, 還是要離,什麼也帶不走, 只有業隨身, 怎可以不放下?怎可以不看破?

2006-05-31 10:51:0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Rob 2 · 0 0

To ~^_^~小河流
我不相關,關心何事是否以著慢心疑心!?
^^~

2006-05-31 08:42:4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1 · 0 0

一言難以道盡
只能告訴你:貪嗔痴慢疑,人相,我者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須破除,只須明白
http://book.bfnn.org/books/0159.htm
去這裏看看吧,元音老人是真正滴高手

2006-05-31 07:52:35 · answer #5 · answered by 松沙小 7 · 0 0

後學試答~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金剛經》

.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十方佛讚;諸佛密意
念念佛念,念念無我
一念清淨;念念清淨

無我就沒分別→貪嗔痴慢疑(我不相關,關心何事)
哈哈....~^_^~ 呆

2006-05-31 16:31:30 補充:
to:RAY 前輩
無我→即無所不我。清清楚楚明瞭,【佛】、【眾生】、【心】三等無差別,是一不是三。

【我】相即無,關【心】何事→無我就沒分別
【我】相即無→眾生相。.....關【心】何事→菩提心

解釋不好.....抱歉!

2006-05-31 21:33:03 補充:
﹝慢心﹞~以自「我」高舉為性。
﹝疑心﹞~就是對三寶功德、四諦真理、因果能力『猶豫狐疑』。不生善法。

貪嗔痴慢疑,根本煩惱心所生。
因、我、執、有。

↑謝謝開題,後學複習整理~^_^~我很呆咩

2006-06-02 07:24:56 補充:
對眾生有利ㄉ貪,還是貪!

因為心還未如實平等故,【佛】、【眾生】、【心】一如。
發大弘願,本該如此,能貪什麼?
本該如此,『佈施』才能無所住,才不會失真。

2006-05-31 06:50:47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3 · 0 0

基本上您所說的那些都是源自( 我執 )。我個人知道有兩個途徑。解脫道--南傳原始佛教持戒、禪定、修慧在家人有五戒十善禪定有止( 寂止禪 )、觀( 內觀 )修慧有十六階智可修,是從內觀四念處開始,如實觀照身受是苦、心念無常、諸法無我,達到涅槃寂靜。教外別傳--禪宗先悟明心見性,再証無生法忍( 安住無生法 )。無執著無所依,無罣累心寂靜,無生滅無來去。

2006-05-31 06:44:56 · answer #7 · answered by Tomas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